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与防范分析
2020-10-09章黎
章黎
摘要 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了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个人信贷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和隐患,特别是银行对个人信用的评级能力不足,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管不规范,银行内部控制不严密,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本文从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管、强化内部合规控制和优化社会诚信体系4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好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和防范,以期为商业银行做好、做强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促进个人贷款行业长期持续、健康、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信贷风险;防范
一、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概述
(一)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概念
个人信用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借款人(自然人)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贷款风险指借款人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完全履约而使银行遭受本金和利息损失的可能性,借款人恶意欺诈或者财务状况、身体健康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还款能力,都会导致银行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也都可能引发贷款风险。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人信用贷款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减少风险和损失,提高银行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能力。
(二)银行加强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是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银行个人信贷规模和不良率都在提升。2019年消费贷款规模增幅超过100%的城市商业银行有4家,最高达458%,超过50%的有3家。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贷款不良率也有所提升,全国性银行消费贷款不良率均上升,城商行中有半数上升,最高达20%。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仅影响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甚至影响银行对其本金的回收,因此个人信用贷款风险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利润、资本都有重要的影响,有些甚至危及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定经营。加强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提升贷款质量已经成为各个银行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和重要基石。
第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社会诚信。每一笔不良贷款,至少都涉及一个客户的不良征信记录,对个人将产生长远而又重要的影响。有些借款人甚至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仅影响其个人声誉,给生活带来不便,对其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将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诚信社会。因此,加强个人信用贷款管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可以挽救一个人的诚信,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可以为建设诚信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二、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人民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瞩目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珍惜个人信用的文化,不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很难接受银行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管。此外,商业银行也缺少针对个人的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司法上对失信人员的惩戒也缺乏有效的手段。
(一)银行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能力不足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个人信用贷款最主要的一种风险,个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是影响个人信用的两个最重要因素。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成本的限制,银行在客户信息收集上往往是不充分、不完整、有缺陷的,对收集到的信息的真实性也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其次,银行个人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和系统还不成熟、不完善,对收集到信息的加工不够深入,对风险的分析不全面。最后,对个人还款意愿的评估主要依赖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标准不统一,弹性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经验和能力。
(二)银行对贷款资金用途合规性的监控不力
贷款风险与贷款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有密切的关系。贷款发放存入客户账户后,资金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再加上电子渠道发达,转账方便快捷,到账速度快,银行很难监控和管理。另外,由于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信息交换机制,我国对现金使用的管理还不够严格,很容易就能通过现金交易或者在多家银行之间相互转账来隐藏贷款资金去向,增加了银行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难度。客户经理通常具有贷款业绩和风险合规双重指标压力,需要不断进行平衡调整。在特定情况下,客户经理可能会适度放松对贷款资金用途合规性的监控,以增加贷款规模,完成业绩指标。
(三)银行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银行建立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覆盖了信贷的全过程,但这些制度也增加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个别客户经理可能不会严格按内控制度来执行。首先,银行客户经理可能因道德问题,与借款人勾结,填写虚假资料,违规操作发放贷款,最终导致不能收回本息,产生信贷风险。其次,客户经理也有可能在工作中粗心马虎、偷工减料,未严格按贷款流程尽职审查,造成给不合格借款人放款的现象,产生损失。最后,在贷后管理中,客户经理有可能未真正落实贷款资金用途监管,没有对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甚至发现异常情况未采取相应措施,最终贻误时机,造成贷款损失。
(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一直致力于倡导珍惜个人信用、构建诚信社会,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个人信用體系还不完善,需要全社会各方来共同建设。目前只有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两个持牌的征信机构,个人征信以借款信用为主,个人其他方面的征信内容相对较少。征信中心、司法、公用事业单位、电信公司等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不充分,全社会信息共享水平还有待提升。社会对失信人员的惩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于严重失信人员,司法部门现在能采取的措施只有“限高”。个人破产制度才刚开始实践,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来完善。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社会体系和氛围,对失信人员不能采取有效的惩罚制约措施,这也是导致个人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金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当今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数据时代,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运用金融科技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
个人信用贷款风险最主要的来源是个人信用风险,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加强贷款风险管理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完善个人评分卡模型。在传统的打分卡的基础上,引入规则引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评分模型,准确刻画个人信用情况。其次,要充分采集、广泛运用各种数据。好的风险控制模型离不开丰富、准确、有效的数据。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数据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法院、电信的数据,借鉴头部第三方征信的数据,数据越丰富,模型越准确,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利用好外部数据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本行自身数据的积累。最后,还要做好模型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调整。个人信用评级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在贷前要做个人信用评级,在整个贷款过程中还需要實时动态监控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根据数据和模型的动态变化,及时跟踪和分析借款人信用评级,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可疑情况并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二)多管齐下做好贷款资金用途监管
首先,必须严格实施贷款资金用途管理,30万以上必须受托支付。客户需提供与贷款合同一致的用途证明材料,如合同、发票、收款人信息等。贷款资金按合理的用款计划由银行直接支付给约定的收款人,如有必要,银行还需要上门核查贷款用途。其次,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提现限额。对于现金交易,不仅要做好贷款用途审核、验证和审计,还要做好信息采集和交易监测,防止通过多次分散小额提现来突破限额。最后,加强对大数据的运用,充分利用关系图谱分析技术,做好资金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于未然。
(三)强化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首先,要做好岗位设置。明确岗位分工,建立岗位相互监督机制,明确不相容岗位,避免内部操作风险。其次,加强信贷团队建设。合理设置新老员工结构,做好传帮带工作,让老员工把经验和心得充分传授给新员工,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信贷团队技能和水平。再次,科学制定考核体系。可以实行阶梯累进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个人业绩必须与贷款风险挂钩,建立延期支付机制,覆盖贷款整个生命周期;建立红黄牌机制,当个人不良率较高时,发出黄牌警告,除处罚外还要降低贷款审批权限,当不良率达到一定水平时,直接亮红牌,暂停信贷工作,停发绩效,专职负责贷款清收。最后,要加强审计,做好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形成对信贷从业人员的威慑力。
(四)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首先,完善个人征信管理制度,做好个人征信报送。扩大征信报送范围,除了银行贷款外,互联网借款、民间借贷也需要报送,个人电信、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欠款信息也应该报送,征信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大力宣传诚信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征信意识,珍惜个人征信,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在公务员招聘甚至企业招录、企业注册等环节,都可以增加个人诚信审核环节。最后,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征信的行为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使严重失信人员受到应有的惩罚,除了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外,严格限制其他消费、经营活动。
四、结语
个人信用贷款是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手段,贷款不良率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一道重要门槛。实践证明,发展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良率都较低,反之贷款不良率高的商业银行各项指标都比较差。加强个人信用贷款风险管理和防范分析,对于提升银行经营业绩、推动金融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升个人诚信度、构建诚信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卢礼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4):237.
[2] 李勇,韩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J].科技经济导刊,2019(30):222.
[3] 杨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金融视线,2019(10):45-48.
[4] 董斌.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商论,2017(34):27-28.
[5] 潘健洪.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9(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