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阶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10熊延椿王彦长
熊延椿王彦长
(1.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244061)
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44万人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文章探讨一般大学生如何实现向创业者角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角色转换。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创业者
大学生通常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或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群体的统称。按照学习形式可以分为全日制大学生和非全日制大学生两类。按照学历层次又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者是指发现并利用某种信息、技术、资源和机会等,并依托相应的载体或平台,去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的个人或团队。根据大学生和创业者的内涵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者是指全日制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以及毕业短期内未就业的从事创业活动的个人或团队。具体来看,大学生创业者就是有明确创业目标,在校期间进行了创业教育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创业所需要的综合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者角色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也没有明确大学生创业者角色特征的具体内涵。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相比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综合创业素质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特征是指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特殊的创业群体所具有的关于创业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品质,这也是大学生创业者与其他非大学生创业者区别的重要标准。
根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大学生创业者实际,从心理、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了12个大学生创业者的典型角色特征[1],如图1。
二、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阶段研究
根据前文分析,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步步转换的过程,也即大学生从认识创业和创业者到认同创业和创业者再到将创业和创业者形成自我意志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创业者角色特征的最终形成,说明大学生顺利完成了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因此根据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试划分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阶段[1],如图2。
图1 大学生创业者角色特征
图2 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阶段
(一)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认知阶段
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不同于社会群体,他们一直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学习和生活,没有社会工作经历,所接触到的都是书本理论知识,对创业概念及其要求并不了解。所以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社会媒介的宣传等方式开始接触创业。
认知是个体在感官系统的作用下获取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即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在认知阶段,大学生就是在外界环境持续刺激下,用大脑将收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并回应的过程[2]。所以认知阶段其实质是大学生对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关信息反复地接收、加工转换、存储和使用的过程,这个阶段就是大学生开始对创业和创业者认识和了解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是反复性的,所以这个阶段同样具有反复性,最终大学生才能完整、准确地实现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知。
在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认知阶段,大学生通过感官器官对创业有关信息进行感知,把感知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形成一个完整印象并存储于大脑中。随后大学生神经系统被调动,通过不断地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进一步完成认知活动。在双创教育的背景下,认知阶段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阶段,通过认知的结果基本可以判断出大学生是否有可能成为创业者。此时,在心理维度方面,大学生缺乏创业自信,对创业情绪不高,也不稳定,成就动机低,具有较弱的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意识。在知识维度方面,大学生主要了解创业概念知识,而重点是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在能力维度方面,大学生还不具备或具备较弱的创新能力,寻求信息和机会的能力也不强,没有系统学习创业知识和训练,缺少实践操作能力,社交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在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认知阶段,大学生在不断对自身进行了解和外部环境持续影响下开始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进行评价,由此进入角色转换的第二阶段。
参加学科赛的学生,大多是利用Solidworks等三维CAD软件,设计制作机械产品模型,导出生动的实体模型视频。这些作品演示视频,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拍摄的实景,就能更好的体现产品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其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二)创业和创业者角色认同阶段
认同是个体对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的认可[3]。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同是基于前一阶段的认知结果,这里的认同是指浅层次的认同及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即表明大学生将创业者这一特定角色纳入了自我概念,开始主动构建创业者角色[4]。在不断学习和认同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创业者的角色要求,在这期间大学生不仅是机械式的学习,也包含着情感因素,即个体意识和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认同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认同模型
角色转换的整个过程都会受到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前因变量影响。由于认同阶段是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大学生在前期认知完成的前提下,在个体和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之下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价,即自我效能和资源可获得性,如果对二者态度都是十分乐观积极的,基本可以确定大学生完成了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同[5],认为创业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并且通过创业能使自己未来变得更好。
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同代表着其对创业内涵和创业者角色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时大学生的角色特征较认知阶段有了显著的变化。心理维度方面,此时大学生在与外部环境持续互动中自身特征呈现出积极的状态,此时大学生创业信心明显增强,不担心创业存在的风险,自身愿意冒险和承担风险,情绪渐渐稳定,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开始憧憬创业成功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美好生活。知识维度方面,在认知阶段对创业的概念和创业者角色要求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大学生开始系统地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创业知识,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开始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学习,继续深入学习各种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维度方面,此时大学生不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在大脑中不断积累转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信息和机会,并且注重培养社交和资源整合能力,但这个阶段仍然处于理论知识积累阶段,初步开始接触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完全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同表明大学生已经做出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认为创业活动是符合自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将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并且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感,进而转入到信念阶段。
(三)创业和创业者角色信念阶段
这个阶段是大学生成功实现角色转换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具备了创业者所有的角色特征,意味着成功转换为创业者。
