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2016-03-12段宇刘宇伦胥静申旭飞李硕
段宇 刘宇伦 胥静 申旭飞 李硕
摘 要: 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对于研究川陕苏区教育、革命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等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借助达州处于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所在学校国内唯一专门收集川陕苏区研究资料的数据库——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从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归结了川陕苏区妇女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妇女教育对于川陕苏区发展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 川陕苏区 妇女教育 教育成效 历史贡献
一、川陕苏区成立前妇女地位与受教育状况
川陕苏区建立以前,川陕地区常年军阀混战。当时,处在川陕边区的人民大多都是依靠从事农业生产而生活,故体力劳动便是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当时男人普遍吸食鸦片,体力削弱,而且大多青壮年都被拉夫充军。为养家糊口,当地女性不得不充当生产主力军。然而,辛苦的劳作并未换来当地女性相应的地位,这里“只有男州,没有女县”,女性没有集会、结社、言论、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在结婚和离婚上毫无主动权可言,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甚至在这些地区还广泛盛行买卖婚姻、抱女子制(就是童养媳)等婚嫁陋习[1]。妇女没有权利参加族规祭祀,姓名也不能记入族谱,以至于许多穷人家的女孩甚至终身连名字都没有。对于许多当地的童养媳,她们经常不得不从事繁重的苦力活,还经常受婆家打骂,挨冷受饿,深受苦难。甚至有些妇女不堪生活之苦,自寻短见也成为当地常事[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看当地的妇女教育时,不难发现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广泛影响,使得人们普遍歧视妇女,以致形成教育不公现象,导致几乎只有部分地主等有钱人家中的女子可以接受较为初步的教育,广大的贫困家庭中的女孩基本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所以,川陕苏区建立前的广大妇女教育十分落后,当地的妇女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文盲[3],要在当地找到一个识字的女性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自红四军进入川陕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川陕省委政府后,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大力加强妇女解放斗争宣传,开展各项妇女教育措施,倡导男女平等思想,组织广大女性接受系统教育,学习知识文化,同时促使她们参加到争取自身解放,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土地革命及自由民主的共产主义革命活动中,最终较好实现了广大妇女的解放教育,使得她们的生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对妇女教育具体措施
(一)颁布政策法令,保障妇女平等的教育权利。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法律的逐步完善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各方面妇女解放工作要想顺利有效开展,就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手段,首先破除一直延续两千多年,早已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和妇女作为家庭奴隶的传统不道德意识。只有通过破除这种传统的不平等意识,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权利,才能保障妇女教育及相关革命工作的开展。对此,川陕苏区通过依照落实中央苏维埃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劳动法令(草案)》等一系列法令,依据落实对妇女教育及各项权利的保障。这些法令都对妇女地位及权利做了相关规定,都十分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彻底的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承认婚姻自由,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逐渐得到脱离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4]通过这些法律及决议章程的制定与运用,切实为川陕苏区妇女教育运动及各项权益保障工作任务开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保障及方向。
川陕苏区省政府在具体工作落实过程中,结合宣传及参照中央苏区相关政策法令,通过各种类型工作会议,针对川陕妇女教育及相关工作分别制定了《妇女斗争纲领》、《目前政治形势和川陕省党的任务》、《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广元县第一次党团代表大会决议草案》等一系列议案及规定,对妇女权益做了相关保障,对妇女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做了相关要求。其中《妇女斗争纲领》最能集中体现当时针对妇女教育工作的基本斗争思想[5]。通过了解学习这些法律规定及要求,广大劳动妇女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拥有参政议政权益、受教育权益、婚姻自主权益、劳动保障权益等一切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及权益。这就为广大川陕地区妇女们实现自身解放、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壮举奠定了政策铺垫。
(二)开展教育宣传,破除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通过法令规定对妇女地位及权利作出肯定和保障的同时,苏维埃政府组织进行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工作,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实现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教育。
