艺术的包容性探析
2020-10-15姚子杨
姚子杨
摘 要:在各种艺术样式都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当下,艺术包容性的特征愈发明显,这也要求着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探讨艺术的包容性。大卫·霍克尼和安塞姆·基弗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很好地说明了艺术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具体体现在观看方式、工具材料、具体的艺术形式、题材的选择和艺术之于心灵的意义这几个方面,并具有创造更多文化力量的可能性。
关键词:艺术;包容性;大卫·霍克尼;安塞姆·基弗
包容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具体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对包容性的进一步阐释,而且每个时代对于包容性都着不同的诠释,所以说对于“艺术包容性”问题的探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发掘的过程。在当下包容性也会有其具体的表现。大卫·霍克尼和安塞姆·基弗是与我们处于同一时代的伟大艺术家,也是当今所有艺术工作者的“前辈和标杆”,他们的艺术真正是被一定的时间证明过的优秀的艺术,而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各种差异的解读,由差异性这个点切入,在具体的事例中解读艺术的包容性,并于最后阐明其意义。
一、从艺术作品的角度看包容性
首先,从观看方式来看,在欣赏大卫·霍克尼的画作时我们总能感受到纯净、美好和梦幻,大卫·霍克尼的观看方式中总是充满童真,这些从他的生活环境和衣着服饰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他似乎永远保持着小孩子对颜色的那份纯粹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似乎越发执着于那种纯净的色彩,保持着那颗“童心”。安塞姆·基弗则是在用一种诗人的方式来看世界,正如他对自己工作室的一段描述:“如今,我很幸运,能拥有一个看不到墙壁的工作室。它开启了一个至远境界:让人看到草原和天穹。”“草原”和“天穹”是极具诗意的词汇,这种思维方式既有内在的哲思也极其像一个诗人的作品,或许他就是一个诗人,一个“视觉”诗人,他在用图像写诗。这种来自诗人的浪漫和霍克尼的那份“纯净”是极不相同的,即便他们是如此的不同,观看世界的方式极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有着非凡的艺术成就,同时也都被艺术包容在内,艺术正是在包容着这两个独特的观看方式。
其次,从材料选取和工具运用来看,大卫·霍克尼和安塞姆·基弗都有许多的架上绘画作品,同时他们双方也都做了大量的其他艺术实践。从材料的选取来看,对于大卫·霍克尼来说,油画颜料和丙烯颜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材料,而在基弗的画面中,“铅”则是最为重要的材料,不仅仅是“铅”这一种材料,泥土、铁块、衣物等物也经常作为艺术材料出现在基弗的画面中。且不说材料背后蕴含的意义,单单是这些“物质”之间也是极具距离感的,这使霍克尼和基弗的作品从材料选取来看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再从工具的运用来看,霍克尼的画面更多是偏向于传统的绘画方式,他在运用画笔绘制作品,当然,霍克尼还热衷于摄影和数码绘画,而基弗的作品在运用画笔的同时通常都要用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工程器械来完成作品。例如对于铅的运用,首先需要用专业的工具将其融化,然后配合小型工程车将液态的铅倒于画的表面再做进一步处理,或者将融化的铅制作成一个具体的造型再来使用,比如我们熟知的铅制的“书”和“飞机”。这些内容不仅仅代表了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一种差异性,而这种极大的差异最终统一于“艺术”二字,也是在材料和工具这个层面上艺术强大包容性的体现。
最后,从具体的艺术形式来看,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更多的是架上绘画。首先从色彩上来看,霍克尼的作品色彩亮丽,色彩组合十分梦幻,充满着主观性;其次从造型上来看,霍克尼对画面中各部分都有简化处理,人物会有一定变形和夸张,整体上是一种偏向平面化和装饰化的风格,而且他也会使用一些不规则的画框,画面的内容与画框的形状完美地结合,使得画面极具形式感。除此之外,霍克尼的照片拼贴作品也极具代表性,在这类作品中霍克尼会对一个景物在不同角度进行多次拍摄,再通过这些照片的组合来“复原”这个景物,《梨花盛开的公路》和《母亲》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中隐含着多个视角和复杂的透视关系,霍克尼也开始在图像中贯彻其“反向透视”理念,称其画作是由图像构成的绘画,用相片组成的图像,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而安塞姆·基弗的艺术形式与之不同,如果说霍克尼建立了一个充满童真的色彩丰富的“梦幻的世界”,那么基弗建立的就是一批“历史文物遗产”。