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10-12李少梅朱灿灿
李少梅,朱灿灿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幼儿生活的一种自然过渡,是指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基于游戏的学习活动,过渡到在小学接受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幼儿生命早期的一次重大转变。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7年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中,明确指出“幼升小”是幼儿面临的一次向正规教育的飞跃,衔接的好坏对幼儿性格塑造、行为养成、学业成绩提升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更好地衔接过渡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但是,由于受幼升小入学考试,社会上一些幼儿教育机构的不良宣传,以及部分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的影响,导致家、园、校这三者并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为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提倡科学的幼小衔接,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严禁幼儿园以任何形式向幼儿讲授小学的教育内容;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再次明令禁止幼儿园以“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提出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
在这种背景下,对近20年的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进行客观梳理,理清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脉络,准确把握研究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所收录的 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的2260条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以“幼小衔接”作为关键词或含以“小学化”或“幼儿教育小学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并以“Refworks”导出这些引文数据,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携带的CNKI 文献数据格式转换器转换,再进行分析。本研究计划从量的维度上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推断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探析存在的具体问题,挖掘“小学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研究的最后部分获得启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用SPSS 22.0对论文的年代分布、基金、机构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或图形形式呈现结果。其次,运用“中国引文数据库”作者被引频次及发文量、引用期刊排名等功能对期刊被引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文献数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较为客观地展示21世纪以来发文机构以及幼小衔接热点的变迁。
三、21世纪以来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概况和分析
(一)论文年代分布
在知网数据库(CNKI)中搜索到的2260篇论文,利用知网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来分析全部检索结果得到的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20年来幼小衔接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2003年,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度较低,发文数量也很少。第二个阶段是2003—2009年,这一阶段是幼小衔接研究的起步阶段,教育部在2003年3月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的指导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幼小衔接这一研究领域,发文量有了缓慢的增加。第三个阶段是2009—2016年,这一阶段是幼小衔接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幼小衔接的文献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第四个阶段是2016—2019年,这一阶段是幼小衔接发展的平稳期,该阶段幼小衔接的发文量较为稳定,2017年发文量略有上升是因为OECD在2017年发布了《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该文件明确指出了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图1 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数量折线图
本文通过知网(CNKI)数据库,以学前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2000—2019年关于学前教育研究的总文献数为31032篇,而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共2260篇)约占到了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的7.3%,这也充分说明了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但论文所占比例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因此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提升空间。
(二)论文作者分析
1.作者被引频次分析
幼小衔接研究领域内的关键学者指的是那些对于幼小衔接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学者,其研究结果对于人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确定对我国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影响最大的研究者,本文取被引频次大于80次的作者,获得关键作者如表1所示。
表1 幼小衔接研究中关键作者被引频次
值得注意的是,表1中所呈现的7位学者中,有3位来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位来自普通师范院校,2位来自专科学校。由此可见,幼小衔接研究的关键学者均来自高等院校,幼儿园及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职前及职后训练,提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
2.核心作者分析
表2 幼小衔接研究核心作者
发文量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以看出,在幼小衔接这一研究领域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李敏谊共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有5篇文章发在了CSSCI来源期刊上,可以说是幼小衔接这一领域的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虞永平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杨晓萍各发表了5篇文章;刘颖、陈兴华以及程秀兰这3位学者各发表了4篇文章;毛淑娟等17位学者均发表了3篇幼小衔接的文章。从整体上看,同一作者在幼小衔接这一研究领域内发表的文章数目并不多,最多的也只有6篇,这说明幼小衔接领域研究者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3.合著情况分析
表3 幼小衔接研究合著情况
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从2000年到2019年这20年来,在幼小衔接研究中,独著的论文居多,共计有1977篇,达到了发文总数的87.5%;2个作者合作发表的文献共计200篇,达到了发文总数的8.8%,3人合著的论文有61篇,达到了发文总量的2.7%,4人合著以及5~10人合著的论文数量相对而言较少,分别仅有11篇,分别占发文总量的0.5%。
由此可见,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
(三)论文机构分析
在发文机构知识图谱中,圆圈的大小代表了该机构发文数量的多少[2],在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说明了在幼小衔接的研究方面,还是以高等院校和学会组织为主。
图2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发文机构知识图谱
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发文机构分为了高等院校、学会组织、幼儿园、小学、政府部门和其他六类,并对发文机构进行了整理(见表4)。表4中的数据显示, 在所有的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的发文量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发文总量的37%;其次是幼儿园和学会组织,发文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12%;而小学或政府部门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发文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和7%。
