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在大班语言区域活动的体现

2020-10-12林晓璇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现大班幼小衔接

林晓璇

【摘 要】“幼小衔接”是当下幼儿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过渡的重点课题。为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走向新一级学校的大门铺路搭桥,幼儿教师应该运用以区域活动为主的各类手段,不断帮助幼儿明确方向,真正为幼儿打开通往探索、创新的一扇窗。本文基于此背景,探讨了幼小衔接在大班语言区域活动的体现。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语言区域活动;体现

幼小衔接是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名词,指的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入小学的这个过程。当学龄儿童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际,家长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通过技能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幼小衔接班或机构,为了满足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需求,用不科学的方法教孩子提前认读拼音、汉字等,目的是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很多家长过于焦虑,把拼音、汉字、计算等知识性问题作为入学准备的必备条件,却不知不科学、不正确的知识储备会成为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绊脚石。这些现象让笔者不得不思考:入学准备到底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储备知识,积累技能,还是什么都不要学?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移,更是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的变化。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归纳几点幼小衔接过程中大班语言区域活动的经验。

一、在区域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提出实现“幼有所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面二孩”后迎来的入园潮,更加需要利用一切资源改善幼儿教育的硬件、软件,为幼儿的成长创造环境。幼小衔接不应只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的一个过渡环节,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的一种能力。幼儿园和小学的作息时间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的课堂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自由,而小学的上课时间是固定的。生活方面,在幼儿园有教师按时照顾幼儿吃饭、喝水、午休、上厕所,上小学以后应怎样帮助幼儿过渡?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②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③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操作能力;④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⑤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以上6个方面的强化,在区域活动中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忽视幼儿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

幼小衔接,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理生活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不少刚入小学的孩子,上课了却没有准备好需要的课本,将文具扔得满桌子都是,做事磨蹭、拖拉,边做作业边玩,今天忘带作业,明天忘带课本……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某种程度上极可能会影响幼儿今后思维的严密性,严重制约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大班语言区域中设置一日流程安排、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听指令完成任务等区域材料,让幼儿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找机会多与幼儿聊聊小学的事情,如学校是什么样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有什么区别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参观小学校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目标。幼儿的基本学习习惯,如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如果在小学低年级还无法被纠正,在高年级的再次纠正时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教师可以在语言区域活动中投放笔、纸,引导幼儿签名进区或在阅读过程中写一些简单的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另外,在语言区域活动中,常有小朋友报告图书破损情况。在引導幼儿如何爱惜图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动手修补图书,并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处理那些破旧的图书。幼儿在讨论之后,决定把图书中漂亮的图案及动物图剪下,利用它们自编并讲述故事。教师和幼儿还可从一起收集、利用废旧茶叶盒、月饼盒,制作“我的故事盒”,开展“故事大比拼”活动。诸如此类的区域活动可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在区域活动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教师与同伴都与以往不同,学习要求也不一样。幼儿尽管对新环境很好奇,但还是会不适应。这难免会令幼儿的兴趣变低。教师要帮助幼儿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渴望。班级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与环境紧密相连。通常来说,幼儿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都是潜移默化地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环境教育。所以,教室和周围墙面的布置,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境,由此可见,环境是隐形的课程,是潜在的老师。良好的班级环境也是加强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以往在游戏中,幼儿都是自选图书单独阅读或与同伴一起阅读,频繁换书,阅读兴趣不高。通过创新阅读材料的投放,营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可以长时间吸引幼儿参与语言活动,提高了其阅读能力。另外,幼儿园的幼儿吃、喝、拉、撒、睡都有教师照顾,家长根本不用担心,但幼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凡事都需要自立。教师的办公室可能离教室很远,他们也不可能一天都待在教室里关注着学生,因而幼儿需要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准备下一节课要用到的课本和文具。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让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整理好文具、书包,玩完的玩具要放好。越是自立的幼儿到了一年级就越快适应环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上升得最快。所以,在区域活动与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适时让幼儿提前了解到以后进入新学校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减轻幼儿的恐惧和焦虑。

三、在区域活动中适当投放拼音和识字材料

一年级的拼音学习进度非常快,学生九月一日开学,一般十月初就会告一段落,所以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只能回到家里再用功。这让很多家长闻之色变,忙不迭地赶在上一年级前,给孩子恶补拼音。我园在语言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潜移默化地接受拼音和识字训练。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点读笔以及拼音、识字等书本材料,同时利用各种空隙时间,运用电教化的手段播放正确的字母发音音乐。

四、结语

幼儿园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呢?对即将上小学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教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帮助幼儿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准备。这样,幼儿进入小学后才能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改变,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因此,在大班语言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小衔接相当重要。希望通过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角度一齐发力,帮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蕾.浅淡幼儿园如何开展建构游戏[J].中华少年,2016(08).

[2]谢洁.浅谈幼儿园建构区游戏的有效开展[J].好家长,2017(51).

[3]赵梦娇.幼小衔接在区域活动中的体现——以大班益智区“小小智慧岛”材料投放为例分析[J].知识文库,2019(17).

[4]徐佳.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略谈[J].考试周刊,2019(49).

[5]刘建芹.深挖区域活动创新幼小衔接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19(02).

[6]石宁宁.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7]郭姗姗.幼小衔接中大班课外阅读的问题与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46).

猜你喜欢

体现大班幼小衔接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