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攀比现象的调查研究

2020-10-13李菊

教育界·A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幼儿

李菊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文章通过剖析幼儿的攀比特点,概括当前幼儿攀比现象的总体状况,总结出目前孩子之间攀比现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幼儿园以及幼儿自身四个方面对学前儿童攀比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归因分析。

[关键词]幼儿;攀比;教育策略

幼儿身心是否和谐发展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成长过程。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既要求其身体健康,又强调心理健康。然而,学前儿童之间的比较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逐渐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攀比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一旦学前幼儿之间出现负性攀比,将不利于整个幼儿教育的开展。透视幼儿攀比现象,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正确的、有效的疏导方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攀比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种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也是幼儿与同伴互动行为中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一、什么是攀比

对于“攀比”,典型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非常简洁,即“援引事例比附”。比附的解释有多种:(1)归附;(2)引申为相关联;(3)依傍、并列。第二种,《新华词典》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心理行为、一种社会行为。攀比心理是不想落后、不满足现状甚至想超过别人的一种心理。攀比行为是指把自己已有的物质和能力与别人进行比较,以达到竞争的一种行为。竞争的目的是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攀比行为能促进孩子学习,但如果夸大这种攀比行为则会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因此,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幼儿的攀比现象,增强理智性,淡化盲目性,是学前儿童攀比教育的基本取向。

二、幼儿攀比现象的表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追求生活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幼儿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他们也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善于模仿是幼儿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幼儿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分不清什么事值得学习,什么东西值得拥有,因此容易形成盲目地跟从、追风的行为,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比物质,如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电子产品;比家庭条件,如父母的工作;比自己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等。

三、幼儿攀比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和广延性。同年龄幼儿之间的攀比现象比较普遍,攀比的内容也极其多样。第二,自我炫耀性。第三,从众性和受暗示性,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攀比行为常受他人的影响。第四,情境性和互动性。幼儿攀比行为常受情境左右,竞争的情境可能会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

四、幼儿攀比的影响

攀比在特殊情况下有积极作用。现实中,家长和教师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用物质与金钱来刺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攀比可以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

但是,同伴之间互相攀比导致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第一,攀比不利于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二,攀比不利于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攀比心理也会助长幼儿攻击行为的产生;第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总是在被比较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的扭曲,这将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发展。

1.幼儿攀比现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关于幼儿攀比的问题。幼儿攀比现象不完全是幼儿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家庭、幼儿园以及幼儿自身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家庭、幼儿园是构成攀比的外在因素,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更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个体的认知是儿童相互比较的内在因素,也是造成攀比行为的重要因素。

2.导致幼儿攀比的原因

(1)媒介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幼儿接触各种社会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虽然电视、网络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电视广告的失范效应等具有负面效应的事物正在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侵占幼儿的生活。

(2)社会风气。当前社会流行“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等字眼,人們炫富攀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有钱人无节制地挥霍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风气致使很多人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3)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活动场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职业、政治经济地位、家庭条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首先,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易产生自私、任性、霸道、自我中心的心理,从而滋生攀比心理;其次,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一味地进行横向攀比,无意中更助长孩子攀比;再次,家长自卑的心理强化了孩子攀比的心理和行为。

(4)幼儿园教育。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幼儿攀比的元凶。当前,大多数园所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区别对待幼儿。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攀比所呈现的“群体效应”是以极强的从众性与受暗示性为特征的。幼儿之间的攀比还体现在荣誉感上的攀比,幼儿善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都想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可见从众心理和幼儿寻求关注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相互攀比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伴关系容易影响幼儿的言行。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园里的伙伴,同伴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求知欲强烈,他们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自尊和独立人格也慢慢建立起来,并开始有了竞争意识。此时,自我价值也在形成之中,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和社会比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好胜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不是太夸张,成人就该保护孩子的好胜心理。然而,当这种心理发展到每一件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时,孩子就可能形成虚荣和嫉妒心理。因此,教师及家长应加强对幼儿攀比的引导以减少负性攀比对儿童的侵害。

五、预防幼儿攀比的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家庭方面不能单独胜任,幼儿园方面也不能独自胜任,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分析幼儿攀比现象的影响,采取合理、健康的解决方法,干预和引导不同幼儿的攀比现象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教育观并改变教育方式。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要讲究适度原则,适时给予孩子鼓励,满足他们的小小愿望,这不仅能保护童心,还可以激发孩子进一步发展。值得重视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鼓励、肯定和赏识。家长必须确立理性消费观,对孩子的物质供给要合理,教育孩子懂得是非观念。

其次,教师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握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更好的自我表现机会。教师要杜绝偏爱,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良攀比行为,教师要正确引导,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攀比,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提升自我素养及矫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实施美德教育,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攀比带来的不良影响,激发孩子积极O引冑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家园合作是加强幼儿教育、改善幼儿不良攀比行为的有效途径。幼儿攀比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关系到新生一代的祖国人才的命运和前途。关注幼儿的攀比现象,引导孩子积极合理攀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总之,引导幼儿进行正向的攀比是整个社会、幼儿园、家长应该共同关注、携手做好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郭翠菊.論家长攀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l0(04):123-125.

[2]邹昕.幼儿攀比现象调查与矫正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49-151.

[3]杨晖.面子的文化值[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73-75.

[4]袁宗金.重视孩子的攀比心理[J].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13(05):4-5.

[5]关金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60-261.

[6] 孙永霞.幼儿“我也”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5(11):11-15.

[8]刘媛媛.应对孩子攀比的四大策略[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03):8-11.

[9]周明敏.结合实际论幼儿的攀比性行为[J].新课程(上旬),2013(06):188.

[10]刘丽英,华正宏.幼儿的需要及其教育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6):123-126.

[11]姚水娟.幼儿攀比行为的心理分析与矫正策略[J].成才之路,2008(34):86-87

[12]黄春燕.儿童教育中攀比现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8):364.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