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具有稳定性、复合性、执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行为上的作用表现为激发人潜在的综合能力,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创业信念决定创业行为的最终选择。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必须对创业要有坚定的信念。创业者相信即将开始的创业活动所产生的产品或者服务是现在不存在的或比现在更完美的。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信念表明其已经受到内心深处的指引,对创业活动有着高度的热爱。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创业意志,把创业者所需的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和内在意识逐渐转化为外部行为。
这个阶段大学生具备了创业者角色的典型特征。首先,心理维度方面,他们确定创业就是自己唯一的目标并且一定能够成功,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情绪开始稳定,他们渴望早日实现人生的价值,渴望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有极高的成就动机。他们明白创业是高风险的活动,但是同时具有高回报,愿意一直为之努力奋斗,敢于承担风险、不惧失败。其次,知识维度方面,大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学习和外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具备创业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行业及运作知识和市场开发计划等。最后,能力维度方面,经过前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寻求信息和机会的能力,善于发现商机和政策优惠,具备较强的社交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在校创业实践和模拟创业,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操作水平,为后续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文提出的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阶段,将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排除少数大学生创业者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特殊性的影响,角色转换也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强调几点:第一,划分三个阶段是以生理学、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据,以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和大脑的机能来进行划分的,所以三个阶段是层层深入的,具有先后性,是不可逆的。第二,三个阶段的时间界限不是明确的,持续时间长短也不是固定的,这是因为每个大学生的实际装框机不同,所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效果也不一样,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同的。第三,根据角色转换的阶段分析,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受到家庭、高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知,也有可能同时完成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知、认同,而转换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完成所有的三个阶段。
三、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影响因素研究
(一)个体因素
个体的人口特征。这里一般指个体的年龄、性别、收入、身体情况和学历情况等。从创业者年龄上看,多数为中青年人,并且男性创业者的数量和效能感都明显高于女性[6]。因为无论从传统角度还是从生理角度来说,女性普遍更适合更愿意以家庭为中心,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个体的家庭也更愿意支持男性创业。创业具有长期性、艰苦性,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身体条件更好的人选择创业的概率往往大于身体条件较差或有缺陷人。另外,曾经接受过系统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往往比未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
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一种心理结构,它能使人的行为倾向长期稳定和一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关于人格描述模式的研究上逐渐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归纳出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也即“大五人格”模型,这五中人格具体包括:谨慎性人格、情绪稳定性人格、随和性人格、外向性人格和开放性人格五种人格特质,在这五种人格特质中,外向性人格的人从事创业活动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会更大。此外,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与其能否成为创业者也呈正相关关系。
个人经历和情感因素。根据归因理论,一定的行为是由某些原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前期成长的经历会影响后期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例如大学生接触过创业者,或者有过类似创业的活动,并对此产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到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最终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对后期角色转换产生积极的影响。情感因素是指大学生对创业的情感态度,是否把创业当作自己的兴趣,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爱憎感。如果大学生首先把创业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当作自己的事业,则更有利于其成为创业者,实现角色转换。
(二)外部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通常来说,社会文化是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由基层群众创造,与广大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对社会群体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社会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既有国家层面的又有地域性的。由于社会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所在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其向创业者角色转换的效率和效果也会不同。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进程快,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更适合大学生创业。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由于创业活动频繁、社会氛围好,使得大学生创业者的数量和创业成功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高校创业环境因素。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的基地。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和创业资源供给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7]。首先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会无形中引发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其次是高校是否具备了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教育体系。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各地各高校开始不断重视创业教育,成立创业学院。由于不同高校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创业教育的理念和体系也存在差异,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市场信息,还能帮助在校生进行创业实践,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完成向创业者角色转换,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
家庭环境因素。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与家庭及亲朋好友朝夕相处,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家庭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8]。首先,家庭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如果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或者亲朋好友中有从事自主创业活动的,并且实现了较高的个人和社会价值,那么大学生会对创业产生积极的评价,选择创业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实现角色的转换。其次,家庭的资源供给。大学生创业资源相对有限,如果能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将会事半功倍。如果家庭认同创业并且积极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则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对创业和创业者角色的认知、认同和信念,完成角色转换,走上创业的道路。反之,如果家庭极力反对大学生创业,这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降低其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如果想要继续坚持,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克服阻力,赢得家庭的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以微观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换的过程机理,从三个阶段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如何从学生转换为创业者,总结了角色转换的规律。为了更好促进角色转变,国家在大学生向创业者角色转的过程中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基地,要注意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发挥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作为角色转换的主体,要对自我进行科学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主动接受创业教育,了解创业并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随时做好创业的准备。
注释:
①人民日报.874万!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DB/OL].(2020-05-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47306253512542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