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电解原理”教学研究
2020-10-12许玉明郑柳萍张贤金
□许玉明 郑柳萍 张贤金
(1.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3.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2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指出:把握好“素养、知识、问题、情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核心素养[1]。创设情境的选择、引导问题的设计、化学知识的运用、素养的提升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要努力探索的课题。变构学习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提出通过创设“教学环境”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化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变构学习模型的概念界定
变构学习模型是安德烈·焦尔当(Andre Giordan)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借鉴皮亚杰、巴什拉以及维果茨基的理论,为了弥补从机能主义到认知主义缺陷提出的一种新学习观,对欧洲的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安德烈·焦尔当提出的概念体包括五个复杂参数,P:问题;R:参照系;M:心智处理;N:语义网络;S:意义符。它们的转化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函数[2]。他认为学习者的概念体,可能促使学习发生,也有可能阻碍学习发生。学习不只是一个建构过程,而是概念先解构、后建构,再解构、再建构不断交替周而复始的过程。变构学习模型这一术语源于一个生物化学中的隐喻。如当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是由于外部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氨基酸中有部分发生了突变而形成的,就是我们常称的蛋白质的“变构效应”。以此原理来理解学习,学习是学习者的概念体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直接改变学习者概念体,但可以通过创设“教学环境”作用于学习者概念体的“变构部位”,促进学习者概念体结构的“解构”,为新知识找到可以填补的空间,从而接受新知识。故要让学习可能产生,首先应该解构,其次才是建构。如图1所示。
变构学习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学科维度、学习者维度和社会维度,其三维架构模型见图2,揭示了学习的发生机理。
图1 变构学习:“解构”与“建构”并行
图2 变构学习模型三维架构
二、构建基于变构学习的教学模型
变构学习模型的核心是学习者的概念体。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三个维度,对教学模型进行构建,教学模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见图3)。
图3 基于变构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型
从学习者维度上,教师先确定教学内容,后通过测查、访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的概念体;了解学生背景信息,找到兴趣点,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真实情境来促进学生概念体的解构与建构;引导启用思维助手,待教学任务结束后,了解和跟踪学生概念体的转化情况。
从学科维度上,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比较,多重对质,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化学科学思维过程。
从社会维度上,调用自己的知识,制造想象与创新机会,引导学生对元认知的学习。
三、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电解原理”教学分析
电解原理知识是电化学核心知识之一,电解原理部分概念抽象而且集中。课标要求能分析解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化和储存能量中的具体应用。近年高考中考查电解知识及离子交换膜原理的考题不少,如2018 年高考第13 题采用质子交换膜问题,第27题采用三室膜电解问题;2019年高考第12题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问题等。综上所述,现将本节教学目标预设为: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会判断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和会写电极反应式;通过分析离子交换膜的种类来寻找电解池中离子运动规律;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其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具体见表1。
表1 电解原理教学内容的要素
四、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一)预设情境,概念解构
教师:春节前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药店和超市里的84消毒液热销,全部被抢购一空。有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84消毒液?84消毒液是怎么来的?
情境1播放视频:北京电视台节目“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教师:看了视频,相信大家对84消毒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84消毒液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探究学习来寻找答案。
情境2工业上用电解饱和NaCl 溶液制取Cl2的装置(见苏教版化学必修1 教材),a、b端导管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关闭电源,打开U形管左端的橡皮塞,向溶液中滴加1~2 滴酚酞溶液,描述实验现象。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问题1:通电前,饱和NaCl 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问题2: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当溶液中的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表面时,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问题4:原电池装置中发生反应时离子是怎样移动的?电解饱和NaCl溶液时离子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萌发学习意愿。创设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连续问题的追问,关联已学过的原电池知识,与原电池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原电池概念。
(二)多重对质,概念建构
教师通过FLASH 动画课件,模拟电解氯化钠溶液中微粒的运动情况。
问题1:该装置与原电池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电解池?组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根据实验现象如何写出有关电极反应式?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电解池的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采用互质阵型构造的虚拟阵列,阵列孔径得到了有效增加.虚拟阵列模型等效为单块拍响应的形式,一般采用空域平滑算法进行DOA估计,然后整个虚拟阵列并不完全连续,其中含有“孔”,如果只利用连续虚拟阵元响应部分进行空间平滑,会造成两端不连续虚拟阵元的浪费,进而导致阵列自由度的下降,所以本文采用虚拟阵列重构的方法进行DOA估计.
