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渗透
2020-10-12李懿芳
李懿芳
摘要:家国情怀的渗透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经典作品、口语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资源。特别是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借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专题模块可以对家国情怀进行有效渗透。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中职语文教学;家国情怀;渗透
本专题意在整合梳理教材中不同体裁的经典篇章,体会积淀着厚重文化与智慧的家国情怀,从中建立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整体教学设计
1.“家国情怀”专题介绍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特点以及专业需求,以及学校“十一”国庆期间爱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选择教材中具备家国情怀教学意义和内容的课文、提炼出文本中相关共性问题、补充个别教学篇目,整合出“家国情怀”这一教学专题,总学时为12学时。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在多种文体作品的阅读学习中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并主动参与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典诗歌,结合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使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方法在教学中展开渗透,使学生在閱读经典过程中明确何为“家国情怀”,为什么要具备“家国情怀”,如何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积淀着厚重文化与智慧的情怀,从中建立起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及难点:诵读对文章重点段落、语句品析,感悟主旨和艺术手法;研讨文章表达效果,体会文质兼备之美,初步掌握赏析多种文体的能力;体会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和家国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策略
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树立理念、训练思维等方法,以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内容、精准陪伴的学习评价为资源依托,展开教学活动,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于专题学习的始终。
二、课堂教学实施
1.教学流程
在本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团队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针对学情和疫情间特殊教学要求,采用一课两教、教评结合的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授课内容在整合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整个模块划分为“三步骤四目标”,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
步骤1:理解概念(1课时)通过把握内涵,建立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步骤2:掌握特点(9课时)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作品的赏析,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内化为自身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步骤3:实践应用(2课时)在初步掌握各种文体赏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语文整本书实践活动扩展家国情怀的外延,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通过上述三个学习步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典型案例
本专题的学习在互联网平台架设、体系化的学习资源支撑和教师伴随式评价指导之下,有序开展起来。我们团队通过《人生境界》(冯友兰)解读人生四重境界的内涵,认知家国情怀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品味诗歌意境,感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借助《我爱这土地》(艾青)初步掌握“找意象—抓特点—品意义—悟情感”的诗歌赏析手法,并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选取《采薇》(《诗经》)和《国殇》感悟古代诗歌艺术精华,体会丰富且复杂的卫国情感和厚重的传统底蕴,传统文化自信;阅读《荷塘月色》(朱自清)揣摩文中有画,画中有境的语言意境之美,体会朱自清蕴藉于家国情怀浸润之下所体现的中华之文人风骨;梳理《荷花淀》(孙犁)中小说三要素的关联,感受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和谐家国之情和民族之爱;理解《中秋月》(竺可桢)从科学的角度对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别开生面的解释,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美感,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素养。在专题最后,以整本书阅读活动,指导学生挖掘经典名著中的家国情怀,形成阅读体验,提升鉴赏能力,并推广到今后的生活中。
三、反思与改进
1.教学特色
(1)结合学情制定教学内容,实现聚焦性与深刻性的结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2)以配套资源体系支持自主学习和探究,形成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源,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内动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平台推送学习任务以及微课、动画、教学视频以及问题考核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主动探究。课上分组交流式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
(3)线上线下融合性学习,实现个性化教育、数字化终端学习。
利用共享视频、直播互动、任务单学习、个性化答疑、诊断测试建立广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使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4)评价上注重知识建构、分析诊断和个性化提升。
2.教学诊断
(1)海量信息和轻易得到的资源,可能造成信息依赖,缺乏正确的筛选,影响独立思考和钻研意识。
(2)利用在线直播教学,对学生严肃、专心、钻研、刻苦、持久、毅力等品质培养提出更严峻的目标。
3.改进思路
(1)评价方式:目标预设、学习方法前置,伴随评价内容需要更加科学。
(2)教学活动:打破单渠道通路,实现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也要内隐外显活动成分结合,面向实践性、主动性。
(3)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借助人工智能和制作精良、成体系的数字资源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贾付强,赵春风.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6,(10):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