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课堂派”的思政课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探析

2020-10-15王艳景闫仕杰

关键词:理想信念道德思政

王艳景,闫仕杰

(1.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18;2.西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作为新时代大学生,“00”后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网络使用纯熟,个性张扬。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必须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聚焦点和关注点,而这些点多是以问题、困惑、疑惑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思政课中就要抓住这些点,抓住这些点就抓住了思政课问题。以问题驱动思政课教学,聚焦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准学习的内容规划,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大学生的答案追寻,就成为了思政课教师的抓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掌握大学生聚焦的社会、人生、思想、道德、法律等问题,并以此为驱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问题驱动教学基本情况

(一)现代信息平台和分析工具的选用

现代信息平台有很多,慕课、蓝墨云班课、Blackboard网络平台、SPOC、A+课堂派等,这些平台名称各异,但基本功能趋同。[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取了“A+课堂派”作为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A+课堂派”可以将每年大学生问题进行电子储存,便于当年度和跨年度数据比较;二是“A+课堂派”的词云模块可以形象、直观展示大学生关注问题,便于课堂教学。在网络工具的选用上,借助图悦网站进行在线高频词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共性问题与困惑,便于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二)思政课问题驱动的大学生样本选择

为较全面掌握不同年级、年龄、专业、学历层次大学生对“人生”“道德”“法律”“理想信念”“婚姻恋爱”等问题的认识,选取了多所院校本专科大学生2016级中195人,2017级436人,2018级569人,2019级259人,共计1459人,以期较完整收集大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三)思政课问题驱动的讨论主题归纳

针对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经过搜集归类,共有相关问题资料188万字,通过分类,具体为“学校与思政课”相关问题资料近12万字,“理想信念”相关问题资料近20万字,“人生”相关问题资料32万字,“道德”相关问题资料84万字,“法律”相关问题资料近40万字等。

(四)分析过程

首先,通过“A+课堂派”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问题收集,2016年至2019年共收集问题21134个;其次,在问题归类、整理、分析时,将同一年份、相同方向的归类,分为“学校与思政课”(2657个问题)、“理想信念”(1935个问题)、“人生”(5261个问题)、“道德”(6249个问题)、“法律”(5032个问题)五个大类;最后,借助于图悦网站进行词云的词频查找,选择权重较高的关键词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将词云以图片形式直观显示大学生聚焦问题。

二、思政课大学生关注问题分析

(一)学校与思政课

这个大学是理想的大学吗?这所大学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传统是什么?经过梳理,大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和对课业的关注较为集中,提出相关问题共有2657个,其中居于前三的词条是“学校”(占14.5%)、“思政课”(占9.52%、)、“学习”(占7%)(见图1)。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是大学生非常关注所处环境。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开始一段新的学习之旅,大学生非常重视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食堂等环境建设;二是关注课程本身,什么是思政课,为什么有思政课,怎样学好思政课,这些问题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三是学习,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也是大学生在学校中挖掘自身潜力、证明自身价值、扩展人际关系的最佳载体,因此,大学生关注着学习规划、兴趣培养、时间利用、课堂效率、技能培训等问题。

(二)理想信念

大学生对于生活、职业、家庭、社会等抱有何种想法和态度,这些问题决定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奋斗方向,形成了“理想信念”的问题共1935个,其中居于前三的词条是“理想信念”(将词条“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合并在“理想信念”词条中)(占39.30%),“现实”(占2.47%),“坚定”(占1.79%)(见图2)。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非常重视理想信念,已经意识到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并且将理想信念反映到了学习、生活、社团等方面;二是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区别,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诱惑形成了反差;三是大学生意识到理想实现需要坚持,坚定自己的理想,牢固自己的信念,无论是学业、人际关系、读书等各方面都需要持之以恒。

(三)人生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要怎样度过人的一生?这些问题在进入大学后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点之一,这类问题共收集5261个,居于前两个的词条是“人生”(占16.58%)、“人生观”(占7.74%),而“矛盾”(占5.73%)、“生命”(占5.13%)、“尊严”(占5.01%)、“金钱”(占5.0%)则占比接近(见图3)。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是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地转变,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的视野更为宽广,不仅关注人生的长度,而且注重人生的宽度;二是大学生初步构建了自己的人生观,只是这种人生认识和看法比较粗浅,并且方向十分发散,所以这种人生观并不稳固;三是大学生关注的人生内容散乱,关注程度相差不大,既有对纷繁复杂人生矛盾的困惑,又有对生命、尊严、金钱的选择困难。

(四)道德

道德是一个恒久话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恒久问题。道德是什么?道德如何产生的?恋爱和道德关系是如何的?大学生可以将任何问题与道德相连。共收集问题6249个,居于前两个的词条是“道德”(占7.92%)、“恋爱”(占3.10%),而“职业”(占2.67%)、“公德”(占2.292%)、“文化”(占2.290%)、“英雄”(占2.25%)占比接近(见图4)。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是大学生意识到道德存在,并将人生、社会、法律、理想信念等问题都归结为道德;二是随着生理逐渐成熟,大学生开始关注异性,并热衷于恋爱的话题,同时也产生是否要谈恋爱、和谁谈恋爱等困惑;三是大学生开始规划个人职业方向,关注社会公共道德状况,重视个人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推崇英雄人物。

(五)法律

社会越发展,个人思考越多,就会对法律的思考越深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其关于法律的问题共收集5032个,居于前三的词条是“道德”(占6.63%)、“结婚”(占2.71%)、“法律意识”(占2.25%)(见图5)。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一是大学生将道德与法律同时考量,说明大学生意识到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社会规范;二是大学生关注结婚的条件、程序等,这是对道德部分中恋爱问题的延续;三是大学生关注法律意识的提升,法律条文纷繁复杂,作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其关注点集中于法律知识的了解、法律意识提升、法律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等。