表4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发文机构统计
(四)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越说明它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越重。在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中,论文被引数量如图3所示,在2260篇幼小衔接的文献中,被引次数在80次以上的文献仅有4篇,占总文献的0.2%;被引用次数在60~80次之间的文献有9篇,占总文献的0.4%;被引用次数在40~59次之间的文献有21篇,占总文献的0.9%;被引用次数在20~39次之间的文献有70篇,占总文献的3.1%;被引用次数在5~19次之间的文献有322篇,占总文献的14.2%;被引用次数在5次以下的文献共有711篇,占总文献的31.5%;从未被引用过的文献数量最多,有1123篇,占总文献的49.7%。
图3 引文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对在CNKI上所搜索到的文献被引情况进行了整理,如表5所示(仅列举被引次数在40次以上的文献)。
表5 幼小衔接研究被引情况分析
续表5 幼小衔接研究被引情况分析
从表5可以发现,在被引次数在40次以上的文献中,博士论文为5篇,硕士论文为5篇,而期刊论文为24篇。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的幼小衔接研究更倾向于引用来自教育期刊的论文,其次是硕士和博士论文。
(五)基金分布
资金支持是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经费来源是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基金,某一研究领域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研究领域的被重视程度及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从幼小衔接研究的资金来源和分布来看,社会及相关部门对幼小衔接的支持情况不容乐观。如表6所示,2260篇论文中仅有62篇论文获得资助,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25个,省市级基金25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个,教育部基金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其他基金3个,这些文章仅占到发文总数的2.7%,这表明我国的研究者在幼小衔接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对幼小衔接这一研究领域的投入度不足,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表6 幼小衔接基金分布
(六)论文热点及关键词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数量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一些问题[3,4]。我们可以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的分析获得在幼小衔接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具体操作如下:在“Time Slicing”中设置时间为“2000-2019”选择 Slice 为 1,在“Term Source”中勾选“Title、Abstract、 Author、Keywords、Keywords Plus”并在“Node Type”选择“Keyword”,并将“阈值”(C,CC,CCV)都设置为(3,3,20),表示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大于3次,共现次数大于3次,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20这三个条件。运行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该阈值设定共选出了71个关键词,对出现频次较少且有重合的关键词不予显示,得到幼小衔接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21世纪以来我国幼小衔接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2000—2019年间出现的关键词,频次极高的节点有“幼小衔接”“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这些核心关键词即是这一阶段“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热点。还可以看出,“小学化”这一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仅次于“幼小衔接”,这说明在幼小衔接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小学化”。 在去掉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之后,区间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对策”92次,代入普莱斯公式可得高频阈值约为7.18,因此频次大于 7 的关键词为幼小衔接的热点关键词。因此,在其他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将“阈值”(C,CC,CCV)都设置为(8,3,20),表示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大于8次,共现次数大于3次,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20这三个条件。运行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该阈值设定共选出了15个关键词,如图5所示。
图5 21世纪以来我国幼小衔接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将其从 CiteSpace 软件的节点信息表中整理出的幼小衔接研究热点关键词统计如表7所示。
表7 幼小衔接研究中关键词信息列表
根据表7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这5个关键词在幼小衔接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他们出现的频次合计为1477次。由此推断,21世纪以来我国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还是主要以幼儿园教育为基础,相对而言忽视了以小学、幼教机构、家长幼儿为对象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上述关键词根据其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合并和归类(幼小衔接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论文检索时的关键词,因此不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以下3个研究热点。
1.幼儿园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就应该为小学做准备,使得“小学化”的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仍从幼儿园出发,来探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如何准备、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幼儿顺利过渡以及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应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等,而鲜有研究从小学这一视角来探讨小学应如何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5]。幼儿教育“小学化”作为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超前教育,不利于幼儿各种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幼儿身体各项技能的发展、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不利于幼儿一生的成长,同时也打乱了国家对幼儿教育功能的定位。
3.策略
随着“小学化”倾向的日益严峻,不同的学者从幼儿自身、家庭、幼儿园以及小学等不同的视角提出建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如李召存强调要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解决“小学化”问题,让幼儿在衔接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受尊重感、能力感以及一种责任和权利意识[6]。刘丽伟则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认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除了可以在家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外,还可以在幼儿园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7]。郑琴从幼儿园教师的视角出发,认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前提[8]。李丽和魏玉华从师幼互动质量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幼小衔接中教师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的言语互动、重视多元互动中的高情感投入、关注教育的敏感性、应科学安排教育和学习活动并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9]。楼世洲从社会幼教机构的角度提出了学龄前“影子教育”治理的困境与教育政策的选择[10]。刘小红从幼儿园知识教学与幼儿教育“小学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中提出,知识教学的实质是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它并不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源,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幼儿教学观[11]。程秀兰从社会学视野、心理学视野以及现象学视野这三方面来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的原因[12]。岳慧兰则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提出了幼儿应如何开展早期的学习[13]。还有部分研究者从各省市出发提出了本省市幼小衔接的现状并给出了建议[14]。
