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优化路径探讨
2020-10-12何昭丽常建坤
何昭丽 常建坤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34 — 03
新时代的经济特征呼唤我国经济发展形态转型,创新创业型经济是我们改革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从课程、教学、组织、环境等多维度进行梳理,以更好地优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在西方的语境中“创业”的定义是:“通过创新的本质,运用创新能力,在社会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行为,从而实现创办企业等结果”〔2〕。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其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技能,从而使学生在面临变幻莫测的未来环境中发挥创新能动性〔3〕,实现创业或助推企业发展。
“创新”的概念则为“主体在实际情境下产生新的想法,并将此想法付诸行动得到相应结果。”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产生新想法的能力〔4〕,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思维等;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把新的想法付诸实践的转化能力。因此,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转化能力都是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转化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创业。
英国于2019年发布的最新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框架》就指出创业教育即为培养企业家是错误的观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创新能力〔5〕。如果只重视创业不重视创新,没有创新的创业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在技术、服务、信息、模式、理念等方面创新不突出,这样的创业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创立的企业也就没有生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唯有抓住“培养创新能力”的本质,识别关键要素进行重点培养,方可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强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进行创业,而是在包括畢业后、工作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企业的升级、转型、新企业、新技术、新服务的诞生是至关重要的。
最初西方的创业教育未专门强调创新教育是因为其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内核,而我国在创业教育前加上创新教育,其初衷在于明晰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理想目标是实现创新、创业的综合产出〔6〕。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或提升学生的重要关键能力,其主要包括:创新与创造的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技能、反思能力、创办及管理企业的能力。最后一个关键能力是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而前几个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都需要关注的,这些能力相互联系,有机结合,需要整体培养,依赖于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及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且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体系内的各要素深度融合、协同共生,从而形成支撑要素的最大合力。因此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等层面以及教学、组织、环境等维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深入分析。
1.微观层面-教学生态-充实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程是教育者提供给教学对象的最基础的资源。课程设置应当丰富多样、打通跨学科障碍,从而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虽普遍包括创业项目的甄选、创业团队建设及组织、商务沟通谈判、创业计划书的编写等方面内容,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过度重视创业,对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课程多为创业类课程,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课程较为缺乏。其次表现为众多高校教师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间的融合不足,缺乏统筹。开设课程的院系的创新课程就创新创业论创新创业,未与学生的专业结合、拓展,从而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创新创业的任课教师基本是以一己之力进行备课、授课。教师获取资源的渠道有限,多局限于公开出版的教材,且教材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新时代背景的创新创业的案例资源获取困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较为匮乏,不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很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且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这众多教学资源的不足,令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堪忧,亟需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2.中观层面-组织生态-良好的组织机制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阵地,对生态系统内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形成相应组织机制,各资源要素融合共通,协调有序,此为良好的组织生态。高校统筹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开展创新创新教育活动,提供与校外投资人、企业家畅通交流的平台,并通过评价激励等组织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仅仅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或者将其嵌入到职业规划、经济管理课程中,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高校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激励不足,对该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参与教师积极性不高,可持续较弱。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重在挂牌、场地建设,但设施、设备及软件实际投入与需求严重不匹配,无法有力支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宏观层面-环境生态-协同共创的内外部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高校是其中的核心主体,但政府、企业也应该是重要的责任主体,多种变革力量共同铸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宏伟蓝图。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企业的深度合作,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氛围等方面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建设,因此以整体、系统的观点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校似乎被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主体,负责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师资的培训、教育活动的开展、负责创新创业实践的落地。政府目前的政策支持较为宏观,不能有效地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资源等基本来源保障。很多企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己无关,更多地是希望作为合作者,能将创新创业的成果进行转化获利,其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因利益而存在的纽带关系,而非因义务、责任而存在的纽带关系。
三、优化生态系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路径
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很低,为3%左右,创业成功率为5%左右〔7〕。其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因此,从微观到中观、宏观层面,从课程、教学、师资到组织、环境维度的生态系统的全面构建是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主要路径。
1.从微观层面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生态系统
