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泼尼龙联合甲钴胺、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分析
2020-10-14王玉虎杜卫琪
王玉虎 杜卫琪
河北武警总队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5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其基本特点是剧烈疼痛、簇集性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走行的皮肤出现水疱,并伴有明显神经痛[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病理性疼痛,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表现为患区烧灼样或针刺样的剧痛,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带状疱疹患者发病后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降低PHN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阿昔洛韦属于病毒抑制剂,对病毒DNA聚合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降低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在疾病早期可减轻疼痛程度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可以促进核酸-蛋白-脂肪代谢,促进神经纤维和轴突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对神经元的传导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与释放,促进白细胞的渗出、粘附,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减轻局部充血水肿,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4]。本研究旨在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PHN发病率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1月于武警河北总队医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31~78岁,平均(51±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5]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且为头面部发病,存在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②年龄≥18岁;③处于发病急性期,发病时间为3天内,且未使用任何抗病毒或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②严重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严重感染或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⑥近期曾服用过抗病毒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者;⑦依从性差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0.8g/次,5次/d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d口服;炉甘石洗剂外用涂抹于患处,2~3次/d。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1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醋酸泼尼龙片10mg/次,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0天。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10天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5]。痊愈:皮肤损伤完全消退,疼痛感等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显效:>70%的疱疹结痂、脱落,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有效:30%~70%的疱疹结痂、脱落,疼痛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肤损伤消退比例<30%,疼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0天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PHN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乏力头痛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PHN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10天后,对照组24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例、无效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0%(24/25),对照组83.3%(20/2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P<0.001)。
2.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以及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DL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DL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DLQI评分比较分)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PHN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3%(2/24);观察组发生乏力头痛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3%(2/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未经干预后自行消退。治疗1个月后门诊和电话随访,观察组PHN发生率4.0%(1/25),对照组20.8%(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6,P<0.001)。
3 讨论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儿童期初次感染该病毒可引发水痘,病毒可长时间潜伏在感染者体内。成年人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导致带状疱疹发病[6]。带状疱疹发病初期,疱疹出现前可有剧烈的神经痛和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以及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等前驱期症状,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皮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可发生在前驱期、发疹期和皮损痊愈后,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神经痛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PHN,持续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7]。
有报道[8],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消炎止痛和营养神经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为96.88%(31/32),显著高于未给予糖皮质激素的对照组[81.25%(26/32)],疱疹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患处消肿时间和皮损痊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P<0.05)。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皮损和疼痛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显著提高(96.0%: 83.3%),且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以及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DLQI分值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9]。VAS由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疼痛程度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周海英[10]报道,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患者的SAS、SDS及DLQI评分,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晓伟等[11]对糖皮质激素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外用炉甘石并口服泛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泼尼松。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48%(3/67):14.93%(1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疗1个月后门诊和电话随访,观察组PHN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止痛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和皮损症状,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完全结痂时间以及脱痂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PHN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