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构建
2020-10-12徐溧波秦珂孟晓蕾董晨妍郑诗泽
徐溧波?秦珂?孟晓蕾?董晨妍?郑诗泽
摘 要 在明确互兼互聘机制内涵、任务、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构建策略,即引企入教的聘任交流机制、兼职教师岗位胜任力提升机制、教师深入企业专业实践与企业服务的创新机制、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互兼互聘机制的实施保障,即互兼互聘机制实施需要政校行企联动合作、需要高职院校管理提升、需要校企合作共同管理。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4-0035-05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从职教发展规律和教师组织群体特征出发,加强产教融合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是推进校企人员深度融合、实现专兼职教师双元育人的有效办法。
一、互兼互聘机制的内涵与任务
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是指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含非企业属性的服务型事业单位,合称“企业”,下同)双方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为宗旨,吸引企业优秀专业人才入校任教,推进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服务,校企之间互相选派人员,以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形式[1],形成“互兼互聘”模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该机制的实行,保证双方兼职人员有岗位职务、有工作职责、有具体任务、能发挥组合优势,是构建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互兼互聘机制的实施,有利于人员双向流动,促进双向引智,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积极吸收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学校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从具体角色講,主要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或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导师(含学生导师、教师专业实践导师)、课堂授课教师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得到提升,为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是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参加顶岗专业实践、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开展顶岗实践、科技服务推广与研发、企业文化服务、业务培训、企业管理等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是以人才融合为契机,提升校企融合度,提升人才资源综合优势,推进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项目的开展,推动双元育人。
二、互兼互聘机制建立的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要求
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及“1+X”证书等制度,对职业教育全面对接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提出了“建立高等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等举措。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吸引兼职教师入校任教,努力完善专兼职教师聘任,提升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顺应了这种发展态势。
(二)顺应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出发,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高职院校与区域内行业技术领先、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的合作更趋紧密,一批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附属成员单位等应运而生,这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要求,需要“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体现行业导向,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企业人才不可或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企业的技术进步,倒逼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联动,推进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联动,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衔接职业(技能)标准[2]。企业专业人才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把企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要求体现在教学之中。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在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过程中,创建新的机制。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是学校与企业人才共享的连接机制,促进企业深度介入职业教育。
(三)顺应产教融合视野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新要求,例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3],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等等。这些工作,迫切需要企业专业人才的深度合作。
学校与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共同体,有协同承担育人的责任,即“双元”育人。育人工作除了合作机制、合作平台、合作环境之外,最核心的问题是育人队伍。教师互兼互聘机制,一方面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兼职任教、承担育人职责;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参与企业创新创业、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也调整了教师团队运作模式和保障机制。
(四)顺应了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技艺精湛、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构建等方面形成许多成熟经验;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兼职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普遍较弱,稳定性较差,其专业化发展没有保障,学校层面缺乏管理体系,缺乏培养和考核的硬性规定,解决教师队伍管理厚此薄彼的现象尚没有提到应有高度,政校企联动缺乏政策支持。
教师互兼互聘,是以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为基石,是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而建立的长效的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的互融机制。校企双方兼职人员有职务、职责,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这要求双方在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下,不断加快人员的身份融合,实现生产(工作)岗位和教学岗位有机兼顾、相互促进。
高职院校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是校企协同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创新举措,加深了學校与合作单位的协作,通过专兼职教师聘任、培养、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等制度,专兼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紧密,有利于形成紧密型的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培养与管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力保障。
三、互兼互聘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引企入教的聘任交流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的兼职教师聘请由企业人员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契约行为,实现兼职教师群体的双重管理,即建立或完善引企入教的人才聘任交流机制。
