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育人素质的哲学思考
2020-12-17宋紫月
宋紫月,闫 影
(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3.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人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让更多的人从青年时期就拥有良好的精神世界,是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它关心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人等一系列问题,而“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3这意味着教育要不断促进人精神的成长,唤醒灵魂、塑造生命。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2]150除了承担理智知识认识和理智方面的训练之外,大学还有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向度就是完成对学生灵魂的唤醒以及内在心灵的提升与超越。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自觉肩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用一种直抵心灵的教育,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精神与精神动之以情的晤对,帮助学生构建灵魂的家园。我们坚信: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唤醒的灵魂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出明亮的光辉。
一、回归教育本质:唤醒灵魂的导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便给出了回答:“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3这意味着教育的原义在于“引出”或“导向”,即把人潜藏在内部的本性焕发出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总体性,从单一性走向普遍性,把个体的心灵和精神从低处引发到高处。[3]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一场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需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教会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否则便不是最好的教育。
然而,身处知识经济和科技异化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逐步被技术所吞噬,并被贬低到只是为了实用功能而认识事实的程度。受当下所处世界的实证主义影响,“实证主义者不想高谈阔论,而是要求知识;不想沉思意义,而是要求灵活的行动;不是感情,而是客观性;不是研究神秘的作用力,而是要清晰的确定事实”,[1]15这使得国家对科学和技术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并发生偏离。人们通过教育培养的科学技术专业人员,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服务。但是,“培养出来的人只是为服务某些目的的专业人员,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育”。[2]50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不再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而是教人去追名逐利、尽可能多地去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这使得人们被表面的知识与技能蒙蔽了双眼,从而放弃了精神世界的导向、抛弃了塑造心灵的尺度,最终让灵魂物化,成为一个个“空心人”。此时,一场潜在的信念危机、文化危机以及精神危机正在悄悄袭来。受功利主义的裹挟,大学教育的神圣意义也在渐渐衰减。因此,教育亟需回归本质,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灵魂的唤醒,重新塑造灵魂的形象、构建精神的家园。
灵魂的唤醒是一种心教的力量,是一种心灵的呼应与精神层面的邂逅相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先进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生命存在的同行者、生命成长的呵护者和生命发展的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尽管辅导员的角色越来越多元,但是肩负的立德树人使命却从未变更。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大学生,辅导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人的工作,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一定要引发某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震颤,如此方能打开唤醒学生灵魂的大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意味着辅导员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并不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本身,而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培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到这场精神的活动中来,个体的精神才能得到成长。所以,高校辅导员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铸魂育人的使命,做一个唤醒学生灵魂的使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通过自身精神的丰满与富足,唤醒栖居在学生内心的道德自觉,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得到和谐发展,并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与天赋,主动地去完成塑造精神世界的任务,如此“立德树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
二、培养虔诚信仰:唤醒灵魂的关键
“教育必须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2]44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只有基于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的行为,才能唤起受教育者对未来的期盼和向往,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心中催生出理想与信念的枝芽。[5]可见,信仰教育是唤醒灵魂的关键。信念跟信仰不同,信念代表的是一种坚信的东西,而信仰则代表的是人们对灵魂的标注,它是构成人的底层代码系统,是一种自我驱动的原动力,更是澎湃激情最持久最强劲的推动力。信仰代表的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它超脱于现实而存在。因此,信仰往往带有理智的主观情感色彩,特别表现在宗教信仰上。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宗教徒们为何会那么团结,那是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信仰,是这种共同信仰在学习和实践的一切必要的严格性中,在间接地传递着一种精神的价值,[1]72从而驱使着他们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审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境界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通过灵魂的碰撞感动、震颤激动和促人行动使得虔诚的信仰在每一个生命体中“跃动”起来。
(一)虔诚信仰需要碰撞感动
感动是他人的感情故事与本人的感情思想相遇而产生的情感共鸣。这是人类的一种感情养分。一个人只要能被感动,就意味着他的良知还未泯;只要能被感动,就意味着他的人性还尚存。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所以,教育不是培训,不是要去训练出听话的士兵或者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教育是要培养出一个个活泼泼的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人。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没有感动,如果离开了感动,学生就很难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很难体验到生命的跳动,也很难领略到情感的激越。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要通过自己的感动去唤醒学生的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教育、升华人格,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
(二)虔诚信仰需要震颤激动
信仰往往具有强大的动力,它可以使人从时空的束缚中抽离出来、从生命的缺陷中解放出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一个具有信仰的人,是充满诗意和充满激情的人,他经常能感受到信仰给自身所带来的愉悦与欣喜。所以,人一旦有了信仰,精神上就有了寄托,这将为人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而培养虔诚的信仰往往需要感动,感动会使受教育者由最初的“受动”渐渐转变为“主动”,再由“主动”转变为“激动”。当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榜样力量所带来的震颤时,便会主动、自觉地去提升个人能力和看家本领,这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心理塑造将带来重要的影响。
(三)虔诚信仰需要促人行动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信仰所支配的,灵魂的唤醒就是要我们将虔诚的信仰转化实际的行动。方永刚常说,对真理最大的尊重,就是运用它;对真理最大的信仰,就是践行它。当个体将信仰转变为内在需求,并使得其认知和行为相符时,便是对信仰最好的完善。
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拥有坚定而虔诚的信仰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辅导员要从职业信仰的高度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让青年大学生不断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使他们能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谱写人生华美的篇章。
