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与发展探析
2020-10-12林上海杨焰
林上海 杨焰
摘 要:“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与发展探析”综述了园林景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探讨了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与康复花园、保健型园林的关系,总结出实现园林景观康养功能的四种方法,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康养园林景观将与中医养生、森林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等业态融合并快速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助力。
关键词:康养园林景观;中医养生;康复花园;森林康养;康养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柳州市居住区康养园林景观评价指标构建研究”(2020KY37012)研究成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康复花园、康复景观、保健型园林发展而来的康养园林景观正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康养园林景观是一种人造的可以用来平衡人的健康状态的绿色保健养生环境,是风景园林学的一部分,与美学、医学、行为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将有助于国家大健康战略的实施。
一、园林景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园林景观是经过改造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医师鼓励病人更多地接触庭院或花园以促进康复[1]。中世纪时期,欧洲修道院通常与回廊式庭院花园结合,提供医疗服务。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医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们注重的是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自然景观对疾病的康复疗养作用。进入17、18世纪,赞美与崇拜自然的浪漫主义思潮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重视,以及自然对于疾病和精神的康复作用。到了20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了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同时,园林城市、田园城市等运动的兴起,推动着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支持自然恢复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实践项目正在不断趋于成熟[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天爱人的传统,天就是大自然。中国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人的素体与自然环境是相应的,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养生就要形神兼养,以形养神、以神守形。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慢性疾病人数日趋增多,通过改善环境为人类的健康造福正成为新的潮流,园林景观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人们对此的研究方向也逐步细化。
二、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
园林景观能够影响人的健康状态,有的植物花粉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不利,有的植物颜色对具有某种特定病症的人不利,有的园林园艺活动对高血压病人有辅助治疗作用,某些经过特别设计的花园对于烧伤病人的康复有辅助治疗作用等,基于这样的研究,康复花园出现了。
(一)康复花园或康复景观与康养园林景观的关系
康复花园研究起源于西方。Gesler(1992)第一次提出了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有益于恢复人们身心健康和维持健康快乐的地方、设施、建筑、场所及周围环境等,包含有自然或人工景观[3]。Eckerling(1996)指出,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是以康复为目的,让人们感觉舒适的花园[4]。Martha、Cooper-Marcus和Barnes等其他学者都对康复花园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康复花园营造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一定的环境以减轻病人身体症状,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探访亲友等其他使用者产生积极的身心影响[5]。
在国内研究中,不同学者对康复景观概念的阐述不同,常见的有康健花园、康复花园、康复景观等。李琪等从优美的感知环境、无障碍环境、人体功效环境、活动空间、舒适感、安全感等方面提出了康复花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6]。总之,其所服务的特定对象并没有包括健康人群。
(二)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
康养园林景观的研究现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它的内涵主要秉承康复景观、康复园林、康复花园等的研究脉络而来,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相较于康复花园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康养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不仅关注特定人群健康的恢复,更关注普通人群健康的保养。
20世纪80年代,保健型园林的概念在上海市园林界提出,吴克宁提出利用芳香型植物气味的医药作用和动水能增加空气负离子的作用建造保健花园[7]。牛泽慧等认为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是基于医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维护人的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类型[8]。
康养园林景观可能是保健型园林的另一种提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释义,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园林景观对身心健康进行保养。“养”是方法、手段,“康”是目的,通过园林景观这个物质基础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和心情状态,进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康养园林景观应具备康复景观的属性,使身体的焦虑紧张状态得以舒缓,使心理和精神疲劳获得恢复;同时,能支持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并创造交往锻炼机会;能够帮助幼儿摆脱自然缺失症,提升专注力等;能支持中青年人身心健康的保养。