基于幼小衔接关键词共现图谱,选择“Timeline View”时间线图,生成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热点迁移图,如图6所示。图6只是在图5聚类视图的基础上将关键词的出现按时间进行了排列。图中关键词落在时间线上,表示在所有的样本文献中首次出现这一关键词的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作为幼小衔接这个主体的存在,强调在幼小衔接中要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和意义体验,强调儿童的主动性以及作为幼小衔接主体的能动性[15]。第二,人们逐渐发现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它更是小学的责任,小学应主动向幼儿园靠拢而不是等着幼儿园的单向衔接[16]。第三,在幼小衔接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习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强调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17]。
图6 幼小衔接研究热点迁移图
四、讨论
通过对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幼小衔接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科研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并存在一些关键学者,在作者合著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研究群体,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主体单一
1.在作者合著方面,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
21世纪以来,在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中,个人独著占据了主流,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在合著的团体中,学者之间的合作绝大多数仅限于团队内部,且这些合作研究中的大多数都是基于师承关系或同事关系,团队间缺乏合作,并没有形成规模较大且具有凝聚力的核心研究队伍。除此之外,在这些研究中仅有少数是跨区域或跨领域进行的合作。
2.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
在所有的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发文量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幼小衔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专业的研究机构或研究群;在论文被引频次分析中,被引频次大于80次的作者均来自高等院校,可以看出我国在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还是以高校为主,而幼儿园和小学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更少。在张斌、王冬兰等人的调查研究中,从来没有与高师人员合作过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8.2%,与高校教师偶尔合作的教师占30.9%,只有1人表示会经常与高校教师合作[3]。
3.跨领域的研究较少
首先,在被引文献中,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期刊是《比较教育研究》[18-24],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早已开展,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解决我国幼小衔接的问题有很大的裨益,因此引进和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的成果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同时我们在借鉴与引进时应注意,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一些政策措施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应当完全模仿,而是要依据中国的国情来进行选择。
其次,幼小衔接研究的相关文献基本都刊登在教育学类研究期刊[25-36],而鲜有文章发表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领域期刊。科学的幼小衔接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大众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只有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视阈,来探索“小学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家长的观念意识,将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
(二)幼小衔接研究的力度较弱
近年来,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监督力度的缺乏以及基金支持不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从基金分布来看,我国幼小衔接的经费投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力度较弱,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只有177篇文章来自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质量偏低,还有待加强;此外,同一作者在幼小衔接这一领域的发文量较少,总发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只有23位,说明作者还没有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因此幼小衔接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度、力度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缺乏以小学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从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以幼儿园教育为对象,忽视了以小学为对象的研究,而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小学的职责。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体系中指出,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儿童在年龄、体格、智力上都相差不远,因此在课程上存在显著的分隔是不适宜的,我们也应效仿美国实行“低年级幼儿园化”,把幼儿园与一年级编作一阶段[37]。
五、研究展望
(一)加强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发现幼儿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最终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合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足的研究材料,二者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合作探索科学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不断加强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二)研究视阈有待整合
在幼小衔接研究中,绝大多数成果只是运用学前教育学这一单一视阈进行研究,但幼小衔接并不只是涉及到教育学这一领域,它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因此,在未来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行多学科视阈的探讨。如,我们可以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心理变化,以及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应对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以更好地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
(三)加强以小学为研究主体的研究
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共同努力,研究者不仅应从幼儿园的角度来分析小学化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更应该从小学的角度来解析为何幼儿升入小学之后会不适应,小学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小学应该高度重视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主动去衔接大班幼儿,而不只是坐等幼儿园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以儿童的年龄特征为标准、以呵护孩子的童年生活为目的、以趣味性为课程的出发点并且以有效性为课程的落脚点来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