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实践探究

2020-10-12徐智敏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实践研究

徐智敏

【摘 要】美术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使学生在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一系列知识中,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然而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润物无声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努力让学生挖掘出美术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文化。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实践研究

一、美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为了培养真正善于发现美和理解美的人,美术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的成长提供养料,滋养人的精神。美术课与美术活动中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节奏、美的旋律、美的动作,能塑造美的形象,振奋人们的精神,提高审美的情趣,还能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质。

二、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的关系

美术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技能的培养,“有术无美”的追求,它不是终极的追求。美育不是一种单一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绘画、弹琴的技巧,而是对学生启智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把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体验其间种种可言传或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既丰富了文化积累,充实了精神境界,也提高了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有着完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的关系。

三、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注重对多元美术文化的发掘

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美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美术的过程是学习、传递、创造文化的过程,因而小学美术教育应以普及审美文化为基点,将美术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效联系起来,以点带面地形成具有美术文化内涵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

1.注重美术与文化的结合,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育目标。小学美术课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及中外的许多美术经典作品,注重对多元美术文化的传授,并配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美術文化素养,将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更多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例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趣味文字》时,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结合文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注重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元素的探究。课堂教学可以围绕字体的个性分析来展开,而不单纯强调字体使用的表现技法。学生从单纯地关注技法学习转移到思考字体的内涵,通过想象、创造挖掘字的内涵。为此,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教师要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人文情境中通过美术知识与技能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逐渐形成审美观念。

2.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努力给学生建立大美术观。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其人其事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的知识,了解艺术与人类、与生活的关联。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与一个艺术家有关,是艺术家创作了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个性的艺术作品。通过将大师作品与历史、文化、音乐等学科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继承与创新的能力。

当学生面对《格尔尼卡》,觉得无法看懂、无法欣赏、无法认同的时候,教师要从创作《格尔尼卡》的故事开始讲起,并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毕加索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与艺术家的关联。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解读时,他们必然会融入自己的反战与反法西斯的情感去解读作品。除了了解作者、让学生分享看到作品时的感受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的知识。当学生无法理解野兽派的狂野,或中国山水画的精妙,或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艺术家绘画的缘由讲给学生听。古今中外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渗透着画家的人文情怀。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对“时间”和“历史”进行思考,寻找文化发展的源头。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必然会发现美术的本质,体验到美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二)提倡学生的自身体验以及美术学习方式的人文化

“艺术教育应是一种人文倾向的教育”,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变化性,缺少学习的兴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地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争论。总之,强调学生的理解就是强调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自由、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实现评价方式的有效化

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开展互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在教授“美丽纹样”一课时,笔者让每个学生将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并简短陈述自己创作的意图。而后,由其他同学来观看、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习,不但让学生分享了创作成功的喜悦,还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提高了其表达交流能力,也让其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作品与他人的才能。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常组织学生进行两两合作、四人合作及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从而让学生获得友善、交流、合作等人文素养。例如,对高年级实践性较强的课题,笔者往往都是“甩开膀子”,让学生没有界限,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根据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体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体验。

(三)提倡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气息

1.通过绘画写生去认识与表现生活

美术是抒发生活情感的一种体现。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相对要高,他们的情感体验都来自生活。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2.通过作品欣赏去感悟与品味生活

美术作品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从美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人生、看到情感。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例如,在欣赏油画《父亲》时,学生在看到作品的那一刻就会下意识地和自己的父亲作对比,从而感受到父亲的爱,想到父亲的辛苦,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拓展美生的美术文化视野,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气息。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人文素养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