三、思政课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一)运用“A+课堂派”平台,科学收集大学生问题

“A+课堂派”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做到信息收集通道顺畅,便于师生共同面对教学问题。问题收集可以采用教师方向指引和大学生问题发散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师方向指引有助于凝练、确定问题标靶和主题,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教学原则性规定和目标性确定;大学生问题发散有助于全面收集大学生问题,涉及人生、学校、课程、生活、感情、心理、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通过分析凝练、有效整理,形成教学问题。

(二)抓住大学生关心问题,做好线上线下引导

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着许多烦恼,这些烦恼构成了大学生的问题起因。通过“A+课堂派”尽可能全面收集大学生问题,并将问题归类整理,确定大学生关注问题,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解决。线下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集中解决,教师将大学生问题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统编教材与大学生问题、教学重点难点与大学生疑难困惑的有效融合,通过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集中解答大学生共性问题。线上方式主要是利用“A+课堂派”平台中的“话题”“私信”等功能,针对大学生个人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这种方式比较灵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针对大学生个体困惑和问题,实现师生之间一对一交流,并且对一些问题师生双方可以深入讨论,效果明显。

(三)精确分析大学生问题,以问题驱动思政教学

通过分析大学生问题,提炼大学生共性问题,形成思政课教学问题链和教学问题群,以教学问题形式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在“学校与思政课”部分,可以将问题凝练为“学校校情校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思政课?”“如何开展学习活动?”三个问题。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学会时间管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学校与思政课”教学问题链和教学问题群。在“理想信念”部分,可以将问题凝练为“什么是理想信念?”“科学理想信念标准是什么?”“理想如何实现?”三个问题。在大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理解基础上,引导大学生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形成“理想信念”教学问题链和教学问题群。在“人生”部分,可以将问题凝练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观?”“如何解决人生矛盾?”四个问题。科学引导大学生对人的“尊严”“生命”“金钱”的思考,突出人生价值判断与实现,有效解决求学期间的各种矛盾,形成“人生”教学问题链和教学问题群。在“道德”部分,可以将问题凝练为“什么是道德?”“如何认识社会公德?”“如何认识职业道德?”“如何认识家庭美德?”四个问题。将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恋爱”问题置于家庭美德中进行引领,引导大学生关注恋爱背后的家庭因素;将“文化”问题置于道德部分进行讨论,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地方文化求知欲,探索文化根源,自觉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英雄”问题置于道德部分进行讨论,挖掘英雄人物、英雄事件的正能量,引领大学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形成“道德”教学问题链和教学问题群。在“法律”部分,可以将问题凝练成“什么是法律?”“我国有哪些法律部门?”“与大学生相关的法律有哪些?”“如何提升法律意识?”四个问题。针对大学生将法律与道德并行问题,不仅要讲清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还要讲清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将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结婚”问题,以《婚姻法》《继承法》教学形式进行集中统一讲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通过知识讲解、案例教学等形式,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四、思政课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精准定位教学中的“痛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总结等方面存在“教”的困惑,大学生存在学业、思想、生活、工作、恋爱等疑惑,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就会形成教学中的痛点。通过收集教与学相关问题,并通过大数据、现代信息工具等以图片、词云、图表等形式予以直观呈现,可以精准定位教学中的痛点,树立教学问题标靶。

(二)有利于全力疏通教学中的“堵点”

教学中的积累问题不解决,就会形成教学的堵点。教学中的堵点隔绝了师生心灵联系,阻断了师生知识互动,弱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在精准定位教学痛点之后,师生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全力疏通教学中的堵点。

(三)有利于全面激发教学中的“创新点”

痛点、堵点也是教学中的创新点。教师以问题为驱动,根据发现的问题完成针对性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和课程测评,创造性地完成“教”的过程;大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自身求知欲,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全面激发教学中的创新点,实现教学相长。

五、思政课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运行建议

(一)教师相关软件操作要熟悉

作为思政课教师,无论使用哪种教学平台,运用哪种教学软件,都要做到熟练运用。现代网络工具、信息技术、移动终端出现,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挑战,又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机遇。作为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培根铸魂的历史重任,要与时俱进,善于用新的工具和技术解构、重构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基础社交软件的使用到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从线下集中统一教学到线上网络互动,从传统授课模式到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从传统信息采集到大数据的信息分析,思政课教师都要走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前列。

(二)线上线下沟通反馈要及时

大学生的变化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现代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网络一代。查找、接受、传播网络信息,是现代大学生学习的常态。思政课教师要抓住这一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大学生接受、传播正能量,矫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3]线下集中授课并不是信息传播、知识传递的结束,而是线上沟通的开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理想信念”“人生”“道德”“法律”等问题,指引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高尚道德、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三)各种数据分析挖掘要深刻

通过教学,每年在教学平台上都会沉淀大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反映。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是思政课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的内容,洞开思政课教学网络数据的隐藏区域,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引。在2016年至2019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并不呈现正态分布,比如“是什么”的问题占比最大,占到54.04%,其次是“怎么办”的问题,占到34.74%,最后是“怎么样”的问题,占到11.22%。这说明大学生对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想首先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即关注事物本质属性,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其次关注“怎么办”的问题,即关注如何运用这一事物,解决这一事物的相关路径、方法、思路;最后关注“怎么样”的问题,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形成原因、地位、作用等。大学生关注问题的逻辑是从“是什么”到“怎么办”,忽略了认识的中间环节——“怎么样”,而这部分恰恰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道德思政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