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省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高度重视开展宣传工作,政府多部门都普遍设立有宣传文化教育机构,配备有宣传文化教育干部。宣传工作主要通过宣传队、錾字队、粉笔队、贴发队、木工队、文艺宣传队等组织形式完成。宣传形式分为口头宣传、文艺宣传、文字宣传等形式。就对当地广大妇女而言,妇女多为文盲,故口头宣传和文艺宣传相对更容易接受。口头宣传方法有很多种,如宣传队的人员可在闹市街头,可面向群众演讲;或分散到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和乡村院坝,用通俗语言进行个别谈话;或开展群体活动或者会议时,进行大会演讲及宣读宣传;在敌对战场或者白区时,进行对敌喊话或交流宣讲等。通过这些形式主要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故事经历、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参加红军、参加根据地生产管理等内容的宣讲教育。文艺宣传主要是通过话剧、歌剧、舞蹈、活报剧、川剧、山歌、民歌、秧歌、小调、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表演宣传[6]。通过这些形式将革命政策及道理与穷人故事融入其中,对于群众来说更是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让广大的军人、群众在轻松愉悦中接受党的思想政策方针。例如当时比较流行的歌谣《妇女革命歌》中就主要讲述了妇女从几岁开始缠足,婚姻不自由,不满十三岁就往婆家当童养媳,没有受教育权等悲剧命运。同时,其中倡导广大妇女要起来革命,推翻封建,实现男女平等的革命理念。另外,戏剧等表演宣传形式也独具特色。红军在绵阳新安还演出过关于自由恋爱内容的文明戏,演员没有化妆,穿着穷人的衣服,说着四川方言,吸引了不少妇女群众,群众纷纷为这种自由恋爱主张鼓掌。除此之外,红军还表演了如《送郎当红军》形式的独幕剧,如《土豪收租》形式的活报剧,如《小放牛》形式的古戏曲,如《打倒田冬瓜、活捉邓猴子》形式的滑稽剧等,形式丰富多样。字画宣传主要包括石刻、报纸杂志、课本书籍、对联、木刻、传单、布告、货币标语[7]、歌谣集、漫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另石刻标语在当时苏区确实是随处可见。如在绵阳青林口合益桥石碑后面就刻有“婚姻自由”,北城刻有“男女平等”和“取缔不合理的买卖婚姻”,大康刻有“妇女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与男子一样平等”等石刻标语[8]。
这些宣传活动都主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及法令、党的口号或号召、争取自由民主,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拥护红军、反对反动军阀等内容。教育宣传形式多样,道理深入浅出,言语形式鲜明朴实,紧扣工农群众心声,使得当地的人民群众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使得广大妇女们树立了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从而为妇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开办各级各类学校,吸纳妇女学习知识技术。
苏维埃政权的成立,为工农妇女群众提高文化水平提供了可能。加之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川陕人民在打倒军阀、建立苏维埃政权、消灭封建土地制的同时,广泛宣传号召群众兴科学、学文化、讲民主平等,反对宗教迷信。同时从法律上将教育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改变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策,保障了女性包括接受教育在内的各项权益。教育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走群众路线的办法,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确定群众化的办学方向,采取移民教民、民办公助的办法,利用各种办学形式发展了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这就为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创造了享受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从而引发了川陕苏区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川陕苏区内,学校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列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列宁学校有初级、高级、中级之分。其中初级和高级班属于初级小学,中级相当于中学。列宁小学一般都是在当地获得解放后,建党建政后即行开办的,招生是男女兼收,普遍实行免费教育。由此,川陕苏区包括女性在内的超过80%的青少年儿童享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根据加强识字运动的需要,川陕苏区广泛开展了主要针对不脱产人员的社会教育。主要采用夜校、识字岗、童子团、识字班、俱乐部、读报班、背包课堂、院坝课堂、山涧课堂、火坑课堂、红场、阅报室(所)等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形式,不仅满足了各级干部的知识文化学习,而且满足了广大工农群众对知识文化的学习,各个年龄层次女性因此成了教育受益人群[9];第二类是旨在培养各种革命干部的学校。随着根据地迅速扩大,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革命团体组织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及专职人员去充实,专门培养干部及各种专门人才的学校也在这种环境中陆续开设。川陕苏区的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短期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教育三种形式,相继开办有党校、团校、苏维埃学校、红军大学、彭杨军事学校及各类干部培训班等。在短期内为党及政府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在几次反围攻战斗中起到了堡垒作用,在党政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先锋作用[10];第三类主要是培养专门工农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班。为满足苏区对专职人员的需求,川陕苏区也开办了一系列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专职人才的职业学校。例如总医院护士学校、省工农总医院中医训练班、电讯学校等学校。另外,各革命建设团体及组织也根据根据地建设发展需要开设了相关培训班,如经济人才培训班、各种医务培训班等。由此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建设所需人才,结业后,这些学员主要进入了政府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
通过党的宣传号召及教育,激发了许多劳动妇女参与学习热情,纷纷走出家门学习各种技术及文化知识,选择从事自己适合的工作,发挥出了相应的价值,也为革命工作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川陕苏区妇女教育的成效
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妇女的宣传教育措施,取得了很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川陕地区妇女的社会生活地位普遍提高。
通过制定法律,广泛地宣传教育,川陕地区的广大劳动妇女最终明白了自身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权益。通过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通过川陕政府的教育与帮助,她们地位的提高一天天被体现出来。她们享受婚姻自由,进行自由婚嫁;享受教育权利,学习知识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参加社会工作;拥有政治地位,积极参政议政。这些都使得她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促使她们靠向了共产党,参加到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中。
(二)川陕地区妇女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川陕地区许多女性在川陕苏区建立前几乎连名字都不会写,通过参加各类学习,许多女性都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也会认识很多简单的字。例如在《巴山巾帼》中杨文向同志回忆到,妇女工兵营的战士们大都是劳动妇女或童养媳,经过四五个月学习后,有的可以写家信,有的可以写学习心得,有的还能为壁报写稿,甚至许多同志还能辅导其他同志学习。许多妇女也通过培训学习,学会了知识文化,从而毕业后被选送到各个机构去担任干部,例如在长胜县干部培训班结业的赵仁秀和童养媳张永芳,因为成绩优秀,就当了妇女部长[11]。