运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开发。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基本上是任课教师自己搜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方式教授课程。有的高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高校教师却是奋力探索但效果不佳。为了让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成效,运用互联网整合共享课程资源十分必要。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技术支持人员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团队〔8〕,集中国内相关优质资源,按照课程设置需求分别制作高品质的慕课、录播课等,并且给全国各高校开设通道,共享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网络课程的共享,解决全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孤军作战授课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问题。
课程应该按与创业的关系分为不同模块分类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课程,属于意识模块类,采用讲授法;主要目的为帮助学生创新发现能力及思维、洞察能力的课程,属于思维模块类,采用仿真实验法;旨在培养学生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属于能力模块类,采取真实情景的做中学的方法。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线上授课、线下辅导相结合,既能满足学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获取的需求,又能满足线下深度沟通的需求。而且定期可以开设专家线上答疑活动,回答平时大家常提出的高频问题,也可以网络互动回答学生个性化的提问。
师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满足讲授理论课程的师资共享,再通过结合校内双师型教师、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校内外师资,壮大师资队伍,再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从而解决师资数量、经验不足的问题。
2.从中观层面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系统
创新创新教育组织的生态系统需要组织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组织形式。政府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应局限于培养企业家的狭隘认识,所以不能一味地倡导让学生自主创业,而是牢固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念。认真贯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等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够产生新想法并将其实现,本着正确的教育理念才有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建以高校为主要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组建联盟可以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为单位,本区域范围内的所有高校都作为联盟的成员。由牵头单位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业务服务工作,其中包括师资的培训、协调,区域内的实验场地、设备、合作企业、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3.从宏观层面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生态系统
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制度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发改、教育、科技等部门高度重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有效配置人员、资金、设备、场地等要素,政府部门领导、教育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充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宏观上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了使各系统有效衔接,各司其职,应出台创新创业的政策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效用及可操作性〔9〕。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制度,进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建立共享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及政策落地。因为很多创新、创业资源不是一个创业团队、一个高校的基本设施、资金就足以支持的。对于理工科的创新来说,其很多项目基于实验的展开,所以对设备的依赖性很强。有些团队有好的想法、点子但缺乏实验设备支持,所以一些有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检测机构可以对外承接一些其他院校的实验项目、检测服务、设备共享等。将投入到各高校分散化的、重复性的投入资金汇集起来采购更先进的设备,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在更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将其浪费在很多不需要重复投入、多头投入的方面,集中财力为创新创业更好地提供设备、检测支持。
加强企业、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工作,行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高校的创业实践环境总体有限,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地及实践指导。政策应保障更多的企业义务或有偿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企业家通过电邮、社交软件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等。
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创建创新创业整体文化氛围。可以借鉴美国将创新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方法。将天文、地理、化学、生物等很多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的语文、阅读等基本课程中,在教育理念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畅想,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勇于挑战权威。投入资金制作各类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的视频发布到开放的视频网站供大家免费、方便的获取。各出版商、教育集团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科普类网络学习资源。在中、小学设置科学角,提倡学生动手做一些基础的小科学实验,提升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当学生从小养成了创新的思维模式,行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在大学阶段就更容易有创新的产出。
全社会力量共同塑造创新创业氛围,社會的每一份子都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新意识,其中的部分创新再转换成创业,则此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系统将很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晓艳.大数据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观察,2019,(35):153-156.
〔2〕QAA. 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
cation:Guidance for UK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R〕.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2018:7.
〔3〕刘海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01):51-57.
〔4〕崔军.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框架:理念更新与思路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20,(05):63-69.
〔5〕AHE.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amework〔R〕.London:Advance Higher Education, 2019.
〔6〕张威,王林.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209-216.
〔7〕CCG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2017)〔EB/OL〕.http://www. ccg. org. cn /dianz-izazhi /2017gaoxiaochuangxin. pdf,2017-09-26.
〔8〕张筱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7-18.
〔9〕刘学军,徐建玲,付坤.高校创新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7,(10):74-78.
〔10〕黄广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126-12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