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2020-10-10陶建坤朱少锋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颅脑血肿外科

殷 俊,陶建坤,陈 磊,朱少锋,赵 炎,张 璐

(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泰兴 225400)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会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继发性脑损伤,其残疾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及早诊断并快速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是一种临床治疗理念,是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的新策略,在重症急救患者中可发挥良好疗效,具有出血量少、效果确切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治疗[2]。为进一步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应激反应及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泰兴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80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有效;(2)伴颅内高压,需急诊手术;(3)经颅脑CT等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标准[3];(4)符合手术指征,均顺利完成手术。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入院24 h内,未经手术治疗即死亡。

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筛选。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与损伤控制组(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36~82岁,平均(59.5±6.7)岁;脑出血量20~50 mL,平均(29.8±3.4) mL;出血部位:基底节41例,丘脑30例,脑叶19例;损伤类型:外伤致颅内血肿41例,弥漫性脑损伤30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9例;受伤因素:交通事故伤64例,酒后意外受伤12例,工地坠落致伤8例,打击受伤6例。观察组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35~82岁,平均(59.2±6.8)岁;脑出血量20~50 mL,平均(30.1±3.5) mL;出血部位:基底节42例,丘脑31例,脑叶19例;损伤类型:外伤致颅内血肿42例,弥漫性脑损伤29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9例;受伤因素:交通事故伤63例,酒后意外受伤13例,工地坠落致伤8例,打击受伤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具体创伤情况,直接进行确定性开颅手术,如去骨瓣减压术、脑内血肿清除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凹陷骨折清除术等。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仔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并进行分阶段治疗,协调机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1)伤情评估: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同时评估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立即止血、减压、清创,还是先行保守治疗。评估颅脑损伤可能的进展情况,及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判断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其他系统的多发伤,比如心脏大血管的出血、血气胸、骨盆骨折等严重影响循环及呼吸的损伤,通过伤情评估决定分级救治及优先救治的方案,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2)损伤监测:密切监测急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纠正紊乱的内环境,包括酸中毒、电解质失衡、凝血异常等,同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脑血流量、脑组织间液微透析分析,完善颅脑影像学检查,准确掌握患者的伤情进展情况,观察出血是否扩大,水肿是否加重,颅内压是否升高等情况。(3)外科治疗:选择合理的外科治疗时机及手术方式,治疗措施包括止血、减压、清创,以及术后癫痫发作、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救治。

1.3 观察指标 (1)应激反应:应用急性生理学评分(acute physiology score,APS)、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hronic physiology score,CP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应激反应越明显[4]。(2)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良好:5分,恢复正常,可有轻度功能损伤;中残:4分,生活自理,恢复部分工作能力;重残:3分,部分生活可自理,失去工作能力;植物生存:2分,对外界环境无意义反应;死亡:1分;存活率=(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AP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C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比较(,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存活率为67.8%,观察组为88.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10.3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多见于外力强烈刺激头部,常继发脑缺血缺氧性损害、脑梗死等,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危害[6]。该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快,若未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将造成脑部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氧、脑疝等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7]。

颅脑损伤病情进展迅速,首诊往往在急诊科抢救,患者的疗效、预后与抢救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概念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最早源于腹部损伤,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目前已较为普遍地应用于临床,且已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均有明显下降,使危重创伤患者的处理原则发生较大改变[8]。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标准化处理原则分为3个阶段:早期简化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复苏和分期确定性手术[9]。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中,其处理原则为:采取快速手术,及早处理损伤,快速、有效止血,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快速手术后及时送ICU行复苏治疗,待患者机体功能基本恢复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恢复损伤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10]。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治疗中可发挥明显的优势:(1)通过病情评估,可快速制定初步治疗方案,确保及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损伤监测,可随时、准确掌握患者的伤情进展情况,以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3)选择合理的外科治疗时机及手术方式,可确保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AP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说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确定性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快速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可积极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提升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外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