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2015-12-31王雷李平平张守忠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王雷+李平平+张守忠

摘 要:研究坚持一手资料收集理念,运用文献调研法梳理并分析了江良规体育思想的形成脉络、主要观点及历史贡献。研究认为:1)江良规是较早留学德国的体育学者,其体育思想形成于留德期间,以《体育原理》的出版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2)江良规对体育的价值观经历了由“健康第一”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3)江良规晚年致力于“体育”概念的正名工作,认为体育是体育教育与SPORT有本质区别;4)江良规较早地提出了体育属于综合性学科的观点;5)江良规的《体育原理》一书为开拓当时体育学人的研究视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江良规;体育思想;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5-0045-05

Abstract:The research insists on the idea of first hand data collection,the us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main idea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Jiang Liang-gui'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Studies suggest that 1) Jiang was a physical education scholar that studied in Germany early and his though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sign of its ideological system formation;2) Jiang's thought on physical education value transformed from "health first" to "people'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3) Jiang in his later years worked on the concep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ld that it was substantially distinct from sport;4) Jiang earlier propose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wa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5) Jiang's 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roadening the vision of people in that age.

Key words:Jian Liang-gui;sports thoughts;historical contribution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重要时期,文化更替、社会变迁,中西方思想激荡冲叠。彼时的民国学界,维新是求。在饱受外强欺凌的苦楚中,在“东亚病夫”的辱名下,体育界的才俊翘楚纷纷留学海外,在“西学东渐”中为孙中山先生“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呼喊探寻实现的适宜之道。虽经济与社会发展受时代之困而凸显凋敝与混乱,但体育学人的思想却因祸得福,未曾受到任何先入为主观念之束缚。大家在自由中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走向成长。在此背景下中国体育学界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涌现了诸如王正廷、吴蕴瑞、袁敦礼、程登科、方万邦、江良规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体育学人。

近年来,民国时期体育学界的昌隆现象日渐引起当代学者的重视,对于民国时期诸多体育学人的思想亦多有研究。然而,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对于早期便留学德国,不顾时局动荡博士毕业毅然回归祖国的江良规教授却未见有系统研究。简单梳理其成长经历后不难发现,江良规是运动技能与学术造诣同辉的一代体育名家。技能上,他早年曾作为队长率中央大学越野队获“江南八大学越野赛”冠军,作为教练员率上海女篮勇夺全国冠军,并担任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篮球比赛裁判员,后期担任全国男子篮球队助理教练参加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1];学术上,江良规凭借扎实的外语能力与留学经历,出版专著及译著16本(见表1),发表文献30余篇,其著作《体育原理》一度作为指定教材在全国使用,体育观念影响深远。通过对江良规体育思想的回顾与梳理,对于丰富当前民国时期体育研究的内容体系,深入探究体育思想的脉络传承均有较大价值。同时,在江良规国际化的体育理念下,其当时提到的对于体育的认识及发展观点对当前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仍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1 江良规已出版学术专著一览表[2]

1 江良规学术思想形成溯源

江良规是浙江奉化人,中学毕业后,于1930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入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进入大学后,受日本“9.18”侵华事变影响,深感当时的学校体育难以达到“强国强种”的功效,转而重新考入体育系。1931年他参加南京学生抗日运动被拘。1934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江良规即应聘成为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教务主任,从而开启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体育事业。江良规因病于1967年逝世,留下未竟遗著《体育学原理新论》。该书是江良规得知自己身染重疾后开始写的,计划内容15章,而其仅完成10章后便溘然离世[3],是真正在与生命的赛跑中写下的学术著作。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3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王 雷,等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No.5 2015 分析江良规的著作发表时间可以发现,其学术生涯发端于大学毕业之后的1934年。是年,他发表了两部翻译作品,分别是《女子游泳训练法》和《田径训练图解》,以译著的形式介绍了国外的训练原则与方法。1936年,江良规受时任江苏省主席朱家骅的资助,赴德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德国体育研究院,之后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并于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江良规收到时任美国爱荷华大学体育教育系主任麦克乐教授的聘约,邀其赴美任教[4]。虽然此时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地,但江良规依然拒绝了麦克乐的邀约,毅然回国。展现了一名体育学人的爱国情怀与铮铮风骨。

