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0-10-12杨正昱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广告学项目化教学创新思维

杨正昱

摘  要:培养创新能力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关联,探讨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定位和路徑,归纳总结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广告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新时代接班人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与时俱进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职责,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张仲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中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1]。日前,在各高校普及“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线教学老师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告学专业为例对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践教学和研究,旨在探索合理、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有效经验。

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关联

(一)创新思维内涵

在汉语中,创新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新词。《词源》中对“创”字的解释是破坏、开始和创立。英文中的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源于古拉丁语。其原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因此,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的思路与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思想和行为。而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侧重于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想成果[2]。

创新是复杂而艰难的。首先,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人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观念、动机、意向、期望和设想上养成创新意识,这也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其次,创新需要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作为指引,可以借助多种思维形式开展,如抽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意向思维等。然而创新思维不能受现成的常规的思维模式或思路约束,而是要针对问题点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法的新思路和思维过程。

(二)创新能力内涵

对创新内涵的认识,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纵观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论述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李燕、张鹏和张宝臣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们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等主要部分,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二是以田慧云、安江英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们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的能力,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的能力。三是以宋彬、彭宗祥、庄寿强、殷石龙等为代表,这一派学者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以上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能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充分详实的论述。然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情况逐渐展开。

二、创新思维训练和

创新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考量

随着社会科技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广告学专业在消费观念、媒介环境、技术变革的多重影响下,其与新技术、新理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1984年厦门大学招生第一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以来,中国大陆的广告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广告学专业在公办院校和私立院校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9年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高校数量为236所①。从广告学专业所在的院系和学科背景来看,主要形成了以新闻传播类、艺术设计类、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广告专业教育模式。在三种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广告学专业教育特色各有不同:新闻传播类的广告专业教育侧重传播与媒介管理,培养的学生擅长素材构思;经济管理类的广告专业教育侧重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培养的学生擅长做市场分析研究以及广告策划;艺术类的广告教育倾向于广告创意与设计表达,培养的学生擅长形象包装和视觉设计。然而,随着传媒行业不断变革,新媒体、互联网技术飞速更新,广告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互联网+新媒体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如图1)。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之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大面积向新媒体岗位迅速倾斜,人才需求的岗位中新媒体的岗位要求占到90%以上。媒介技术化时代已经成为现实,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冲击传统媒体产业,互联网媒体已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二是传媒岗位侧重具备“一专多能”型人才,如编辑岗位,既要从业者具备擅长融合产品的多形式编辑能力,又要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也就是说从业者既要具备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设计、客户端等编辑能力,又要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三是岗位对传媒人才素养的“能力”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能力体现在专业人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经验是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对于处理新问题、复杂问题的情况,能力和经验都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职业素质。因此,我国当前广告人才问题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满足市场人才需要,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严重短缺,也就是说供给的广告人才的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广告专业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也急需转型。

(一)精准的专业定位

所谓的专业定位就是要解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高校的广告学专业要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人才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要洞察广告行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结合经济学、传播学和艺术学科背景特点综合考量广告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跨专业性,构建从消费洞察、策划沟通到创意表现的广告产业链式的培养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广告专业教育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基本的广告策略教育,培养学生对广告受众消费心理的探究能力,了解消费者行为的能力等;二是掌握广告运作的整体流程,通晓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活动等具体工作任务;三是掌握一定的广告设计、广告创意与执行能力。在以上三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中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两者成为最终实现和掌控广告运作和广告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有效的专业路径

高校在广告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一是遵循学科体系和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形成多学科共生的专业知识生态链。二是重点强化项目式教学路径,让项目进课堂、课堂进企业,形成与行业对接的实践能力生态链。广告学专业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阔,就专业本身往往涉及到文化、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基本层面,同时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传播学、消费行为学、文学、艺术设计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然而,广告专业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知识需要,该如何进行规划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前文已有论述。总之,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目前教育部规定的4年制本科高校中的课程总量为140-180学分之间,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对学分的要求有所不同。整体课程结构主要分为通识教育(约占40%)、学科基础教育(约占30%)、专业教育(约占30%)三大模块,其中不同学校在课程结构和模块中的划分和叫法有所不同,但实质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广告学专业在既定的学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广告学学科体系上设置经济营销类课程、广告传播类课程和视觉设计类课程,以此形成多学科共生的专业知识链(如图2);另一方面从实践性上以引进项目、组织竞赛和走进企业实习等为主,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与行业相对应的实践能力链(如图3)。当然,具体课程设置与时间分配可依据院系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细化和安排,在此不做赘述。

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广告学课程中的构建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构架学生具备良好思维品質的重要支柱。然而对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在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