有关康养园林景观的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李济任等从价值角度对森林康养旅游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的因素按属性分成康养旅游价值评价及环境价值评价、开发建设价值评价3大类,形成了8个准则层、32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9]。李后强等提出了“生态康养”概念,生态康养指在有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洁净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优质的物产、优美的市政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良好的人居环境中生活,并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医药调节等一系列活动调养身心,以实现人的健康长寿[10]。王赵提出了“康养旅游”概念,康养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复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动[11]。张贝尔等从硬件设施、康养旅游服务能力标准、公共服务体系、康养旅游服务项目、人才配置、康养旅游特色服务体验等6大方面构建了康养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3]。在人居环境领域,张金丽等探讨了如何运用道教生态伦理和养生理论进行景观空间划分和植物景观营造。刘滨谊为美国教授设计治疗肝气郁结、肝火攻心的花园,利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景观设计,获得不错的康养效果[14]。刘博新等把健康环境系统应用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提出居住区园林景观应该更好实施健康促进性设计,认为健康社区应体现在能够促进积极的身体运动、能够增强社区的安全感、能够提供容易获得的健康食物、能够促进有效的社会连接、能够鼓励平等的社会关系、能够保持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六方面[15]。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康养园林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旅游、森林开发利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等为载体的应用上,实现园林景观“康养”的功能要结合环境心理学、医学等学科进行设计,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策略去影响使用者的健康状态(见表1)。象征及心理暗示法是园林景观实现康养功能的常用方法,它应用环境心理学对园林景观要素诸如壁画、雕塑的内容、形状、颜色等进行恰当的设计,引导使用者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体力运动法则是在园林景观空间中提供适当的场地和设施,引导使用者开展诸如五禽戏、易筋经等保健运动,或者与种植相关的园艺活动等。生物化学影响法主要利用植物、水体产生能促进人体健康的空气负氧离子,或者利用植物的气味、植物膳食调养人体脏腑的健康状态。在康养园林景观的研究中,关于阴阳五行法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它是利用天地之阴阳、五行方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各园林景观要素的选择、布置的方法,它与天文学、地理学、中医学、风水学等密切相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源头。
三、康养园林景观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被改变,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们面临生活压力和各种亚健康问题的困惑,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的时代,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健康和安宁。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核心从面向特定人群的治病时期转向面向大众的健康管理时期。康养园林景观汲取了康复园林景观的内涵,快速与中医药、森林开发利用、旅游、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发展业态。
201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051-2016)行业标准,对康养旅游做出定义,即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属的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以森林康养为契机,主张与医疗卫生、教育、金融、土地管理系统等深入融合发展。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建设特色康养小镇,以开发本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拉动市级经济发展。
康养园林景观作为上述多种业态开展的物质基础,成为了规划设计、投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人居环境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相关的康养园林景观评价标准还未见有文献发表。实现园林景观康养功能的方法还需要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持续深入研究,以满足人们渴望通过改善环境来促进身心健康的需求。
四、结语
康养园林景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2010年后快速成为热点。它汲取并拓展了康复园林景观的内涵,面向普通的健康人群。在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振兴、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改造等经济建设活动中,康养成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实现园林景观康养功能通常应用象征及心理暗示、体力运动、生物化学影响和阴阳五行四种方法。中国几千年的中医养生文化与园林景观相融合,未来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康养景观的研究将成为社会发展议题,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可靠助力。
参考文献:
[1]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4):31-36.
[2]侯韫婧,赵晓龙,朱逊.从健康导向的视角观察西方风景园林的嬗变[J].中国园林,2015(4):101-105.
[3] Gesler W M.Therapeutic landscapes:medical issues in light of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2(7):735-746.
[4]賈梅,金荷仙,王声菲.园林植物挥发物及其在康复景观中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6(12):26-31.
[5]马科斯.康复花园[J].罗华,金荷仙,译.中国园林,2009(7):1-6.
[6]李琪,汤晓敏.康复花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3):58-64.
[7]吴克宁.探索城市园林绿地的新功能——植物保健园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1995(2):40-41.
[8]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现代园林,2006(3):24-27.
[9]李济任,许东.森林康养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林业经济,2018(3):28-34.
[10]四川“康养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生态康养看攀西:以“六度理论”为衡量指标打造同心圆圈层发展体系[J].当代县域经济,2015(4):26-29.
[11]王赵.国际旅游岛:海南要开好康养游这个“方子”[J].今日海南,2009(12):12.
[12]张贝尔,黄晓霞.康养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策略[J].经济纵横,2020(3):78-86.
[13]杨欢,刘滨谊,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7):13-18.
[14]黎鹏志,刘博新,吴志国.健康环境系统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园林,2019(2):8-13.
作者简介:林上海,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城乡规划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与健康。
杨焰,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城乡规划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