从表1可以发现,江良规在1934-1942年期间出版的7部专著均以翻译和介绍国外体育思想为主,并未形成自己成体系的体育理念。而1945年《体育原理》[5]21的出版是江良规第1次独立阐述其自身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的专著。这部《体育原理》包含10章内容,江良规分别从体育原理界定、体育史的考察、体育的生理基础、体育的社会学基础、体育的心理学基础、体育的哲学基础、德美两国体育概况和中国体育行政体系等八个方面对体育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是其体育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2 江良规主要体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江良规在1945年出版其第一部《体育原理》后,又分别于1950年和1968年分别出版了《新体育原理》和《体育学原理新论》(遗著)由此构成了江良规体育思想的主体脉络。江良规通过这3部著作展示了其对体育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其原著的研读,提炼出其三个代表性体育理念以飨读者,并供大家探讨。

2.1 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从“健康第一”到“体适能”与“健康人”

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学校体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6]”然而,通过对江良规《体育原理》的研读发现,他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即已非常明确的提出这一思想。他在“体育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影响”一节中开篇点题“健康为教育的第一任务,亦是体育的根本目的”。江良规在文中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对体育增进健康的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指出“任何教育方式都能增进智力与思想,但是只有体育方能使人获得健康,锻炼机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之间有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通过体育能够增进这种互动的发生。但在此时江良规“健康第一”的观点只局限于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此外,江良规还从“善良的家庭分子”“提高政治意识”“增进娱乐生活”和“体育对国家的意义”[5]37等四个角度较为全面的论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可以看到,哪怕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江良规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亦未过于偏重于“军国民体育思想”,而是秉承国外的体育理念,客观全面的对体育的功能进行了介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应当说这种理性思想尤为可贵。

在后来出版的《体育学原理新论》(1968年)中江良规则将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向前推进一步,提出了“体适能”与“健康人”两个概念。他提出,体育的真正价值在于造就一个人的“体适能”(fitness)。体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使每个人胳膊粗拳头大,跑得快跳的高,乃至精通各种体育项目,而是“造成一个人由于体育的熏陶把自身体能的凛赋发挥到极致,成为一个能适应健全社会生活的健康人”。这个健康人的定义是一个广义的体育成就,“更包含着一些合群、乐观、诚实、不怕挫折、守法等美德和人性善良的一面”[7],致使一个人在事业上、潜力上达到他个人生命的巅峰和极致。同时,他还强调体育的目的是繁荣人生,充实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价值发挥到最高点。所以在孩童时代,体育的教育目的是逐渐启发孩子们在作为一个广义的健康人的兴趣,和奠定他们在这方面的基础。运动是体育的一个手段,其真谛也在此。通过这一阶段江良规对体育价值的论述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他从早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局限性认识解放出来。他认为所谓“健康论”“卫生论”“缺陷矫正论”“协调论”以及“公民训练论”等都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将体育对人的价值放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重视体育对正确价值观、良好品格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功用上。从江良规《体育学原理新论》中的论述不难发现,所谓“健康人”的目标,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我国当前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颇为类似。此外,江良规尤其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对中学生的意义。认为中学生的年龄是人一生中习惯的“定型阶段”(Forative Stage),如果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质量不能保障,则会出现“属于生活、社会乃至国家的不良后果”。[8]

2.2 对体育与SPORT的概念辨析与正名

对体育的认识与辨析是江良规体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他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中均表达了社会中将体育与运动混为一谈的说法,并极力推广其认为正确的体育认识观。江良规认为,体育与运动是两回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运动是一种体能上的活动,而体育则是一种以竞技运动为主要教材的“特殊的教育”是培养具有“体适能”的人的活动。运动的目的是表现一种个人或团体竞技水平,而体育的目的则是使每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获得健全。此外,江良规还特别从运动与SPORT的辨析中进一步区别了两者概念上的差异。他认为,一般运动指身体活动,SPORT则指竞技体育。但运动不一定指我们日常的竞技比赛活动,比赛性的运动英文名叫SPORT。SPORT的意义,完整翻译应为竞技运动,这个英文名词的含义是指凡是含有比赛性的运动才成为SPORTS。江良规特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草拟的《竞技运动宣言》中对SPORTS的定义来说明其含义。他指出,宣言第一条开宗明义之处对SPORTS定义如下:1.任何身体活动,凡有游戏本质,而又出自于竞技形态,不论其对象为自身或他人,是为竞技运动;2.不论何种竞赛,运动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运动员风度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否则不能成为纯正的SPORTS。江良规指出,根据这一定义有几点结论必须注意:“1.所谓SPORTS必须是竞技性的运动,而且本质上为游戏(PLAY),除了以活动本身为欢乐而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此即业余运动的真理,和精神所在。第二是竞技运动最主要者是运动员精神与公平竞争。因为上述这两点,不但是竞技体育的真正价值,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凡不是竞赛性的运动,都不能称之为SPORTS。由此可分别运动与竞技的重要意义所在。盖因打麻将也是一种运动,散步也是一种运动,而不能称之为SPORTS”[2]。仔细分析江良规的这些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体育与运动的辨析,还是体育与SPORT、运动与SPORT之间的区别,其观点都与我国80年代初期那场对于体育概念的大讨论甚为相似。体现了我国体育学人思想的连贯性与传承性。