学生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
学生3:电解池的组成条件:外加电源、电解质、阴阳两极。
教师展示学生书写的电解NaCl溶液的电极反应:
教师评价小结:1.电解池的定义;2.组成条件;3.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装置的区别。
问题2:观察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见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写出制备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电极反应式,说明其阳极室溶液浓度的变化情况。
问题3:若将氯碱工业电解槽中的阳离子交换膜改为阴离子交换膜,分析阴阳两极的反应以及离子的移动情况。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展示、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质,理解电解池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建构新概念,并通过有关离子交换膜问题来寻找电解池中离子运动规律。
(三)质疑再探,概念延伸
问题1:电解NaCl 溶液时,溶液中的阴离子有Cl-和OH-,为什么是Cl-放电而不是OH-放电或共同放电?溶液中的阳离子有H+和Na+,为什么是H+放电而不是Na+放电?放电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1:从还原性考虑:Cl->OH-。
学生2:从氧化性考虑:H+>Na+。
教师展示电解混合溶液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与负极相连):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放电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越不活泼的金属,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Ag+>Hg2+>Cu2+>H+>Fe2+>Mg2+>Na+。
阳极(与正极相连):氧化反应。①阳极为惰性电极时,阴离子放电能力与其还原性有关,离子的还原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S2->I->Br->Cl->OH->含氧酸根;②当阳极是活性电极(如Cu等)时,则阳极材料自身优先放电。
教师:若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的混合溶液时,离子发生反应的思路是怎样的?
问题2:用惰性电极电解浓度均为0.8mol·L-1的氯化钠和硫酸铜混合溶液,描述发生的现象,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式。
教师评价小结:电解过程思路要先明确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后阴阳两极附近有哪些离子,再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有关反应分为四个阶段:首先要考虑电极要素,为惰性电极,电极不参与反应;其次要考虑阳极有Cl2析出,阴极有Cu析出;第三阶段,通过定量计算,阳极OH-放电有O2析出,阴极有Cu析出;第四阶段,电解水的反应,阳极有O2析出,阴极有H2析出。根据这些过程,推断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电解氯化钠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分析,厘清溶液中阴阳离子放电顺序,进一步把握电解原理的本质,建构电解混合溶液型的分析思路。
(四)调用知识,概念应用
教师:淘宝网有卖消毒液制造机,请看产品的介绍照片(见图4)。
图4 消毒液制造机产品图
问题1:根据上述电解原理的知识,思考84 消毒液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能否根据所学的电解原理设计消毒液制造机的简易装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成果(见图5)。
图5 自制消毒液装置图
问题2:若通电时,为使生成的Cl2被完全吸收,制得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消毒液,则电源的a 极名称为____极(填“正”“负”),连接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
师生共同小结:电解、电解池原理及其构成条件,电解池问题分析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制取环保性84消毒液装置,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利用电解原理、电极反应、离子运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内化电解有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升科学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五、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化学教学建议
(一)以变促学,要激发内部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会受到原概念的干扰,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时,才可能主动参与过程[3]。教师要在课前多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兴趣点,从学生的内部因素出发,在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感受到对问题发生兴趣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以变促学,要设置恰当的“变构教学环境”
学习者原有的概念体可能促使学习发生,也有可能阻碍学习发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将一个化学概念呈现给学生才能被学生接受?应该如何举例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又如何将生活中的现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让学生理解内涵?以及要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突出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化学学科的魅力?这些行为都要求我们设置恰当的“变构教学环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实验、实物模型、试听材料、小组讨论等,通过与学生进行心智互动,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4]。
(三)以变促学,要营造信任的氛围,开展多重对质
要让“概念转化”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就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先拥概念来炼制新的概念。我们创设情境的方式有:游戏活动、实物观察、实验、调查、观看视频等,关键是活动要有对质发生,如与新信息对质、与教师对质、学生之间对质等,学生通过这些对质让自己的所想和现实对立起来。如果学生在充满信任的氛围中,在比较自信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干预,实现概念转化。
综上所述,对变构学习模型进行研究体现了化学学科实用价值,相信通过变构学习模型的研究会让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