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
2020-12-30张运桥韩玉强
□张运桥 韩玉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徐州 221000;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其终极目的是铸魂育人。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课程,也肩负着同样的职责和使命。从表面上看,英语教学是语言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但实际上其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隐藏着看不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对学生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层意义上讲,英语课堂就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本文从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内涵分析入手,针对目前英语学科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从而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一、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内涵
英语学科的思政教育就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把思政教育和英语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铸造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最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开设英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显然,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下的英语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课标》多次强调,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既符合国家的利益,也是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2]。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英语教育的专业性,培养出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具有世界眼光和格局的人才,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英语教育的思想性,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重任。
二、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思政教育观念滞后
思政教育有着极强的社会价值,不可或缺。可以说,思政教育,人人有责。然而,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一谈起思政教育,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政治教师或班主任的事情,不是英语教师的分内之事;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提高不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考试成绩,反而会挤占教学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英语学科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不需要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开展思政教育。以上种种观点其实质是否认了英语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存在价值。中小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杂的教学任务,单纯从教书这个层面上看,教师似乎已尽职尽责,无可挑剔,但是作为人民的英语教师,应该明白比教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为谁培养英语人才。
(二)学科育人功能弱化
《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统一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1]1。但是受英语工具属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更加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片面追求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很明显,片面追求分数的英语教学忽视了深藏于英语学科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思政教育内涵与价值追求以及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启发,其本质上是一种迎合分数需要的应试教育,削弱了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即学科育人价值,最终导致教师“唯分是举、目中无人”。
(三)文化知识教学不足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文化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思政教育是文化教学的价值导向,文化教学是思政教育成长的土壤。文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可,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张力。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得不深入,误认为考试不考文化,存在着轻视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文化教学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价值。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英语学习者可以用英语表达国外文化,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这一现象甚是明显,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3]。究其原因,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甚至是缺失的,从而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欠缺。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误认为英美国家的西方文化比我们的优越,出现盲目崇拜、效仿西方文化,甚至是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评价是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课程目标有效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在应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较强英语综合能力的社会公民。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评价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对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当前的教学评价虽较之前有进步,但仍过于强调教学结果和学生成绩,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倾向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对学生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和有效融入。
三、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英语学科思政教育应直面当前面临的困境,注重育人价值研究和实践创新,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融通“教”与“育”,实现由“教书”到“育人”,将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价值真正落地。
(一)转变教师观念,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引导者,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将思政教育引入英语课堂,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铸魂者,自身政治立场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积极提升思政素养和相应的教育能力。对于常年教授英语知识,频繁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语教师来说,具有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过硬的政治素养更具有紧迫感。新时代英语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思政素养。
首先,加强思政学习。在不断更新和扩展学科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广大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英语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主动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基本方针与政策,紧跟时代步伐和要求,提高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重视文化教学。文化育人是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广泛关注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通过持续学习增强对于中外文化的认知,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体系,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是一种软力量资源,有一种潜在的威力,它会从观念上、感情上和心理上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和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最后,勇于实践创新。教师要大胆将思政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积累思政育人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让英语课程上出“思政味儿”。
(二)运用教育资源,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思政内容不同于英语学科知识。英语学科知识是一种显性的教育资源,有课程教材、有系统化的内容和整体的架构,而思政内容着眼于人生方向与价值的建构,包含在教材内容之中,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因此,把思政教育贯穿英语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境界的提升。
一方面,走进教材,挖掘思政教育内涵。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社会、放眼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现行的教材内容重视人文性,精心选编反映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杰出人物事迹的材料。基于新课标的新教材将会更加反映中外文化,加大中华文化的比重,例如“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等[4]。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教材中思政教育资源,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走出教材,拓展思政教育资源。资源挖掘需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思政教育仅依赖于英语教材中涉及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拓宽渠道,通过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和图书馆等多种资源寻找有助延伸和加深英语学科思政内涵的补充性材料,使英语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其视野,多元实现思政教育价值。这其中既包括学科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如学习强国、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21世纪英文报等。
(三)拓展教学方式,实现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英语学科思政教育重在思政元素与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是一种生态重构,是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必须要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方式是思政教育落地的重要路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走向致力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建议可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是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比如,在课堂上开展课前“英语思政十分钟”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时事热点的英语新闻,对学生进行中国发展、国际政治、大国博弈、西方民主实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鉴赏中西方文化和中西方社会制度,启发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明辨是非,让学生充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短短十分钟,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思想性和思政意识。
二是项目式教学。注重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实践和体验,基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聚焦不同的社会主题,贴近生活实际,设计相关的项目研究,把思政教育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思政价值伴随英语社会实践走进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和追梦人。如爱国爱乡、劳动意识、团结合作、中外文化差异等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调研能力、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做中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族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价值塑造的作用。
此外,可以利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趣配音大赛、校园英语角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素材融入第二课堂的拓展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联合国、社区管理交流会、英语主题辩论赛等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英语团队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升英语思政教育效果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英语学科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助力英语学科思政教育落地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检查学生英语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深谙中国国情,具备展现中国新形象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政治意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英语学业质量+思政价值引领”双核评价模式,改变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融入评价模式中进行考核,使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二是评价应贯穿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英语教学各个环节,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辅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聚焦学生日常英语学习表现,分为上课内容完成情况和课堂思政表现两部分。终结性评价聚焦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分为上课内容完成情况、课堂思政表现和学业考试成绩。三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对教学实施有效监控、做出效果评价反馈、落实奖惩机制等手段,跟踪了解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学科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