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记”的创新性实践及其启示

2020-10-12廖声武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摘要: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著名的新闻团体,在其辉煌的历史上写有许多创举:它率先订立“记者公约”,主动开展战地服务,设立记者之家,开展自我教育,创办国际新聞社,举办新闻教育。桩桩件件,表现出“青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的奋发有为和创新性实践,他们为中国新闻史写下了壮丽篇章,“青记”的事迹和精神,对今天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青记;新闻团体;创举;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9-0107-05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由范长江、羊枣、夏衍、恽逸群等人发起创办。1938年3月30日在武汉正式成立。“青记”为抗战而生,为抗战而努力。“青记”从上海创立时仅20多名会员,1938年底发展到五六百人,到1940年11月统计已有1156人,最多时达2000多人。在全国(包括国统区和解放区)建立了几十个分会。“青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支持下,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团结进步青年新闻记者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其部分分支机构继续活跃在新闻战线上。“青记”后来被确认为“中国记协”的前身。

在“青记”诞生之前,中国的新闻团体特别是早期的团体大多是以同业公会组织出现的,它是报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的,其作用主要是“互相长益、互相扶助、互相交通”。它通过业务工作及其组织工作,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表达报人群体的政治参与,在捍卫国家主权、表达自身独特的职业诉求和社会诉求、积极抵制对报界的钳制、维护报界权益、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记”诞生之时,正是国家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为抗战而奔走呼号,是“青记”的信念,也是其使命。作为新闻团体,“青记”在出色履行其政治使命之外,在组织自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也有诸多创新性实践。

一、“青记”的创举

(一)订立“记者公约”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后,“青记”领导人范长江在其会刊《新闻记者》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其中一篇《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就对新闻工作者忠实于客观事实、廉洁自律提出了要求。他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谈到其他和技术问题。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他认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最低限度要“第一,必须绝对忠实,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新闻工作……第二,必须生活于自己正当收入的工作中,无论如何个人不能取非工作报酬的津贴与政治军事有关之津贴”①。

在“青记”武汉时期,“青记”提出的会员信条是:“努力自我修养,健全本身人格,巩固共同意志,促进新闻事业,维护大众利益,发扬民族精神”。汪精卫公开投敌后,“青记”又向会员提出了一个“记者公约”草案,规定6条:“一、拥护抗战建国纲领,促进中华民族之解放与建设;二、坚持新闻岗位,为新中国新闻事业而奋斗;三、不收受非法金钱,不曲用自己笔尖;四、发扬集体主义,加强新闻记者之团结;五、建立平凡坚韧之工作与生活作风;六、努力自我教育,提倡工作与学习并重之精神。”② 这个公约的出台,比马星野依照美国相关记者信条所撰写、在国民党操办的1941年中国新闻学会第一届年会上通过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要早许多。

“青记”言行一致。抗战之初,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指挥南口之战,英勇阻击日军,赢得称赞。在当时《大公报》上,范长江对汤恩伯作了许多正面报道:“汤恩伯先生因为日夜辛劳的结果,瘦得不成样子”,“故日夜操劳精密指挥,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机会,整天和电话、地图接近,时时注意敌人一尺一寸的移动”。“青记”成立时,活动经费困难,便开展募捐。汤恩伯听说后,开了一张5000元的支票,说是送给范长江个人的,范长江听后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当场掷还了支票,狠狠地骂了汤恩伯一番。这件事情,对“青记”会员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育,也成为“青记”恪守廉洁、践行公约的一个优良传统。③

“青记”的重要成员冯英子后来讲到过自己的一次经历。1939年9月,冯英子从重庆东下,来到李宗仁所辖第五战区的游击区。在当时监利县政府,他从县长口中得知,驻守仙桃镇的是第128师师长王劲哉。此人长期占地为王,割据一方。冯英子决定去仙桃镇采访,县长极力阻止,因为此前第49师师长曾派一位参谋去联络王劲哉,结果被他活埋了。冯英子仍然坚持前往,到达仙桃镇后,他却受到王劲哉的礼遇。王劲哉不仅接受了冯英子的采访,与他共进晚餐,还安排他住在自己一个姓冯的副官家里。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起吃完早餐之后,王劲哉拿出自己的照片送给冯英子,并送他100块钱。冯英子想,自己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会员,决不能接受任何馈赠。为防不测,他收下了这笔钱,但向王劲哉告辞后,转身来到冯副官家,将这100块钱送给了冯家两个小孩。从这件事可见,“青记”的会员们在工作中是自觉约束自己、修炼人格的。④