三、主体平等对话:唤醒灵魂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现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而人绝非机器或抽象的概念,单纯地知识传递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一个认知、情感、体悟共同交融的过程。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成为一个能激发起学生全身心、正能量的思想情感“发动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入情入理,触及灵魂,运用主体性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利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有效唤醒学生潜藏在肉体之内的灵魂,这样才能使得受教育者真正将真理化的东西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一)多元主体互相影响,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主体”和“客体”通常被认为是指独立存在的不同对象。但事实上,他们指的是同一认知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主体”是指一个谋求认知、谋求知识的人的功能。而“客体”则是指被获得知识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则便是主体性原则。首先,从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项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的基础之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这意味着两者之间不是一方将真理单向度地传递给另一方,也不是运用权威使得一方屈从。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彰显了人对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在主体间的层面展开的一个以认知、情感、体悟互相交融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内在认同感,从而使得教育主体间达成双向建构和双向整合的过程。显然,这种教育是将教师和学生视为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二分法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分出,且过于强调高势能的主体作用、过于低势能地给定教育客体的定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注定难以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6]因此,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之义就是构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通过“心灵”与“心灵”的呼应,实现“视界”与“视界”的融合。
(二)深入沟通、互动对话,点燃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在他看来,经院式的教育和师徒式的教育都存在较大弊端,只有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才是最为称道的教育。这种教育提倡顺应人类的灵魂需求,以对话和反讽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促使学生走上一条自我认知、探索真理的道路。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中,通过深入地沟通与对话,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精神上的交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彼此。换言之,对话点燃了教育的生命。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思想意识的深入互动与对话交流。“在一次真实的对话中,参加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对话允许我们表达各自的心声。对话还有道德功能。对话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我们有可能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7]因此,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好“对话”这一方法,努力拓宽对话的时空领域,广泛地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触及体悟去驱动学生内在灵魂的觉醒。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躬身践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工作围绕学生、一切工作关照学生、一切工作服务学生;以知心朋友的身份进宿舍,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态;以随和近人的姿态进餐厅,关注学生饮食健康状况;以符合学生风格的方式在QQ、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发声、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以乐学善学的心态进课堂,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诉求;以阳光向上的状态进操场,关爱学生的生命健康。[8]辅导员要主动走进学生,沉下身子、充满热情,与学生聊真心话,为学生做暖心事,让立德树人在自然的沟通中展现出亲和的魅力,在平等的对话中流露出人文的关怀,在问题的解决中凸显出实用的价值,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学生在更宽广的时空领域和多维尺度上切身感受到温暖与爱意,让思想政治教育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四、用爱润泽生命:唤醒灵魂的途径
灵魂之光何以点亮?能驱逐黑暗、唤醒灵魂之光的是爱,爱是敞开个体通往他者生命的内在通道。人活在爱中,爱让人成为人。爱是对他人的善意、关心与接纳,是引导精神走向美满的积极情感。爱是搭建师生交往的一座桥梁。以爱的姿态走向他者,灵魂的唤醒才有意义,人与人的联系才成为一种真正的精神联系。教育需要爱的支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只能是钳制和规训人的机器。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得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人天生具有这样的情感需要,当学生遇到了爱,精神人格才会得到健康的成长。
雅斯贝尔斯说,爱可以唤醒人类灵魂的重生,爱可以激发教育本有的活力。因此,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爱能激发生命的潜能。埃·弗洛姆说:“爱是主动给予,而不是被动接受。”[9]248“给予”不是失去,而是一种“生产”活动。“给予是潜能的最高形式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过程中,我才体验到了我的力量、我的财富以及我的能力。”[9]248所以说,爱在“给予”的过程中会让生命的潜能得以实现。其次,师生之间以爱为纽带,可以促进双方价值的升华。欧洲人认为,“我思故我在”,但这在非洲传统哲学看来那只是人类精神的一种,不是全部,我不仅仅是属于我自己,同时还属于某个家园,我是人性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是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爱就是自我在他者中的存在,所以,只有将自我融入他人之中,才能使得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互爱之间变得实在起来,通过这样的爱,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中逐步走向明亮。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爱的润泽,这样的爱意味着从自我抵达他者的一种“出发”,在这种向他者而生的“出发”中,思想政治教育能超越简单地说教,而成为一项塑造灵魂、润泽生命的事业,它暗含鲁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天地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爱的教育的可能。在实际育人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以“爱”做营养,滋润人心、唤醒灵魂;要善于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要学会“移情理解”,充分运用同理心去体察和感悟学生的思绪、情感以及立场;要学会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润泽中成己达人。
五、成就精神贵族:唤醒灵魂的愿景
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灵魂的碰撞与对话,注重生命信仰和精神陶冶在灵魂唤醒中所起的意义与作用,这充分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真内涵。蔡元培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人崇高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所以,大学是一座成就精神贵族的圣殿。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年轻人,是否上过大学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状态。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之间具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答案是:大学的人文熏陶和精神修炼。可见,大学的重要性不在于知识、也不在于大楼,而是在于大学所具有的独特精神,这是能让学生真正终身受益的东西,而这种精神就是人类共同所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它能确保人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因此,人文精神,帮助人类创造了另一个太阳,它不仅可以用来照亮自己,还可以用来照亮未来。教育正是因为有了人文精神的浸润,才具有了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便是残缺的、没有灵魂的教育。
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担负着立德树人中“立德”的重要任务,这支队伍不仅仅要靠知识的传授或管理学生的行为来实现育人育德,更是有着自身职业明确的育德目标,需要通过对学生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行为纪律以及精神面貌等全面的介入和渗透来实现对工作目标的达成。[10]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辅导员牵动着全部大学活动的思想脉络,传播大学精神、培育具有纯粹知识追求又有完整人格的大学生成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神圣使命。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养成大学精神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熏陶与感染下,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作为唤醒学生灵魂的使者,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自由头脑、丰富心灵和高贵灵魂的人,让他们在真正踏入生活之河后,还能毫无惧色地去践行人类的使命,做一个罗曼·罗兰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