一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学校角度,按照教育教学特点,结合专业和课程建设及教学实际,依托校企共同体,分层分类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学校根据实际教学和专业建设需要,设置校外专业带头人或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导师(含学生导师、教师专业实践导师)、课堂授课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聘任工作要坚持基本条件,把拟聘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拟聘人员应符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对学历、职称、业务水平、工作资历等方面的要求。
二要研究建立“流动岗”,加大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以聘约的方式实现兼职教师阶段性全职或保证每年来校3个月以上承担人才培养任务。鼓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吸纳考核优秀的兼职人员转入教师队伍。
三要研究柔性人才引进办法。柔性引进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的专业人才,聘任为“客座教授”“学术大师”,约定聘期、明确职责,给予一定报酬,有条件的可开设大师工作室,让专家学者、技术大师发挥传帮带作用。
(二)建立兼职教师岗位胜任力提升机制
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不一定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主动融入育人和教学的机制。
搭好教育教学平台。学校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等各类教师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发挥其技术和实践优势,把行业、企业一线的案例、技术、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能及时融入行业、企业最新的理念与要素。
完善培训制度。要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实行试讲、跟班听课制度;建立校院、专业教研室分层组织培训的路径,有计划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整合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创新培训方法;建立教师素养提升的国际化平台,打通教育培训发展的国际化通道。
推进专兼职教师协作提升。鼓励和引导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室活动、参加研讨会与学术讲座等;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对,定期沟通教学信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团队研修、协同创新,合作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科学研究;合作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完善培养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参加学校的专业培训,学校积极开放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兼职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4];鼓励校企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开展企业的技术革新与研发,完成科研任务,并按相关规定享受科研经费资助和奖励。
(三)建立教师深度参与企业专业实践与企业服务的创新机制
引导合作单位根据自身事业发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为学校教师设置专业实践、科技服务、企业管理、文化服务等岗位,吸引高职院校思想素质好、业务精进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或提供服务,让这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三赢。
要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学校应探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以企业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访问工程师项目;或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要探索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企业的各种制度,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专业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柔性服务企业,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为他们提供保障,充分提升他们创新创业、服务企业积极性。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与服务、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及技术问题。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措施。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导向作用,将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直接与其晋升挂钩。鼓励教师获取或考取企业的技术技能证书,引导所合作的企业吸引教师在合作单位进行注册、服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企业第二职称,主动获得合作企业的认证资格[5]。
(四)完善评价与考核机制
强化兼职教师教学考核。通过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引导兼职教师将来自于行业、企业一线的案例、技术、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他们在校企一体化育人中的作用。
考核采取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办法。学校要根据各类兼职教师的工作职责,确定个性化考核内容。将兼职教师纳入学校质量监控体系,注重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学校要以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规范化教学设计等作为标准和依据,考核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依据[6],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兼职教师解除聘用。
教师赴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人员承担不同的职责,对于这部分教师,要实行实绩考核办法。具体考核过程,可采用实地考察的办法,在实际场合了解教师实践取得的成效,既要看终期结果评价,也有阶段性监督和考核,注重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以此确定他们完成规定的企业顶岗实践任务的情况。
(五)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根据兼职教师的特点和贡献,形成分类管理,进行分类激励,体现劳动价值。要明确给予不同兼职教师的合理待遇,专业带头人、导师可以实行年薪制或按月固定标准待遇;授课教师则一般按职称级别、课程性质、教学工作量时数核算酬金,也要通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挂钩,探索实行“优课优酬”分配制度。对于从事服务企业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允许这些教师根据岗位性质获取企业发放的合理报酬,允许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取科技研发与服务的薪酬和奖励。
要完善互兼互聘教师的奖励办法。开展校内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奖和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等的专项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激励专兼职教师精心教学或认真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中,要将企业服务的效能作为其中条件之一。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兼职教师配备必需的教科研设备设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学校的图书和实训资源。企业合作单位要为技术服务的教师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为专业实践尤其是顶岗实践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平台。
推行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鼓励符合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的企业兼职人员,参加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与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转评制度,为人才双向流动搭建“立交桥”。
四、互兼互聘机制实施的保障
互兼互聘机制是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需要打破政府、学校、企业在各自人才管理上闭环运作的状况,建立政府引导、校企融合、学校着力的有效管理体系,实现政校企有机联动。
