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社会科学价值传播路径探究

2020-10-12李营营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圆明园

李营营

摘  要: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是圆明园的重要功能,这种宣传与定位无形中彰显了圆明园的沧桑而相对弱化了其辉煌壮丽,这种现象反映了圆明园在传播社会科学价值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立足于圆明园丰富的社会科学价值,探讨有利于其价值发挥与意义传承的路径,在充分发挥其爱国教育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呈现、传播其多层面的社会科学价值,让圆明园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圆明园;社会科学价值;传播路径

一、圆明园多重价值的生成

(一)历史价值

提到圆明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1860年由英法联军制造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劫难。因为这场劫难,圆明园变得面目全非,圆明园遗址成了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在这里,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被输送到万千中国人内心,尤其是数以万计的青少年,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惨状的发生?制度弊端应该说是致败之源。面对圆明园劫难,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群众路线的可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进行深入阐发,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正确道路。

(二)艺术文化价值

圆明园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1]。圆明园也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与集锦,这里有希冀九洲清晏、河清海晏的“王天下”愿望;有“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的中庸思想;有“以德树人”的君子人格理想建构;有流觞曲水文人相会的诗意雅趣。总之,通过与园林景致的互动交流,主体自觉地将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文化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哲学与文化思想形象充分地展现出来,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园林,像圆明园一样包含如此丰富的人文哲思,它最有资格通过园林艺术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智慧。

(三)社会科学价值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供皇家悠游休憩的大型园林,更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避喧听政之所,历史上,与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统称清代宫苑的三驾马车。众多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外交事件都曾发生于此,比如,乾隆帝宴请外藩王公、英使马嘎尔尼使华、嘉庆帝裁办和珅大案等,其发生地都是在圆明园。伴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圆明园在经历岁月洗尘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丰厚的社会科学价值。

1.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掌权的政权,入关后十分重视发展同汉族及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在圆明园就建有多处旨在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园林景观,比如,方外观、含经堂。每年,清帝会利用上元、元旦、冬至等传统节庆拉近与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关系。每年新正上元前后,清帝都会邀请外藩和外国使臣来到圆明园,首先在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宴席间,“壮八旗士马射猎破阵,旁列伶工,唱清字歌曲,皆陈王业艰难”[2]。筵宴之后,外藩与外国使臣们会受邀赴“山高水长”观看烟火表演,之后这些外藩王公和外国使臣有时还会被邀请赴同乐园看戏。

如今,随着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很多地表景观已经荡然无存,但由此所附着与联系的民族文化却从未消逝。2019年,圆明园参与了北京市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选活动并成功入围,这足以表明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圆明园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资利用。

2.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相应地,艺术文化方面的精神与审美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旅游活动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观观景、划划船,而是希望得到深层次的精神滋养。圆明园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近日,一项名为“‘新时代圆明园如何发展群众意见调查问卷”显示,68.2%的人对圆明园不够了解但是非常有兴趣,80.91%的人认为圆明园地上建筑较少对其了解和认识圆明园有一定影响。这些数据表明,新时代圆明园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旅游文化深度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进入新千年以来,圆明园开展了多项有关美丽圆明园的规划与建设活动,让圆明园在新时代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游于艺、悠于情、益于志,在身心愉悦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

3.提升民族自信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圆明园属于盛世造园,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峰期杰作,它曾见证了占世界GDP三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如何傲立世界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圆明园的复兴具有一种特别的启示意义。圆明园的复兴,尤其是圆明园大宫门的复建与再次打开,将意味着在全面实行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再次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向世人展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二、当前圆明园价值传播的几种途径

当前,圆明园社会科学价值的传播主要借助文字、图片、展板等传统传播手段实现,大体分园内和园外两种。园内部分,多以接办、举办各类活动的形式进行社会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园外传播,包括进社区开设文化讲座、进校园开设系列选修课以及外展三种方式。

第一种形式是外展。近年来,圆明园举办了多场具有影响力的外展,比如“圆明重光展”、圆明园历史文化巡展等。此类展览多聚焦于圆明园的历史变迁,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出土文物、馆藏典型文物复制品以及红木模型等,展示了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辉煌、1860年后的沧桑以及新中国经过逐步整修所呈现的圆明园新貌。

第二种形式是举办活动。包括常规性旅游活动、中小学生入团入队等仪式类活动、模拟考古文物修复等博物馆研学类活动等。

第三种是圆明园文化进校园。目前,圆明园相继在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人大附中等学校开设圆明园系列选修课,将圆明园文化输送到中小学生的课堂,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随着研学热潮的出现,圆明园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首选,而且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活动成果,如清华附中相继出版了《思考圆明园——清华附中校本课程“走进圆明园”研学习作》《从见识到体验——清华附中校本课程“走进圆明园”纪实》等。

圆明园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只是由于其地表形象的缺失影响了大众对其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充分认知,新时代需要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传播路径促进圆明园文化遗产活化。

三、新时代圆明园社会科学价值传播路径新探

在传播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圆明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时代,圆明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迫切需要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价值传承: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并重,以国际传播推动国内传播,以文化传承带动文化传播。

(一)国际传播路径

历史上的圆明园,与国外尤其是欧洲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国际传播路径拓宽方面,大体可以依托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传播机缘:一是借助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力。历史上的圆明园享誉中外,当代表中国园林艺术高超水平的圆明园被传播到欧洲后,曾引起了一股兴建中国式新式花园的热潮,其中,英国人较早予以实践,建好后的园林被称作“中英式花园”。循着历史的足迹,追溯中西园林艺术交流历程,重温当年圆明园盛景,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播旅程的一次温习。二是借助圆明园流散文物。据专家估计,圆明园当年保有文物150余万件,这些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图书馆,梳理流散文物存藏脉络,通过借展等方式开展圆明园流散文物展览交流都是在积极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三是传教士一脉,历史上多位传教士來到中国并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雄伟壮观,像郎世宁、王致诚等传教士长年供职清廷,还亲自参与了对圆明园西洋景观的设计建造以及园内景观装潢。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循着这种脉络主动将圆明园文化送到传教士的国家甚至故乡,积极开展园林艺术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内传播路径

国内传播方面,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惠民式文化工程外,圆明园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重新审视圆明园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在提倡民族复兴、文化复兴,重视广大青年一代爱国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新时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具体设想有两点:1.通过史志编修,打造国家记忆工程。一座圆明园,半部中国文明史。作为中国历史发展高峰期杰作和五千年中华文明结晶的圆明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依托圆明园建筑遗迹、历史遗址和文化典籍等代表性文物,建立囊括历史、文化、艺术、园林等门类的文化记忆工程,在文化传承中将圆明园打造成全民共识的国家精神标识。2.建立爱国主义展览馆,培育家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圆明园里蕴含家国天下,这里有象征国家一统的“九州清晏”;有希冀百姓安居乐业的“万方安和”;有代表国之重器的农业景观“田”字房建筑(澹泊宁静)。圆明园劫难,激起浓浓爱国情。建议建立爱国主义展览馆,进一步壮阔国人爱国洪流。

圆明园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园,它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在提倡互信、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关系中,作为中国标识当之无愧的大IP,圆明园理应像孔子学院一样,以“文化之舟”漂洋过海驶抵全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希望圆明园能够释放硬核能量,发展成为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交流、意识形态建设等为一体的体现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社会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王道成.圆明园重建大争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

[2]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4.

作者简介:李营营,博士,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研究方向:园林美学、社会传播学。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也说重建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