(二)主动开展战地服务

“青记”在前线采访的同时,还主动开展战地服务。武汉保卫战期间,记者们在采访中发现,部队士兵很多都是北方人,饮食上吃不惯南方的米粉,加上部队在盛夏南方的山岳地带行军作战,水土不服,疟疾流行。最糟糕的时候,病员占到全军半数以上,而部队却没有治疗虐疾的药品。记者们将自己亲眼看到的这些问题写在战地通讯中加以报道,同时利用采访军事委员会高层的机会向相关领导人反映。

“青记”会员记者们在采访中还发现,除了饮食和疾病之外,部队作战的地方,由于广播还不普及,报纸也没有办法送到,官兵对外界信息知道得很少。记者们呼吁要改变这种情形。此时,“青记”总会和几个救亡团体正在筹备设立“战地文化服务处”,还指定在江西南(昌)浔(九江)线上随军采访的孟秋江、李洪等人组成“战地书报供应队”,利用上前线的机会,为部队送去一部分书报。后来,又在阳新、通山一带的31集团军中建立“三十一文化兵站”,为军队供应一部分报纸杂志和士兵读物。⑤ 1938年8月,孟秋江等购买了在汉口出版的《大公报》《新华日报》《武汉日报》《扫荡报》和在南昌出版的《工商日报》《剑报》《政治日报》等共460份报纸,派人送到前线。8月27日,孟秋江赴前线采访,又购买了大批《大公报》和《新华日报》送到前线。后来,范长江、陆诒到南昌,又带去了“青记”总会和长沙分会、生活书店捐赠的2000份报纸。这一次,除了部队机关外,每个师分配到了72份报纸,对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⑥

(三)设立记者之家

“青记”成立后,记者们立即开赴前线,进行战地报道。1938年9月,长江下游战事吃紧,日军溯江而上,直逼武汉。从前线回到汉口的战地记者也日益增加。为了安置从前线回来的各报社记者,“青记”在汉口长春里租了几间房子,开办记者之家。记者之家的开办,使得大家能在一起共同工作,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例如:记者们向报社发回的电讯,都要由自己译成电码,才能迅速发出,如果电码不熟,一份电码得花费不少时间,但大家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比较快捷。因此,记者之家很受大家的欢迎。

记者之家尽管房舍简陋,但让无处安身的记者们有了休憩场所,使入住者有了家的感觉。妇女文化工作者胡耐秋撰文道:“在民族复兴的血战里,我们是生息在沙场上的。千万的居民,失去了他们的房屋,我们流浪的记者,哪有家呢?有的,这就是能让我们暂时安居一日、两日的汉口记者之家。这里有年长的哥哥,新来的弟弟,统统在一个伟大的企图之母亲的策动下活动着!我爱着记者之家呵!正因为爱它,然而职务叫我不断出发前方,所以我还得迅速地离开它!”⑦ 重庆《大公报》采访部主任徐盈曾写一首打油诗:“又到记者之家,记者之家生意兴隆,容光焕发。碧星闪烁于上,宝瑚堤决于下,药眠大师使用法宝蒲拉托。乃见——高天共长江一色,有绿椅一架正向西出发。”打油诗中的碧星指陈碧星;宝瑚指石宝瑚,此时正患腹泻;药眠指黄药眠;蒲拉托是一味补药名;高天、长江系高天和范长江;绿椅是陆诒的谐音。这首打油诗描写了在记者之家里,作者见到了6位青年记者当时的状态,并且用他们的名字巧妙地描绘出他们当时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充分体现了“记者之家”里年轻记者青春飞扬、团结友爱的精神面貌。为记者之家写过诗和短文的还有陆诒、高天、胡兰畦等。⑧

(四)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起初的名字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登记时,由于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成立职业性组织,于是以学术性组织“学会”的名称登记。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章程指出: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从业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放与建设”。⑨ 范长江在致开幕词时,着重说明组织学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自我教育。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一是出版讨论战时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术的刊物,一是利用座谈会或讨论会的方式,学习新闻界前辈的经验,交流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⑩

“青记”主办的会刊《新闻记者》,在武汉出版7期,在长沙出版1期,后移到桂林继续出版。《新闻记者》的出版是實现学会章程提出的学会宗旨努力。刊物第一卷第2期的主题是“抗战建国问题”,第3期主题是“欢迎世界学生代表团”,第4期主题是“战地工作”,第6期主题是“探访工作”,第6—7期主题是“战地新闻工作”,第9—10期主题是“战时新闻政策”。第二卷第3—5期主题是“战地报纸问题”,第7期主题是“战地新闻事业”,第9期主题是“新闻事业介绍”,第10期主题是“东亚新闻事业”。其中一些文章如《论新闻采访与报道》《怎样写空战报道》《怎样处理新闻》《怎样做一个战地通讯员》等是对新闻业务的研究,还有一些文章如《西南的新闻事业》《广西的新闻事业》《香港的新闻界》《澳门的新闻事业》等是对我国新闻事业宏观的研究。

