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分析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2020-10-10韩玉刚
殷 浩 韩玉刚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3)
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不断集中,同时生产要素不断累积的一个过程,近些年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物流业是当今社会继资源、劳动力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与各类实体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服务型产业。物流产业的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能够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及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
产业集群的概念首先由Porter(1985)提出,被定义为集中在一定区域内的、在经营业务上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一些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仍出于起步阶段,主要借鉴于其他产业集聚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一是在对物流产业集聚机制方面,李兰冰(2007)认为现代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物流集群,同时提出创新是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重要机制[1];朱慧等(2015)利用产业集聚指数以及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对中部六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以马歇尔外部性理论解释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的内在形成机理[2]。二是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面,唐丽敏等(2014)运用区位熵法、改进区位熵法和空间基尼系数三种方法,从整体水平、区域视角、行业视角多维度对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评[3];钟昌宝、钱康(2017)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显著空间正相关性[4]。三是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方面,钟祖昌(2011)利用31个省市物流产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政府干预对于物流产业集聚在初期具有显著负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等结论[5];付书科、廖莉莉等(2018)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并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对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6];蔡海亚等(2015)对2002-2012年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比较了2002年与2012年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差异,最后得出消费流通水平是长三角区域物流产业集聚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造业发展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和城市规模对于物流产业的集聚并不显著[7]。总的来说,目前关于物流产业的研究仍未成熟,国内学者对于物流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定量分析层面大多集中在宏观区域或发达省份,对于其他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较少,并且缺乏一定的定量研究方法。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发展因素,并对如何提升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现代物流业集聚度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常用的度量方法有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代尔指数、产业集中度等。为了更好的客观表现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现状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区位熵法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分析。
1.研究方法
区位熵是用来测度产业集聚的常用工具,能够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反映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区位熵能够反映出某区域的某一产业相对于高层次区域内该产业的产值或就业人口的集中程度。鉴于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区位熵法来测算安徽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其公式如下:
(1)式中:LQ表示物流产业在某个区域的区位熵,PAL为所要测度区域现代物流业的产值或就业人口数,PA为所要测度区域内所有产业产值或就业总人口数,PL为比所要测度区域更高层次的区域内现代物流业总产值或就业总人口数,P表示更高层次区域内所有产业的总产值或就业总人口数。一般来说,当区位熵系数低于1时,说明该地区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当区位熵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地区现代物流业高度集聚,专业化水平及竞争优势明显。
2.数据来源
由于目前的国民行业分类中,没有将现代物流业列为独立的行业,而是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作为统计行业,其基本能够代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选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来度量安徽省现代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状况。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真实性,并且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所属各地级市的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时,为了更好的比较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的差距,剔除了不属于地级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选取2012-2018年皖江城市带所属8个地级市的现代物流业产值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二)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测度
皖江城市带除上述已剔除的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之外共包括8个地级市,其2012-2018年现代物流业产值如下:
表1 安徽省各地级市2012-2018年现代物流业产值 (单位:亿元)
根据公式(1)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得出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2012-2018年现代物流业区位熵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芜湖、宣城、池州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下降趋势较为明显;马鞍山、铜陵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铜陵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马鞍山市现代物流业区位熵虽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由于其起始集聚水平较低,仍一直处于全省落后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合肥、滁州、安庆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则一直处于平稳状态,近几年来波动幅度较小,其中安庆市由于受其自身发展条件限制,其现代物流业区位熵仍处于落后水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现代物流业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宣城市现代物流业区位熵均值最高,达到1.244,马鞍山市现代物流业区位熵均值最低,为0.707,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均衡,有一定的极化现象,应加快各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特别是马鞍山、铜陵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应与其他发展水平居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加强交流,实行有效的资源互补,整合皖江城市带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业专业化快速发展。
表2 安徽省各地级市2012-2018年现代物流业区位熵值
图1 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2012-2018年现代物流业区位熵均值图
总的来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除少数个别城市之外,大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且大多数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地方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水平与地方消费水平、交通条件以及政府决策等因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各地级市要在安徽省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引导下,结合当地的自然要素条件,整合物流资源,弥补地方先天不足,打破物流行业发展壁垒,促进现代物流业集群化发展。
三、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关联因素分析
本文为探究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入水平、消费流通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五个方面分别选取国民生产总值、现代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商品总额、现代物流业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最能直观反映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其是否能够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设施基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代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水平,反映出区域物流需求;进出口商品总额能够观察出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政府财政支出能够反映政府政策的选择与倾向,在衡量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时主要采用的指标为上文计算得出的区位熵值。
本文在研究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影响因素时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发展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有效的衡量出因素间相关程度,其主要步骤如下:
(一)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入水平、消费流通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等五个方面对于现代物流业集聚的影响,因此2012-2018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为参考数列X0,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入水平、消费流通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为比较数列,分别记为X1、X2、X3、X4、。
(二)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直接进行关联系数分析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主要采用均值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三)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关联系数是指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程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0i为关联系数,△(min)为二级最小差,△(max)为二级最大差,△0i(k)为各比较数列Xi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与参考数列X0曲线上的每一个点的绝对差值,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本文在分析时取0.5。
在计算完每年的关联系数之后需要将其相加求平均值,即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为整体灰色关联度,∈i(k)表示第k年参考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ri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值,一般来说大于0.6为关联性显著,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计算得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如下:
表3 灰色关联度
(四)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和宣城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均大于0.6,最大值为铜陵0.8978,说明相关性较为显著,合肥与芜湖关联度较低,由此可以说明,合肥、芜湖经济发展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但对于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的支持水平有所不足;同理,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相关性较为显著,合肥与宣城关联度较低;合肥、芜湖、马鞍山、池州、宣城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消费流通水平相关性较为显著,铜陵、安庆、滁州关联度较低;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宣城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相关性较为显著,铜陵和池州关联度较低;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滁州、宣城等城市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政府干预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马鞍山与池州关联度较低,说明当地政府对于现代物流业集聚的支持力度有所不足。
总的来说,皖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各经济指标关联度的排序情况为:固定资产投入水平(0.689,1)>经济发展水平(0.664,4)>政府干预程度(0.641,5)>对外开放程度 (0.632,7)>消费流通水平(0.627,3),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入水平、消费流通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与皖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相关性最强,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最弱的是消费流通水平。
四、基本结论与提升路径分析
(一)基本结论
作为中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之一,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自身及其他区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空间架构特征来看,近几年来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的产值不断增长,物流产业也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其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较多,但并未呈现出足够的集聚优势,说明整体物流产业的运作效率不高,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安徽省部分城市如合肥、芜湖等物流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尚未对周边城市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
(2)从单个城市特征来看,合肥、芜湖等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较高,这与当地经济水平、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业务需求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马鞍山、铜陵等城市物流集聚水平处于靠后位置,而铜陵、马鞍山均是皖江城市带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钢铁、矿产资源等生产基地,物流业务需求较大,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与业务需求相匹配的发展水平。
(3)从供需匹配特征来看,皖江城市带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生产制造业基地,虽然整体物流业务需求较大,但在部分制造流通行业企业仍由自身承担物流业务的前提下,随着近几年来安徽省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数不断增多、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徽省的物流业务量无疑满足不了现有的物流产业集聚化及专业化发展需求,进而导致物流产业运作效率低下。
(4)从发展趋势特征来看,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近年来虽略有波动,但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安徽省全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安徽省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同时近年来安徽省政府部门不断出台扶持物流企业的财政、土地及税收政策等,这些都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提升路径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规划整合物流集聚区,提高物流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水平。针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现状,安徽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并且借鉴发达省市经验,在尊重当地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和自身条件的前提下,为物流园区制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目前有各类现代物流集聚区20家,如合肥商贸物流园、合肥港物流园、滁州市鸿耀物流产业园、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港口物流基地等,当地政府应以这些物流枢纽城市为重点,在其他物流业集聚发展落后城市新增规划物流园区的同时对原有物流园区进行整合,推动形成若干物流产业集群。同时,各地级市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时,不仅要从自身角度考虑,还要与周边城市进行协同配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物流园区中仍然有部分园区的发展环境以及现代化水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要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各物流园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对仓储转运设施等进行标准化改造,从而使得各物流园区间协同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推动城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互动耦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依托制造行业等发展的一类产业,因此要想推动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集聚化发展,必须推动现代物流业、制造业等协同联动发展。皖江区域的制造业等总体来说比较发达,制造业能够为物流业提供大量的业务需求,刺激物流业的进一步成长。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交通条件优势,以依附工业园区的方式合理规划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产业集群,而物流产业集聚化的发展又会为制造业等行业提供良好的运营保障,互辅互助,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的产业发展。
第三,引导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制造业企业等具有大量的物流业务需求,一些企业选择由自身来承担物流业务,这样不仅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和企业运营成本的提高,而且会分担企业的精力耗费在物流这一非核心业务上,影响企业发展核心业务。政府应引导这一类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这样一来制造业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大量的物流业务,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并且产生规模效益。
第四,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加强与其他长三角区域省市学习交流,推动皖江城市带物流业集聚发展。安徽毗邻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市,具有先天的地域发展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应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全方面交流合作,在现代物流业方面要学习发达省市的先进技术、运营模式及管理制度等,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
物流产业的集聚化和规模化是未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皖江城市带目前的物流集聚水平在全国来说仍未处于领先水平,安徽省及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面对这一现状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物流集聚区提供政策支持并制定发展策略和信息化支持,从而为物流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等联动协同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物流集聚区发展,发挥地域优势,弥补先天资源劣势,促进形成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化物流集聚区,从而推动皖江区域乃至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加快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