(三)川陕地区妇女参与苏区建设的热情得到提升。
由于苏维埃政权让她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怀及尊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她们深刻地认识了苏维埃,认识了共产党,并毅然决定投入革命事业中,参加苏维埃建设。而且在整个革命斗争过程中,她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斗争热情:她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通过学习,川陕苏区许多妇女工作技能水平得到提升,迅速成长成了根据地建设所需人才。毕业后,许多妇女参加到了政府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就省政府委员会干事等大小职员中,妇女就占了一百五十人以上[12]。总供给部的缝纫厂600余人全是妇女。医院的厨子、护士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当时培养出了张秋琴、刘桂兰、陶万云等诸多比较著名的高级妇女干部。不仅如此,根据地也成立了游击队、妇女独立营,妇女独立团等各种妇女武装,许多妇女学会了使用武器,懂得了许多军事技能等。在反围攻战斗中,她们屡建奇功,为根据地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苏维埃运动的劳动妇女约有三十万余人,脱产参加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的约有一万余人,随军西渡嘉陵江的也有八千人左右[13]。
(四)川陕地区妇女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川陕苏区政府在对妇女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她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与革命信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形势与任务、革命传统等知识,使得她们认识了共产党、马克思、共产主义,明白了自身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权益,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刘湘等军阀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定义。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认识,她们也很快接受了红四军,接受了苏维埃,对共产党产生了认同感,开始理解并支持苏维埃政府工作,到后来更积极踊跃参加到根据地建设中。她们以极大热情拥军扩红,参与根据地建设,参与政府工作,提供各种后勤服务,促进保障了川陕苏区革命事业大发展,由此不断深化坚定加强了她们参加革命斗争的意志。
(五)川陕地区妇女不容小觑的革命贡献。
通过各种知识文化及军事技能学习,川陕苏区的妇女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大大增强,斗争意识大大激发,革命意志特别坚定,为川陕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妇女作出了不容小觑的革命贡献。在保障了后方建设中,她们参加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参加根据地建设,送物质支援红军;参加地方武装团队,保卫后方稳定;参加政府各单位,促进政府机构发展;动员亲友参军,扩展红军力量。在战斗前线中,她们参加革命武装,辅助主力作战;参加医院等单位,为红军提供服务;参加物质运输,保障战勤服务;参加战地宣传,瓦解敌人斗志。由此,她们造就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在对敌作战和后方建设中的辉煌成就,并在整个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勤劳苦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14]。
四、结语
从客观角度看,我们不可否认,当时的妇女教育工作是在战争环境中开展起来的,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战事频繁,除个别学校开办时间较长外,一般都是时断时开。而且教学内容多,结合满足战时的需要,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由于根据地经济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正规性。除此之外,当时执行左的错误政策,部分知识人才遭到迫害,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再加上根据地存在时间短暂,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得教育工作开展缺乏持久性。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导致了川陕苏区妇女教育教学效果从总体教学质量上来说成效并不高,提升并不显著,短暂的妇女教育历程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川陕苏区政府成立后,通过制定法令及相关政策,广泛宣传教育,促使妇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顺利,使得川陕地区妇女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促进她们为川陕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无疑证明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在当时总体是成功的,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取得的成效和起到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相信这段教育历史必然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淡彩的一页,必将为后人永世不忘。
参考文献:
[1][12]温贤美.川陕革命根据地论丛[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211-212,217.
[2]李敏.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3-195.
[3]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长编(初稿).内部发行,1980:239.
[4][5][13][14]四川省妇联达县地区办事处编.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1982:24-65,57,279,268-308.
[6]林超,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491-511.
[7]蒲龙,编著.川陕苏区钱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93-102.
[8]张锦明,主编.川陕苏区绵阳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205-232.
[9]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编.革命老区振兴暨纪念万源保卫战胜利80周年论文集,2014:122-126.
[10]刘静.川陕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
[11]刘桂元,刘瑞怀.川陕苏区教育史出版社,1992:281,365.
指导老师:余文盛 莫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