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点巧拨,为思想政治课堂助力
2020-10-12陈桂仪
陈桂仪
所谓点拨,是指“指点、启发”之意。课堂上,教师的“教”不应只是简单的“讲授”,关键在于“精点”“巧拨”。教师的点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释疑纠偏,调整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出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感觉茅塞顿开;启发激活,当学生思维受阻,“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的点拨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促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深化拓展,当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停留在浅层次时,教师“牵线搭桥”,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拓展、相关内容的延伸、思路的变换,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及里,逐渐走向深刻;梳理归纳,教师的点拨、梳理及归类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点拨的效率最大化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机的选择:适时性原则
点拨讲求时机,就好比农事注重节气。教师就是一位看准农时、择时而种的农夫。点拨的关键在于掌握“时令”,时令不对,种子再好,恐怕也不会丰收。
在政治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预设的任务,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或者合作探究正处于预热阶段,就把答案公之于眾,抹杀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无异于揠苗助长。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应放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分析原因,引导其思维驶入正确的航线。只有时机适合,伺机点拨,才能拨云见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课时,学生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问题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认识上,于是我补充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经济状况”“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分布数据”等材料,并引导学生往“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有企业的分布比重有何特点”等方面思考,引导其思维向深层次转变。
二、程度上的把握:适度性原则
教师的点拨不能过度,应适可而止。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教师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引导学生详细地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时,合作讨论“电脑占卜是不是新事物”这一问题,课堂马上沸腾起来,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争辩起来各有理据,相持不下。经过充分思考和论辩,学生对此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无法达成共识。对此,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而是提出另一个问题:“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不是形式的新旧或出现时间的先后?”当学生统一看法后,我再引导:“电脑真能占卜爱情吗?爱情和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电脑算命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判断新旧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电脑占卜从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还是旧事物。
实践证明,把握好尺度,课堂点拨可以起到点石成金、锦上添花的作用,保证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语言及方法的优化:高效性原则
课堂上教师点拨的时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能占用时间过多,挤压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语言的组织和方法的运用让点拨变得高效起来。
“高效点拨”,需要教师在点拨语言上多加磨炼,甄别过滤多元信息,把精髓的东西凝结提炼,并不断推敲,力求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例如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问题,可以采用类比归纳法;对于知识架构的整合、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可以采用图表法;对于需要拓展和升华的知识,可以通过背景材料补充,强化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把复杂繁琐的知识演变成为趣味的、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做到深入浅出。例如在《征税和纳税》一课中,可以把税收的种类以直观的图表方式呈现,把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通过对比法在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作用方面进行比较,有效地梳理知识点的关系,强化知识结构的构建。
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是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但是这种教学智慧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持续学习,深入研究。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得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