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及实践探索

2020-10-12李元元

理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

李元元

关键词:传统文化;哲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类”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027 — 03

当前,人类正处于全球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下,世界发展挑战加剧,领土争夺、恐怖主义、生态危机、疫情肆虐等恶略事件的威胁持续蔓延。同处于一个地球村,在面对全球诸多问题时,在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下,找到一种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整体性理念就显得重要。为了使文明延续,和平共享,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关于人类命运核心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中国方案”,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哲学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方案呈现出深厚的哲学内涵,对其哲学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其进行精准认知,发挥内在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命运共同体就内含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含博大的中国智慧,创新性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即坚持平等对话又包容各国不同的文明,充分彰显了其充满智慧的“和合”精神。“和”文化中所带有的人类所追求的终极思想,如以和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表现出和谐的价值观。用“和”文化来消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在“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下,文明间差异性的兼容共存和共同发展是其强调和表现,这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针对于当前世界的文明多样性、文化的激荡激越以及国家之间交往的日渐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文明建构的价值目标就是:在同一个国际大家庭中,正是由于民族的不同,文明的特色不仅要得到彰显,而且文明的多样性更要得到尊重,只有不同文明间能够和平共生、和谐共处的进行交流对话,才能实现稳定发展从而达到共享未来。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理论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实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类”概念

马克思“类”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义重大。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马克思所认为的“类本质”是对具有“自我意识”类的总称,与动物本能式动作相比,人在劳动中所显示出的本质特性就是他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并且这种实践活动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特性既彰显了对人自身理解的全新视角,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价值基础。人类在社会性的交流、交往的过程中,从彼此之间不断加强的相互联系与利益关系所形成的经验和事实中认识到过去的共同体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幻的”。人类在类的属性和意识的基础上,在不分国家、民族、阶级以及文化信仰的认识上,在共同构建文明新秩序、促进人类社会事业和共赢美好未来的推动上,最终达到“自由人联合体”。质言之,人为了实现本身的发展,掌握自身的命运,就必须从“类”的高度把握文明发展的走向,在自然的万物中超越物的自在存在,从而逐步规范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反思和构建客观世界,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

在生产力的发展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扩大,人类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包括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多方面”〔2〕。首先,在本质特征方面,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转化是以物质条件为前提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提高,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不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贸易方面等都有广泛的合作。其次,在历史主体方面,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角色,对于世界历史的生成无疑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资产阶级在全球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资本且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也成了推动世界历史生成的根本因素。再次,从发展动力的意义上看,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扩大让各个国家和民族进行普遍联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跨越了国家、民族间的隔离与阻碍,扩大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性。最后,从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的方面来说,社会的发展使得世界历史成为必然,马克思更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新挑战的危机下,我们应当从世界历史的维度来考量当今时代潮流,努力学习和践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起努力下,积极建构命运共同体,营造美好、和谐的新世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境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的是全世界,具有国际性,各国之间的差异成了构建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障碍的主要原因。世界纷繁多样,人类在应对各种挑战面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必然。

(一)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强化,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诸多成果,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自然人化的加速,伴生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与迅速恶化。在1987年联合国就给出了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对后代人的满足及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3〕的定义,由此,可持续发展被世界所共同认识和关注。可持续发展对世界文明的传承、对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到今天为止,可持续发展仍被世界高度重视。如此也仍然存在着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如核威胁、粮食短缺、气候变暖等。对于这些世界性难题的应对措施就是全球各个国家之间应当团结合作,共渡难关。一切的历史和实事表明,任何国家在面对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危机关头,都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任何国家之间都是一个整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表现出了强大的价值内涵,为世界人民的未来发展构建了理想的蓝图。

(二)基于国家安全的挑战

现代社会下,随着全球的紧密联系,国家安全不仅单单指军事安全,而是以政治、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安全。随着世界全球化和格局多极化的推进,安全问题日趋全球化,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突发性日益增强,如日益增长的经济危机、贸易战、生态危机、传染性疾病等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国际性的大问题。在面对威胁全球安全的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是局外人,世界各个国家都应该处于同一个安全共同体中。实事表明,各国在面对安全问题面前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是平等的、共同的,如此,世界各国共同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在紧张的局势下,习近平提出:“中国坚持的综合、合作、共同以及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个国家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安全、促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得世界各国的安全威胁不仅能在根本上得到消除,而且实现综合安全,也成为全球的共同责任。

(三)实现全球治理的挑战

随着大多发展中国家在国家事务中话语权的增强,国际事务的解决逐渐向多元政治主体的共同治理转变,全球治理成为国际秩序必然的发展趋势。从全球治理现状与过程看,个别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仍处于边缘地位,中心—边缘的思维方式仍被推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持续存在,因此新全球治理思想的构建成为必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解决国际问题中坚持的原则是“大家商量着办”,并支持扩大处于“边缘”地位国家的代表数和话语权,提高他们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有意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把世界的發展推向一个公平公正、共商共建、开放共享的美好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提出的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变革的“中国方案”,对于构建一个怎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价值基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人类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促进人类自由的发展。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就可以真正地结合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让人类共有的家园更加美好。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斗争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国共同一心,为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得到充实的保障。中国进入新时代,包含着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例外的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坚持的始终。习近平指出:“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主体,就是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联合起来,顺应全世界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用更加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全球性的挑战,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二)建构平等共商理念的价值基础

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所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平等的发展观念。当今国际社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要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建造一种宽容友好、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探寻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和经验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便于提高发展中国家间的交流交往的密切性,实现共商共建,最终实现国家间的平等发展、繁荣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更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相互包容尊重差异,形成良性互动。事实证明,“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载体,是对“中心—边缘”传统思维的超越,实现了平等共商,共同发展,建立包容互信的文化观和共生共赢的利益观。

(三)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家间的关系真正走上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国与国建立的新型伙伴关系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张。“伙伴关系则是国与国家之间构建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新型国际关系”。〔6〕在此方面,中国已率先践行,在与别国的交往中把这种新型的关系优先作为主导性思想,放在首位,并把它融合到区域、亚洲及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构建之中。把人类共同命运的思想融入到实在的国家交往中,更彰显出共建共享与主权平等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提高世界对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度,提升共同体理念在各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使得人人都认识并且了解命运共同体的优势,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实现全球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质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推进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而且对创立一个公正而和平、和谐又自由的美丽世界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总之,包含着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而且还有对当下世界发展局势的深刻关注,更有哲学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内涵,我们应当认识它、宣传它、实践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7〕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日益放射出自身的光芒,从而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实践。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石云霞.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01):23-36.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夏堃堡,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4〕习近平向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8-10-26(001).

〔5〕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02).

〔6〕黄凤志,孙雪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超越〔J〕.社会主义研究,2019,(01):126-13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