(一)强化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设情境

从学科来看,广告学主要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策略、经营管理和设计制作的科学理论,所涉猎的课程很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开展,首先要求学科组能严格按照市场和学科开设课程,而不是以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开设课程,同时要加强教师业务素养,使每位教师都渴望学习新知识,形成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学心态和扎实的教学作风。加强与企业间的紧密联合教学,鼓励教师进企业学习充电,聘请企业大咖进校讲学示范,如此互联互动对于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其中,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等与教师在课程中对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及学生的参与情况密不可分。主动参与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可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或与同学交流获取知识,形成认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积极引导,分别针对学生的思考问题展开互动讨论,及时纠正思考方向,并给予学生拓展思考空间和研究深度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科学合理引导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动脑,根据问题思考对策,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自主探索,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创新的潜在内动力,更是创新意识的推动力。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对问题解决的思考以及过程中的成就感。例如,在“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为了能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在课程的设计中每讲都会有一个设计思考的问题。其中在思维模式这一讲中,笔者设计思考题为“筷子的奇思妙想”(如表1)。

这个思考题的设计首先选取同学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具——筷子,目的有两个:首先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也是设计师基本的素质,设计来源于生活,如果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用心和细致,就无法发现生活中的奥妙,也无法开启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其次通过启发同学们的思考使其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总结,开启深层思索和探讨的空间,以便激发同学的研究兴趣。此过程,教师会加强思考引导,提示性地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设计文化等相关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以及问题探讨。

(三)加强课程实践,结合大创项目深入开展

课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负载着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实践,目的是对教师所讲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景化的生产和应用,它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来组织的,而是按实践项目的形式来展开设计和执行的,这将充分调动学生在执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总结、改进的实践过程。它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按照项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结果来组织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广告学专业属于动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加强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培养实操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能合理引入相关项目以加强实践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然而对于广告学来说,实践课程有多种多样,如模拟实践类、项目实践类等。2007年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鉴于此,笔者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申报校、省、国家级“大创”项目,在项目选题、项目计划讨论、方向把握、具体问题落实、实践方式方法、数据分析、申报书撰写、实践环节和成果展示上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大创”项目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涉及到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如A同学这样说:“这次‘大创项目让我体会到了广告专业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的技能,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四)深入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是广告学专业教学中的一大显著特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广告学专业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培养。而学科竞赛正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学生在专业竞赛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一次检阅。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战略遍地开花,互联网广告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广告行业也开始互联网化和新媒体化。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广告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效率之高受到各企业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各大传媒机构和广告行业组织了各类广告竞赛,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国际广告节组织的广告业大奖(长城奖、黄河奖以及AI营销类)、现代广告组织的戛纳幼狮中国赛区奖以及创意星球网组织的一年两季的学院奖等。这些广告竞赛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告行业的革新与发展,也给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展示舞台。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广告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起到推进作用,在校期间能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大赛,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素质、职业素养等都有较大提升。其次,广告竞赛促进了广告课程实训技能参考标准,大赛的作品规范性要求和创新型要求也成为了实训教学的参照依据和标准。再次,广告竞赛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还需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教学中只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各大竞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以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组建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广告专业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多个层面的一致认可。从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角度看,首先,工作室教学模拟了企业或公司的运作场景,学生加入到工作室中,通过项目实践过程能够基本上了解业务流程、公司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次,工作室教学通过细分岗位职能,将不同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分工和专项训练,使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发挥出自己所擅长的潜能。再次,工作室教学基于团队合作,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达成目标,这让学生体会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就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广告学专业下组建了三个工作室:广告策划工作室、视觉设计工作室和影视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1-2名“双师型”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都会引入社会上的相关项目或外包项目进入工作室,使工作室的同学从中获得真实的项目实践体验和成就感。

项目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推进项目教学模式时,教师如同公司CEO。第一要根据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项目和角色。第二,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项目难度太低或太高都起不到实际的训练目的。第三,项目要注意避免过度利益化和经营化,如果把控不当,就会助长工作室学生的逐利趨势,从而背离学院成立工作室的宗旨。第四,项目的任务一方面要依托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相契合,通过校企合作,或者从企业获得相关子项目等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第五,教师将工作室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督促、监督项目的实施,当项目遇到难题的时候还应该协调学生一起解决。

四、结语

总之,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与时俱进,灵活多样。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需要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高校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无论是项目制教学还是工作室教学模式都处于初步发展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很大空间,值得每个教学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和尝试。

注释:

①参见麦可思教育咨询机构数据。

参考文献:

[1]张仲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3(3):51-54.

[2]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正昱,双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

猜你喜欢

广告学项目化教学创新思维
The Application of a Diverse Visual Angles Concept in Eight Broken Plate to Advertising
Branding in Advertising
20世纪中国广告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国广告学理论的发展
俎新蕊作品
浅析药理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探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