基弗的作品都极其庞大,他对材料那种特殊的处理和灰色调的运用使作品就像是一件件“历史文物”。而且他的作品厚重结实,分量十足,人在他的画前,面对这些“庞然大物”都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在面对其作品《七重天塔》时这样的感觉更会被加强。这个作品是一个建筑群——塔群,每个塔都是由混凝土建造的,而且每个塔的每一层之间都会放置一本巨大的铅书,这些“塔”是对基弗艺术形式的充分展示,同时也与霍克尼的那份“轻松感”形成强烈的对比。霍克尼和基弗的作品是两种十分不同的具体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有着巨大的力量,虽然它们极不相同,在某些层面来看甚至是相反的、矛盾的,但是这些相反和矛盾,都被艺术接受并容纳,同时这两种艺术形式也是对艺术包容性的具体说明。
二、从艺术家的内在思想理解包容性
从题材的内在选择出发,在大卫·霍克尼的所有作品中,不论是哪种具体的艺术形式都与人物、生活和大自然这三个题材分不开,霍克尼的艺术工作及其思想和这三个内容紧密相连。霍克尼对于大自然这一题材尤为钟意,他也曾说过:“不是风景变得无趣了,而是人们的绘画方式变得无聊了。”霍克尼也十分敬佩凡·高风景作品中对于色彩的运用,这也更加坚定了霍克尼对于大自然这一题材的热爱,大自然和霍克尼的内在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安塞姆·基弗則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他的题材更多是关于诗歌、北欧神话、德国民间传说等内容。另外,他的题材还来自二战及二战后的德国历史,他的作品中也会出现枪械、飞机和潜艇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元素,他早期的摄影作品中也直接包含着“纳粹”这一内容。这些内容题材的选择造就基弗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哲理的思想内容和浓烈的诗人气息。而基弗这份“来自历史的沉重”和霍克尼的那份“与大自然连结的纯净”最终也都统一于艺术对题材的包容性中。
在艺术之于心灵的意义中,大卫·霍克尼的童真,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纯粹、一种纯净,霍克尼思想和作品中所包含的这种纯净是一种心灵力量,同时观者通过画面中呈现出的形式,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这里的情感不仅仅是让观者产生那种基础的情感,这种情感更是指心灵的愉悦,大卫·霍克尼的作品体现一种正面的精神力量,而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似乎是在关注着“黑暗面”,其作品中大量的“废墟”似乎无法让我们获得“愉悦感”,但是在仔细观察体会之后,我们会发现基弗并不是在诉说一种“绝望的境地”,他只是在正视历史,而且我们也总能在其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诗意,同样的,画中的“废墟”也有其独特的美感,在这“废墟”里也包含着一种“希望”。正如基弗曾说的:“废墟本身就是未来。因为存在的一切都消失了。《以赛亚书》中有一个章节非常精彩,其中写道:‘在你们的城市上面草将生长。……草和又一座城市,延绵不断。”废墟不仅是终结,也是一个开始,代表生机的“草”会一次次地生长出来,这里隐含着不同于霍克尼的另一份温暖与伟大,这份力量当然也将作用于那些真正体会艺术作品的心灵。在这更深的层次中,这份“美好世界里的纯净”和“废墟中的希望”也将融合到更深的包容性中。
三、结语
对大卫·霍克尼和安塞姆·基弗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发现,艺术在面临极大差异甚至是相互对抗中的具体内容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强的包容性,它容纳了那些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这对于当下的艺术工作者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当然包容性也就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对包容性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对于可能性的另一种认识,它是对艺术那些未知力量的激发,所代表的是不可估量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基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M].梅宁,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许婧.“纯真之眼”与“童真之心”:大卫·霍克尼手绘生活速写本的启示[J].美与时代(下),2019(2):67-69.
[3]庾武锋.大卫·霍克尼之形式[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1-54.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