2.3 学校体育理念梳理

江良规一生虽然在竞技体育、体育行政和学校体育三大领域间皆有诸多贡献,但从其工作重心看,始终围绕学校体育来展开。从主要工作履历看,他1943年,29岁时即任中央大学总务长;1944年转任中央大学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主任,1945年兼任江津国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9]。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颇为深刻,提出了诸多鲜明的治学观点。

江良规在1945年出版的《体育原理》中,根据青少年发育特征设计出一套三阶段的体育锻炼规划,初步展现其“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个规划中,第一阶段是6-12岁;第二阶段是12-18岁;第三阶段是18-24岁。甚为难得的是当时他即提出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说法。指出:“待义务教育制度完成后,凡六岁儿童均需入学,国民体育训练亦即自该时起”。在第二阶段中,他指出12-18岁“贵为发育时期,合宜之体育训练,为建设其终身体育健康之基本条件”,中等学校体育课程必须负责训练之责,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堂体育课。对第三阶段中体育锻炼的保障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升入大学者,“有大学当局给予体育锻炼之机会,大学生意志尚未坚定,故大学体育课程仍应列为必修科”;第二部分则根据兵役条例,男子年满18周岁需入军队服役,由军队以军事体育之方式完成体育训练内容。对于体育锻炼方案的设立和执行,江良规认为不宜经常更改,经过严谨论证并通过的方案应当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执行。他指出“严密而远大之计划,为事业成功之先决条件。计划完成后,期以三年,三年不成,期以五年,五年不成,期以十年。如是,计划虽大,终必成功。”然后,江良规又鞭辟入里的指出当时政策设立及执行中的问题,说:“但求目前,欲速不达,而年年新计划,年年新方案,徒劳心力,一无所成!此为我中华民族之通病,吾人其能不猛醒乎?”[5]55其实,这种现象即使在当今的体育教育领域中也会时有发生,乃至一位著名的体育学者在谈到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时不无感慨的说道“一实验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10]。

此外,江良规对于升学考试中设立体育项目也有自己的认识。针对当时台湾青少年身体素质亟待提升的现实,他在1966年主导创设了初中入学加测体育测验,以此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情。然而,对于这一举措他也认为有其不妥之处。他指出:如果中学要加考立定跳远、铅球等体育课程是徒增学童的另一种“恶补”负担。同时,人与人之间体能的差别很大,不能因为某一项运动项目不合标准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受现实情形的不堪之困,终究还是进行了体育加试。

3 江良规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纵观江良规的体育思想,他始终在追求着体育的终极价值。特定的社会背景使其在体育思想的发展中增添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民族情节。然而,他的留学背景又使其体育思想能够兼容并济,从国际化视野中展现客观理性的光辉。一些产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1 为科学认识体育的学科地位奠定基础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或者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问题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授予体育以学科地位后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江良规在1945年的《体育原理》中对这一问题即有非常中肯的评述。他认为“体育乃生物科学之产物,尤其与解剖学和生理学有密切之关系”,还认为“体育乃以各门科学为基础的学科,故体育界服务同仁皆应精晓各门有关之科学基础”[5]79。这种将生物学视为体育学科的母学科,且明确体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学科性质的提法与美国、德国对体育学科的定位甚为相近,其观点的形成应当得益于其留学经历。虽然彼时并未将学科性质或学科定位作为一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但江良规已经很深刻的表述了他对体育学科的理解。

