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括:促进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

2020-10-13金洁萍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概括

金洁萍

【摘要】概括是语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言语智能发展的一种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唯有按不同的形式、要求,依据不同文体特征及文本特点,提供不同的概括路径与技巧,才能提升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个性化言语的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生命的言语智能发展。

【关键词】概括   意义追寻   个性表达   言语智能

概括是语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主要是指在阅读文章后,能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梳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炼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即是一种准确地把文章读短的能力。

概括也是言语智能发展的一种表现。概括需要借助一定的句式或是言语结构,对语言材料进行理解,经过信息提取、分析、归纳、整合、加工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最终用准确的字词进行表达,这也是一种言语表达的能力。这种概括表达中所体现的言说的方法、能力与智慧,即是“言语智能”。言语智能唯有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习得方法、获得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获得言语智能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形成机制

1.概括的能力要素分析

概括能力是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的综合体现,三者相辅相成,从吸收、提取、归纳、加工到语言的表达,最终把归纳的语意用准确的言辞进行表达。

理解力:每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都需要借助理解,对作品进行品析、欣赏;借助理解,了解文章的思路,梳理文章每部分的主要意思,進而把握文章全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

思维力:概括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发现、分析、归纳、提炼、整合、加工,把文章的核心内容准确且完整地进行梳理的思维过程。

表达力:有了思维对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还需要用恰当的句式、精准的词语把头脑中的抽象归纳为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最初的阅读“吸收”转化为文字“倾吐”。可见,概括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中的意义追寻

学生的阅读过程,不是靠教师的分析,也不是只为求一个准确答案,而应该是一个自读感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琢磨、思考,经过发掘、筛选、整合、呈现,“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所以说,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读者对文本思想意义的追寻。

3.表达中的言语凝练

学生除了对文本意义有个性化的理解,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文字进行表达。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言语思维方式,更是在言语活动中表现了学生的表达机智、表达智慧和表达艺术。所以说,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表达,就是读者言语智能的一种水平体现。

二、追寻意义的概括活动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内化方法,训练学生把共性表达句式与个性表达语言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1.把握人物关系

故事总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的描述,尤其是小说,作品中一定会设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将人物关系串联在情节中,从而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依据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梳理事件。

学习《爱之链》,第一步,让学生梳理清楚在这根“爱的链条”上,“拴”着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第二步,让学生概括三人之间分别发生的事件,即乔依帮助老妇人换车胎;老妇人给女店主留了些钱;女店主安慰她的丈夫乔依。第三步,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三个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细细思量会发现,正因为有了前一个事件的“因”,才有了后一个事件的“果”。这三个事件联系起来,就是以“爱”环环相扣,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学生读完课文,如果教师直接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即便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教学生学会概括,就要让学生根据人物关系,分步梳理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从而将主要内容说得简明扼要,有了这样铺设台阶,指明概括的路径,学生才能习得概括方法,凝练概括语言。

2.紧扣主要事件

教材中写事、写故事的文章,有的在题目中已经提炼成了谁做了什么事,我们只要再提取关键信息并稍加扩展充实,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笔者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扩充三处: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写《史记》?怎样写的?写成了怎样的《史记》?借助文章的“题眼”,结合从文本内容中提炼的关键信息,给这个最基本的概括做“加法”,把课题变成一句话或是几句话,经过语言的转换,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时,以课题为抓手,用问题来理清故事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让学生回答的课题是:这是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一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当学生逐一回答完问题后,再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答案组合、剪切,重新组织成连贯的语言,文本内容的概括就水到渠成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简单的三句话。有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就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3.找寻文本线索

训练概括的首要策略就是要立足整体,把握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或是关键线索进行概括。读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可以发现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于文中,借助这条时间线索,分别提取“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这四个时间,随后让学生逐句补充每个时间发生的故事,再将四件事情串联起来概括全文,就能清楚而又准确地把前后发生的事情说明白。

事件的推移总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因而叙述事件的变化过程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顺序,找到了叙事的“线头”,这样便于理清课文内容。文本中隐藏的“线索”还有很多:地点的更换、情感态度的变化;一个中心句,一个过渡句……概括的第一步,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探寻到文本隐藏着的“线索”,从而对段落、文本做“减法”。

三、智能导向的分类教学策略

1.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概括:提炼信息

薛法根老师在《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一书中,将“实用作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概括特点主要在于提炼信息。如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时,必须准确获取信息,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创造性地表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雾凇》一文,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雾凇形成的过程,首先就得解说清楚水汽、雾气、霜花、雾凇等概念,还得说明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抓住概念与几个相关事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就能分析说明事物的特点,把原本模糊的事物说得清楚。

2.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概括:把握主旨

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这类作品的阅读概括指向把握内涵主旨。例如,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这株柳树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画出每个段落中藏着的重点词句。随后让学生根据理解说说“这是一株(   )的柳树”,把每段的概括串联在一个整体来品悟,对这株柳树的形象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它的外形特征,而是发掘到文本的主题意义,感悟到它神奇的生命力。这样的概括,由“意”到“言”,从理解到表达,从语言文字的浸润到积淀,都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升华。

3.整本书的阅读概括:编列大纲

整本书的阅读,关键是要把握整体,不能因为只关注某个细节而忽视了整体,可以关注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结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提炼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价值等。例如,阅读《小王子》一书,可以从故事结构来对整本书进行概括:

“英雄”离家远游:先后到七个星球去旅行。

追寻奇迹:“英雄”经历考验和诱惑,未达目的,继续前进。

找到答案:直至来到地球上,终于找到了答案。

结局:“英雄”之死。

当然,选择不同的关注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概括。比如,故事篇幅较长的,可以编列书目进行简要概括;关注故事大意的,可以罗列“关键节点”的一个个事件,从而概括出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关注人物关系的,可以依据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画出关系图表来分析梳理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关注人物形象的,可以借助一个个细节描写分别概括体会到的人物特点,对这些特点作整合、归纳,最终得出对人物的评价……借助多样化的概括形式,找到一种阅读的捷径,就能把一本書读懂、读通、读透、读深。

4.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本质关联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合,融入统计图表、图画、数据等元素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概括,就要紧扣其间的本质关联。首先看出变化,找出材料或图表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的变化,随后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概括得出结论。以下面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题为例:

请学生回答:根据表中提供的资料信息,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结合纵向的一列数据,整合三个信息得出结论: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呈上升趋势;而肺活量、视力和跑步的速度呈下降趋势。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得把第一列和第二列的“箭头”图标关联起来,发现内在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内因,由两列数据所证明的事实推断引起这两个调查结果的共同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运动。

语文教学留给学生的生长点,有的是短期可以看得见的,而有些是长期才能发现效果的,一时看不出来。一时看不出来的往往更为重要,需要我们有长远的教学眼光,从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视野去认知与教学。正如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训练,虽一时看不到学生概括能力有飞跃式提高,但它却在扎扎实实地潜滋暗长中提升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个性化言语的表达能力,更是促进了个体生命的言语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概括
让数学思想方法浸润课堂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小结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抽丝剥茧丝丝入扣
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和概括错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