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ABP、H-FAB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2020-10-12张俊清席富强刘君
张俊清 席富强 刘君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之一〔1,2〕。患者罹患急性脑梗死后,若不及时加以高效干预治疗,一旦合并并发症,将直接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3,4〕。诸多学者将急性脑梗死的研究重点向血清生物活性因子转变,旨在为其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提供新的切入点。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同源性低分子量的细胞内蛋白质,具有10个亚型,在哺乳动物机体组织中表达具有特异性,在介导长链脂肪酸汲取、运输、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脑型FABP(B-FABP)与心型FABP(H-FABP)属于FABP家族,与FABP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5,6〕。但临床关于B-FABP、H-FAB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论据较少。本研究拟探寻B-FABP、H-FAB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对象 回顾性研究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7〕中相关诊断;患者入院时均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确存在梗死病灶;整理病历资料前均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入组前3个月内存在脑部外伤;入组前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伴脑大量出血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伴自身免疫缺陷型疾病者。
1.2分组 最终纳入3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分组,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 mm的93例患者纳入A组,男49例,女44例;年龄60~81岁,平均(70.12±3.7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4 h,平均(10.05±2.57)h;基础疾病:高血压30例,糖尿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25例;吸烟37例;饮酒34例。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 mm且<1.2 mm的142例患者纳入B组,男75例,女67例;年龄60~78岁,平均(69.85±3.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8 h,平均(9.85±2.35)h;基础疾病:高血压45例,糖尿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38例;吸烟56例;饮酒45例。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的65例患者纳入C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3±3.5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6 h,平均(9.15±2.05)h;基础疾病:高血压21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吸烟26例;饮酒22例。3组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性高。
1.3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测量 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0~7.5 MHz,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将探头自颈内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主干道、分叉处经内外动脉依次显影后,将探头旋转90°,沿着颈动脉血管走向行横切扫查。颈内动脉中层内膜厚度:以后壁值为准,测量腔内膜交界面与外膜上层之间的距离,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颈内动脉中层内膜厚度。
1.4血清B-FABP、H-FABP检测 入院患者立即采用抗凝试管抽取5 ml肘静脉血,在低温状态下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有效分离血清后保存在-80℃待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B-FABP、H-FABP水平,试剂盒均由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LOT:EDL2018011029),血清检测均在严格质控下完成。
1.5评价指标 对比3组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并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中层内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的预测价值,AUC<0.50:无预测价值,0.50~0.70:预测价值低下,0.71~0.85:预测效果一般,>0.85:预测价值高。
2 结 果
2.1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比较 3组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对比,A组
表1 3组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比较
2.2血清B-FABP与H-FABP的相关性 血清B-FABP与H-FABP呈正相关(r=0.438,P<0.001)。见图1。
图1 血清B-FABP与H-FABP相关性散点图
2.3血清B-FABP、H-FABP对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线性回归分析 经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B-FABP)=0.467+0.166 X,Y(H-FABP)=0.467-0.001 X,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可能是导致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血清B-FABP、H-FABP对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线性回归分析
2.4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预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ROC曲线 将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得出,血清B-FABP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AUC=0.948(95%CI:0.908~0.989),灵敏度为0.978,特异度为0.652,最佳阈值为519.505 ng/L;血清H-FABP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AUC=0.645(95%CI:0.581~0.709),灵敏度为0.989,特异度为0.894,最佳阈值为18.698 ng/ml。见图2。
图2 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预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ROC曲线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血脑屏障遭到破坏,诸多可溶性物质趁机释放进入脑脊液,通过破损的血脑屏障渗透并参与机体外周循环〔8〕。近年来,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脑梗死血清标志物被挖掘,理想的血清标志物需同时具备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能够在发病后短时间内通过实验室检查即可发现显著性改变,且能够根据其参数水平可对疾病病情做出初步判定〔9,10〕。
B-FABP、H-FABP均属于胞内脂质结合蛋白家族成员,H-FABP在大脑、心肌等多组织中均有表达,但B-FABP仅在脑组织中独立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二者具有诸多生物学作用:①选择性结合脂肪酸,通过介导其汲取与运输过程,继而发挥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②影响细胞质内酶的活性;③帮助脂肪酸运输至细胞核并调控其转运过程等;④特异性结合疏水性配体分子,帮助脂肪酸运输至线粒体能量代谢系统中,促进三磷酸腺苷合成与释放,为机体提供所需能量〔6,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为:①当早期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脑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脂肪酸释放增多,为迅速转移生成的脂肪酸,脑细胞在短时间内需释放大量血清B-FABP,再加上脑梗死发生后,急性炎症性反应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细胞释放的B-FABP属于小分子蛋白,得以顺利渗透至血脑屏障外,并参与机体血压循环〔13,14〕。②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机体启动应激反应,因此诱发并加重心脑综合征,而心脑综合征又对心肌细胞、脑细胞产生负反馈,促进血清B-FABP、H-FABP的合成与释放,导致外周循环中二者参数水平不断上升〔15~17〕。本研究还表明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可能是导致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因素,且经绘制ROC曲线得出,血清B-FABP、H-FABP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血清B-FABP预测价值更高,究其原因可能为血清B-FABP主要在脑组织中表达,具有特异性,当机体发生梗死病变后,血清B-FABP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应性改变,预测价值更高。对此临床可考虑,通过同时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来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以此作为改善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新靶点。但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且缺乏典型案例分析,此外本研究只对患者入院早期的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进行研究,并未对其进行动态研究,因此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加以佐证。
综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密切相关,其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FABP、H-FABP参数水平对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