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类大学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建立与实施

2020-10-09曹泓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模式新媒体

曹泓

摘 要:和一般的理论教育不同,美育的感染力是十分强,因此将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中,以美引善,从而实现学生们在美的享受过程中接收潜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的新媒体大环境,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展开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发挥美育的作用,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大学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审美是人们独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其内在含义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追求人生的内在价值,不断提升自身境界。而道德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于道德层面的审美追求,强调个体和精神的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美育德”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人们在追求美、享受美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打破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强制性,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以美育德”的内涵

艺术类大学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和教育实施。

所谓德育主体就是指按照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素养培育,包括从事道德教育的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具体来说德育主体应该包括政府、学校组织、社会团体、家庭等,本文所研究的德育主体是以学校为主体,包括学校和德育老师。德育客体就是指对所传授的德育内容进行接受的人,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需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都需要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所以每个人都是道德教育的客体[1]。推广来说,德育主体和客体接触的物质力量也属于德育课题的范围所在,在传授别人德育知识前教育者需要先接受相关的德育教育,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客体主要是学生。教育实施阶段是最关键的一段,在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中德育的客体和主体两者相互协调,完成以美育德。具体包括六个过程,第一个是德育的主体和客体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第二阶段是构建以德育为主体的教育环境例如事迹分享、情景假设等。第三个过程是指德育的主体和客体对美的感受。第四个过程是由理性到感性的升华,其主要内容是自省。第五个过程是指德育的主体和客体在经过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升华之后将其所产生的影响落实到行动中。第六阶段是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最终阶段——实现德。

二、新媒体语境下艺术类大学生“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在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他们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应该是源于对美的崇尚。具体来说,以美育德教育模式首先應该创设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为以美育德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客体进入对美的感悟以及体验的阶段。再次,教育主体要不断强化感情认知引起学生客体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共鸣是无意识的感受而不是传统的强制灌输的方式,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行动上的尊崇上与效仿。最后,教育主体和客体要共同行动,一起完成以美育德的教育目的,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转变主体认知

教师在开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对教育中美好的事物进行准确的把握,用热情去感受生命的律动,领会和感悟自己职业当中的深刻意蕴,实现对审美领悟,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对于艺术类学生们来说,对于美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追求,因此在开展以美育德的教育时应该充分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利用艺术类专业课发挥艺术教育特有的德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时引入职业道德规范,并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进而帮助学生们梳理是非观、对错观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注重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利用新媒体的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一定审美的德育教育环境[2]。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为学生们搜集各种学习资源,并积极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艺术社团、社会实践等,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同时,还要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双向互动,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和谐氛围中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此外,教学的内容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理论,而是应当积极转变德育主体的认识,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例如,韩国通过美学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以美育德的一个成功案例。韩国每一个接受过美学教育的学生都可以画出祖国的地图以及自己家乡的具体位置。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这一经验在美育活动中嵌入相应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的道德教育,这种方式更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引导舆论导向,统一主客体认知

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学生们认知规律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们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被动地接受和刻板的认知,无法实现他们的创造精神也没有自由,更不用谈积极的评价和审美[3]。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将教育主体和积极评价活动相联系的认知活动才能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转化,从而实现两者的平衡,这实际上也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实践的过程。而直观是最主要的前提,对此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这是调动学生们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手段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复杂,有好有坏,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舆论导向的正确宣传。在社会前进的车轮中所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学艺术都会给人们以莫大的鼓励和美的享受,因此在开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大力宣传表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诚实劳动、美好生活等题材的文艺作品,使其成为前时代的主旋律[4]。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针对一些不良的文化产品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还要发挥影视文学艺术等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作用,创建出一批喜闻乐见的、有感染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文化娱乐和享受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放一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并在观看的过程中让艺术类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完成相应的作业,例如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海报、漫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国家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画漫画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中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的热情,梳理正确的审美观点,熏陶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将“爱国”“热爱劳动”“坚守信仰”等德育观念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对学生们的教化。

(三)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们所接触到的教育环境,因此在构建以美育德的教育模式时要注重实现这三方面的一体化,以此来促进以美育德模式的发展。首先,对于学校德育环境来说主要包括课堂环境,学校在开展以美育德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校风建设、学生心理建设。例如开展摄影比赛、绘画比赛等,并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其中,完成认识美、营造以美育德环境、感悟美、自省、形成德的过程,最终实现以美育德[5]。其次,就家庭方面来说,除了学校外学生们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它在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美的魅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就社会方面来说,可以缩小到社区,其主要功能包括宣传、教育、服务等。社区可以通过组织举办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以美引导德育。

参考文献:

[1]张雯.基于“以美育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3):107-109.

[2]吕林.以乐育人,以美育德——浅谈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艺术评鉴,2020(03):124-125.

[3]李元博.以美化心  以美育德——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育人思政教育新模式[J].教育观察,2020(01):95-96+99.

[4]蒋建辉,黄向阳.以美育德:浅论高校思政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35-37.

[5]薛一村子. 践行以美育人落实立德树人——试析中专舞蹈教中美育教育的渗透[A]. 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19年8月)[C].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19:3.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模式新媒体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