除了学会刊物之外,学会还由各地分会在所在地报纸上出版新闻专刊,如广州、桂林《救亡日报》,桂林《扫荡报》《广西日报》,吉安《大众日报》《民国日报》,甘肃《民国日报》,成都《新民报》,韶关《大光报》,香港《星岛日报》,重庆《国民公报》等。这些刊物、专刊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新闻理论指导,交流学习与实践经验,提高记者的思想和业务素质。{11} 学会领导人范长江对会员们的学习抓得很紧。他曾撰文说:“我们这班青年的新闻从业员对于新闻工作,是想把它做成事业,不只是一个职业。事业是为公共服务的,比较永久的,职业只是个人的一时的生活问题。要能开展事业,一个新闻工作者没有不断进步的知识和能力,是绝对无法胜任的。要进步就要有学习。学习与工作是不能分离的事情……不能不断学习,不能不断进步,怎样能担负真正指导舆论的工作呢?”{12}

范长江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形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他认为,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必须加强自我教育,培养高尚品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他在《怎样做新闻记者》中提出青年记者加强自我教育的要求:第一,要有坚定地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等于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第二,要有操守。新闻记者面临各种诱惑与压迫,“要能坚持着真理的火炬,在夹攻中奋斗,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第三,是学习知识。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要终生不停地刻苦学习,向博和精的途上迈进。第四,是学会各种技术,既包括新闻专业技能如打字、摄影、译电等,也包括与新闻采访有关的社会技能如骑自行车、驾船、开飞机等。{13}

除了办刊物,“青记”自我教育的方式是每周在记者之家举行座谈会、讨论会,以提高认识,联络感情;每周出版墙报,交流工作、学习心得。陆诒撰文说:“有了记者宿舍,不仅仅是睡得比门板稻草要强一些,而且这里有集体的生活,集体的工作,集体的学习!期望会友们来住的更多,期望在全中国各处都有美满的记者之家。”{14} “青记”在长沙期间,长沙分会组织会员文化界、新闻界座谈会,讨论“战时新闻政策”。撤到桂林后,成立南方办事处,南方办事处组织会友小组,每周定期组织小组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和读书心得。当时建立会友小组的有南方办事处本部工作人员、国新社、救亡日报社、新华日报桂林分馆、扫荡报桂林分馆和华侨战地记者团等。{15}

(五)创办国际新闻社

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在武汉沦陷前的1938年9月开始筹备。当时,云集在武汉的外国记者因为无法得到正确的战地消息而不满,为了满足外国记者的需要,国民党不得不成立了“国际宣传处”。这个机构归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由于周恩来同志积极贯彻执行了党的统战政策,国际宣传处的处长对于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也有比较合作的态度。在周恩来同志参与筹划下,范长江、胡愈之等经过商量,决定以“青记”会员作为骨干成立新闻通讯社。由于此前从上海撤到香港的恽逸群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国际新闻社,向海外发稿,颇有影响,遂借用其名,香港的国际新闻社变更为香港分社。10月20日,国际新闻社在长沙正式成立,向国际宣传处供稿,同时向国内报社发稿。国新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青记”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国新社则是一个革命新闻事业机关。

11月12日,长沙燃起大火,国新社与“青记”一起撤到桂林。为了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坚持革命立场,国新社不接受经济上的资助,采取生产合作社的形式。为了让国内外读者了解政治形势和动向,国新社约请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撰写专稿,供各地报纸采用。这些专家学者有张友渔、张铁生、刘思慕、羊枣、夏衍、陈瀚笙、骆耕漠等。国新社在发布新闻稿时,采用了以不同形式、类别的稿件发给不同的新闻媒体的方式,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对国内读者的媒体,发给他们新闻稿、特约专电、新闻通讯、专论等;对国外媒体,则发给他们祖国通讯、国新通讯,后来在香港还发布英文的远东通讯等。{16}

(六)举办新闻教育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之前,新闻教育除了高校之外,大多是依托媒体或大学成立的新闻团体开办的新闻学校来开展的。“青记”成立后,积极尝试创办新闻教育,它所进行的新闻教育虽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但在战争岁月里,它通过吸收会员,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不遗余力推动进步的新闻教育,这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青记”的新闻教育开展,是在各地举办的新闻学院、新闻工作研习班、星期新闻讲座、新闻学术讲座等,形式多样。“青记”总会与分会请当地新闻界有名望、有学识、有能力及经验丰富者为讲师,给当地新闻记者及有志于新闻工作的青年授课。