(一)互兼互聘机制是校企专业人才双向交流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部门支持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政府及其部门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政策引导,引导企业紧密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在政策层面把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纳入企业责任,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校企专业人才双向交流。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教师[2016]86号),这是政府部门首个专门就校企“互兼互聘”作出的制度保障。这项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任职互聘制度,实现了教师与师傅的双重角色转换,可以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这项制度的实施,推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招聘方式,改革兼职教师聘请政策,用制度来吸引在企业中有高精尖技术能力或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高校兼职。当然,互兼互聘工作還需要政府部门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包括编制、岗位管理、专业技术职务双聘、绩效工资奖励分配等。
(二)校企联动是互兼互聘机制实施的关键
企业的行为,往往受自身经济利益、社会效益驱动。让企业主动输送专业人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工作,让企业主动从学校引才引智、服务企业,需要在政府部门政策推动下,寻找利益共同点,校企合力推进。
人才的互兼互聘,就是利用专业人才的角色错位,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创新优势以及校企人才结构的互补优势,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双师培养等方面的融合,探索搭建教师培养和实践锻炼平台。
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率先在口腔医学等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于2018年9月与宁波市第二医院、鄞州口腔医院等单位进行紧密合作,开展了教师互兼互聘试点工作,双方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学校聘请两家紧密型合作单位人员为校外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学生导师等,共组口腔医学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及教学合作;医院则聘请该校骨干教师为临床医生,担任医院管理工作,也吸纳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共同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推进这些单位作为教师“双师”培养培训的基地,为实现专任教师技能化和兼职教师教学化畅通了培养的渠道,更好地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互兼互聘,需要建立起校企融合的有效管理体系。工作要透明,规范程序,互聘人员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推荐人选,需要互相协商,并签订人员互派互聘协议。按照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要求,对互聘人员要同培养、同考核,重实绩、重贡献,对互兼互聘教师予以激励与保障,充分调动互兼互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学校着力推进是互兼互聘机制实施的基础
教师互兼互聘,是校企共同体的有机纽带,高职院校有责任落实好。互兼互聘机制的实施,冲击现有学校、教学单位固有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高职院校需要在组织构建、运作模式、规划制订、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系统设计。
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是一种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制订教师互兼互聘实施办法的同时,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推进“兼职教师教学化”,实行专兼职教师“同教学、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完善教师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推进“骨干教师执业化”,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服务企业的自觉化、常态化、有效化。
组织落实,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为引企入教、高校服务企业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多部门联动,校院协同”的组织构架,由人事、教务、科研、地方合作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确保实现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互兼互聘各项措施的落地。
加強内部管理,落实培养责任。教学单位是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的日常管理单位,须落实互兼互聘教师的管理责任,严格互聘程序,加强管理和考核,重视兼职教师业务指导,对兼职教师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对企业实践、企业服务的教师强化职责和目标。
提升经费管理水平。发挥经费的引导作用,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学校确保企业人员专门岗位的津贴、兼职行为的薪酬津贴,保障兼职教师培养培训、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保证访问工程师等竞争性、项目化的培养培训经费落实到位。
参 考 文 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闽教师[2016]86号,2016-12-30 .
[2][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4]张健.“双师型”队伍建设应实行“互兼互聘”机制[J].江苏教育,2016(2):30-31.
[5]钱叶莹,张凤琴.跨域校企互兼互聘教学团队建设的运作模式及其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99-102.
[6]林洁.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兼互聘”合作模式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3-5.
On Construction of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Xu Libo, Qin Ke, Meng Xiaolei, Dong Chenyan, Zheng Shize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task and significance of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namely, the employment exchange mechanism of introducing enterprises into education,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post competency of part-time teacher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for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 service in depth, the evaluation and examinat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for the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tha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needs the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among government, school,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 improv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joint manage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mutual employment mechanism
Author Xu Libo, research associate of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315100); Qin Ke, research assistant of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Meng Xiaolei, Dong Chenyan, Zheng Shize,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