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板块意识 聚集方法渗透

2020-10-09沈明瑜

关键词:语文实践方法学生

沈明瑜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并进行应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鉴于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采用“板块意识”进行实践,现将具体策略阐述如下。

关键词:语文实践;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76-1

随着部编版课本逐渐走入小学课堂,语文老师无一例外地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课文的篇幅很长,有几篇中年段的课文如果通篇读下来,甚至可能会耗费半节课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再逐字逐句去进行课文的理解已经行不通了。

篇幅较长的课文究竟该如何进行教学?笔者现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谈谈长课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文本解读——取舍教学目标

1.整合单元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属于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侧重于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2.发掘教学亮点。《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主要讲述英英从希望变成一棵树,到真的变成一棵树,身上发生了许多神奇的变化:身上冒树枝、长鸟窝。变成一棵树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事情:身上长满鸟窝、肚子饿、流口水。全文想象奇特,情节有趣,十分吸引小学中年段学生的眼球。鉴于此,教学重点应聚焦在于想象的奇特上,并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此外,从变成一棵树前后妈妈对英英的态度来看,也不难品味出这一点:虽然“我”(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但是妈妈对我的爱没有变。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该文教学亮点主要呈现为内容上——探究想象奇特,情感上——感受母爱伟大,但基于对学情的考虑(三年级学生)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应该对教学亮点进行一番取舍,明确教学目标为感受想象的奇特,对于母爱只需一笔带过即可。

二、教学把握——树立板块意识

部编本语文教材指向学生阅读的能力,但也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变成了一棵树》虽篇幅较长,但是故事内容并不难理解。当然想要通篇每个段落都顾及到也是不可取的,课堂开始后的20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逐渐下降。因此树立板块意识很重要。

1.字词教学衔接。执教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课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疏通字词难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深度挖掘文本。在复习导入,进行字词回顾时,词语不仅肩负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而且还要与接下来的教学有所呼应,词语贵精不贵多,让词语板块清晰但又不显得多余。

2.对奇特想象的挖掘。英英奇特的想象来源于生活,学生丰富的想象也能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想象不是憑空而来,拿文本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对妈妈叫“我”吃饭打扰“我”玩耍的不耐烦,才有了“我”变成一棵树的奇妙想法;也正是因为英英想请陆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动物前来居住的心思,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奇思妙想才因此诞生;小孩子看到好吃的会馋,所以哪怕“我”变成了一棵树,也依旧会“流口水”……挖掘本文想象奇特之处,仔细品味分析,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奇妙的想象,都源于生活的细节。这就启示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也能展开奇妙的想象。

3.情感语气品味。想象不仅体现在想象内容的奇特与现实生活有所区分,语气词的巧妙使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想象的奇特之处,为了进一步促进知情融合,教师更需要加强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受将能有效实现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目的。例如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都是单句成段,但简简单单的“噢”就能让人体会出“英英”的恍然大悟,一个“哎呀”就能让人感受英英的疑惑。

三、学有所得——聚焦方法渗透

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感受想象的奇特。

1.朗读品味语言。在语文课堂中,“读”是促进学生感悟,深化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语文的精妙之处在于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语调的高低不同都有可能影响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情感。《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课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教学之处。如树上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之间就用的顿号来表示形状的多。教师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改变朗读速度,让学生越读越快来体会鸟窝形状之多,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种形状”这个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同一个知识点反复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浪费。学生学会方法之后能以一举三,当主人公想要邀请小动物时,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之间也用的顿号表示,学生联系以上所学,改变朗读速度,也能体会邀请的小动物之多。

2.创编拓展想象。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能否将知识融会贯通,是众多教师在意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本文以想象奇特最为出彩,所以,笔者课后就布置一道作业:如果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如果学生觉得不好写,那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学习中去,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重点的聚焦想象。联系课文开头,英英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在于不想玩耍时被妈妈打扰,相信学生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所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前,不妨也创设一个情境:当你遇到    时,你想变成什么,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样将课堂所学与课后习题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能通过学生创编的想象对学生所学有所了解。

总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在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板块意识,聚焦方法渗透,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语文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方法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