“青记”转移到桂林后,设立了南方办事处。广西当局觉得自己办的报纸不能令人满意,新闻人才太少,于是支持“青记”办培训班。经过不到两星期的筹备,“青记”的“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就开班了,学员大约80人,晚上上课。讲习班讲授战时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编辑、国际形势讲话和对敌宣传等课程,也讲授一些办油印报的技术。上课的教师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夏衍、钟期森、王文彬等,徐特立同志也来讲习班做过报告。{17} 讲习班提高了会员的新闻理论学养和新闻业务水平,并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青年记者巩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9年4月,“青记”香港分会创办中国新闻学院,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新闻学校。日寇侵占香港时停办,解放战争时期又复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结束,先后共办了5期。此外,于1946年9月和1948年10月又开办了函授班和函授学院。新闻学院和函授班、函授学院先后毕业的人数达300人以上。{18} 在中国新闻学院授课的教师中著名的人士有:郭步陶、金仲华、刘思慕、楼适夷、乔冠华、邵宗汉、羊枣、徐铸成、恽逸群、范长江、萨空了、高天、千家驹、廖沫沙、黄药眠、陆诒等。{19} 学会每周还出版一期《记者通讯》,以提高会员的新闻业务水平,另外还出版了《中国新闻手册》,以供新闻工作者平时参考。

二、“青记”创举的启示

“青记”从诞生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2000年国务院批复中国记协,将“青记”创立的日期定为中国记者节。回首“青记”往事,對今天我们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工作,仍有启示意义。

1.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抗日战争中诞生的群众性团体。参与者是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对于抗战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认为“新闻舆论可以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可以鼓舞抗战的勇气,可以打击败北主义,可以激励英勇的士气”。他们团结在一起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一方面是为了当前的抗战新闻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组织团体训练造就未来新闻事业的人才。“为了补救目前抗战中新闻工作的缺点,为了失去岗位的同业,为了训练成功大批健全的新闻干部以应付将来新闻事业的需要,我们不能不起来组织,不能不赶紧以集体的力量,加强自我教育,加紧自我扶助。”{20} 正是这种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个群体中的进步力量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并且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办成了一个追求进步、在新闻团体建设中多有创新的组织。

2.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其存续期间,做了诸多在中国新闻史上无人出其右的工作:其一,为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订立“记者公约”,这对约束记者职业行为,形成职业规范,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二,“青记”是一个记者团体,它的使命和职责是做好新闻报道,但它深入前线,主动开展战地服务,担负起组织的社会责任,十分难能可贵;其三,它为会员切身利益着想,设立记者之家,为前线采访归来的记者们提供便利,让记者们有家一般的感觉;其四,“青记”重视队伍建设,重视对会员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刊物学习、通过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让会员在政治上保持坚定地立场,专业技能上有过硬的本领,能够担负起引导民众、引导舆论的时代重任;其五,“青记”在自己的组织之内创办一个新的组织——国际新闻社,在一个统一战线组织中内生出一个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新闻事业机关,为国统区进步青年提供了通过革命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机会,为党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新闻队伍;其六 ,为适应抗战需要,“青记”举办新闻教育,在桂林举办“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在香港开办“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函授班和函授学院,为抗战新闻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所有这些都是“青记”领导人和“青记”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实际斗争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在中国新闻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3. 新闻团体是一个民间组织,它是不同媒体的新闻从业者的联合体,但它又有共同点旨趣,大体相似的目标,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青记”组织的成员来自海内外各个媒体,成员有各自的政治倾向,有各自的个性,“青记”通过前述各种方式,将不同的成员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而努力,这是“青记”的卓越之所在。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温“青记”事迹和精神可资借鉴的地方。

注释:

① 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95—796页。

② 冯英子:《重庆的斗争》,《新闻研究资料》总第7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③ 冯英子:《回忆长江》,《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8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④ 冯英子:《鄂中探险记》,《新闻研究资料》总第1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版,第55-60页。

⑤⑩{15} 韩辛茹:《陆诒》,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153、147—148、154页。

⑥⑧ 冯英子:《在武汉的日子里》,《新闻研究资料》总第7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4、55—56页。

⑦⑨{11}{13}{14}{16}{18} 方蒙:《范长江传》,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218、222、228—230、223、245—248、222页。

{12} 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国际新闻社回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8页。

{17}{20} 范苏苏、王大龙:《范长江与青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203页。

{19} 钟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记解放前一所新型的新闻学府》,《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廖声武,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62。

(责任编辑  庄春梅)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