江良规对于体育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论述是否是我国体育史上最早之人,受限于民国体育资料的卷帙浩繁我们很难武断的给予界定。但是从现有体育史料看,在江良规的《体育原理》出版之前,共有5本关于体育基本理论的著作(见表2),笔者找到了此5本书的原版纸质书籍或原版电子书籍,研读后均未发现其作者有从学科角度来表述体育的观点。我们应当可以这样表述,江良规是体育史上较早对体育的学科定位与性质进行研究的学者。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体育学性质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家经历了体育学属于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属于综合性学科这三种观点的激辩后,逐步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体育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的一致认识。这一观点与江良规不谋而合,形成了对其关于体育学科性质认知的延续和继承。

表2 民国时期体育基本理论著作一览表

3.2 开拓了国人体育研究的理论视野

江良规在1945年出版的《体育原理》在民国时期一度被教育部指认为大学体育科的通用教材。这使当时广大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均受到江良规体育思想的影响。江良规的留学背景使其在认识体育问题时,拥有一种国际化视野和理性思辨能力。他对体育的综合性学科性质的认识使其在研究体育问题时尤为重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帮助解决体育问题。在体育教学上,他引入心理学。从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个性差异、竞争与合作、分段学习、注意力与兴趣等5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基础;在论述体育目的时,他引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角度展开探讨。此外,他通过对德国和美国体育现状的概述为民国时期的体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能够管窥世界的窗口。使大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通过对发达国家体育观念的引介促进了大家对体育理解的深入。在体育科学研究上,他特别介绍了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认为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历史法是从事体育研究的“科学之法”。对体育的研究应当脱离“传述、含混知识”等常识的特质,而建立“精确、普遍、组织”的科学的特质。这一研究思想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对于推动我国当时体育研究由“经验试错”时代转向“实证实验”时代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为开拓我国体育学人的理论视野与研究思路做出了较大贡献。

4 江良规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江良规在其职业生涯中曾多次任职学校及体育组织的重要领导职务。在一些关系到国家大事与民族利益的政治事件中起到诸多积极作用。在1936年江良规即作为奥运会代表团助理教练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全国举行了旨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平建国的政治协商会议。由于在之前的诸多事项中存在争议,使得政治协商会议一度陷入困顿。江良规从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出发,带领中央大学学生游行请愿,要求政治协商会议圆满结束。这一请愿活动很快从重庆蔓延到全国。为后期政治协商会议中各项事宜,特别是临时宪章草案的顺利出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在1946年2月,得知英美等国操纵签署了侵害我国领土主权的“雅尔塔协议”后,江良规又带领中央大学教授致电中央政府及英美两国抗议雅尔塔密约。之后,他又带领重庆两万多学生进行游行示威,要求俄军停止侵犯我国领土,立即退出东北[2]。后期江良规转赴台湾,成为台湾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主任,主导促成了台湾体育专科学校的设立,为台湾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绝贡献。在其因病逝世后蒋介石、严家淦等台湾要员均亲自为其题挽(图1),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图1 蒋介石、严家淦为江良规的题挽[2]

5 小结

对江良规体育思想的研究过程如同重新展示了一遍当代的体育基本理论。其中展现了他对体育与SPORT之间的理辨;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对体育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省察,以及对升学考试中体育加试的辩证思考……这些观点与当前的体育观念如此的一致。似乎这些年对体育基本理论的认识并未产生对前人质的超越。这让我们不得不由衷钦佩江良规当时对体育认识的鞭辟入里,也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中案头工作的重要。诸如“填补空白”“第一个提出”等说法很多时候可能恰恰是研究者文献资料匮乏的一种同义表述。通过对江良规体育思想的研究,我们发现民国时期这批体育学人对体育的理解并不逊色于现今。对其体育思想的发掘整理对丰富我国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具有良好的补充作用和史学价值。同时,对于梳理我国体育理论的发生及传承脉络具有较好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振声.宁波人与奥运会[N].中国政协报,2012-05-24.

[2]江良规博士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江良规博士纪念文集[M].皇冠印刷有限公司,1968.

[3]江良规.体育学原理新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11,45.

[4] Terry Todd.A Pioneer of Physical Training C.H.McCloy[J].IRON GAME HISTORY,1991(6):1-2.

[5]江良规.体育原理[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7.

[7]胥英明.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5.

[8] 姚凤磐.江良规博士谈体育与生活[N].中国时报,1962.

[9] 曾冠杰.国共战争下的中央大学 1945-1949[D].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3:16.

[10]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J].体育学刊 ,2007(8):2-3.第31卷第5期2015年10月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建立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