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游戏化的“生趣”户外活动环境的改造

2020-10-09林芸史秀琴

关键词:生趣户外课程游戏化

林芸 史秀琴

摘 要:户外环境是幼儿园的物质基础,教师要站在幼儿发展与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努力构建更为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户外“生趣”环境。本文阐述了我园在户外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一些可喜改变。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户外;生趣;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992-7711(2020)15-051-1

户外环境是幼儿园的物质基础,是提升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园一直带着问题,在“天趣幼儿、雅趣教师、生趣校园、回归幼儿本真”宗旨的引领下,站在幼儿发展与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努力构建更为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户外“生趣”环境。

一、“二问”读懂儿童需求,改变空间观

幼儿园户外环境如何优化呢?我们开展了环境空间设置的“二问”。

一问是否存在“机械环境”。

我们环视了整个幼儿园,发现户外的大型玩具、塑胶地面等人造的机械环境过多,机械的环境也就成了孩子眼中可望不可玩的风景线,这种人为的机械环境培养不出鲜活、有爱心且富有创造力的儿童。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商量与优化,2017年我们对操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把原来不是很环保的塑胶场地还原成了原生泥地,并在上面铺设了草坪,放置了一些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木桩,旨在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然生态下的活动场所。2019年,我们又对操场进行进一步改造,搭设了户外迷彩棚架,投放了木质小屋,下埋了状似太阳的木桩,成为幼儿探索丛林动物的秘道与写生的场所。我们将收集来的各色瓦罐放置于大树下供幼儿涂鸦,开辟了户外涂鸦区和低结构材料游戏区。孩子们在这里玩起了野战游戏、户外建构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风的抚摸和阳光的亲吻。就这样,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让这片机械的环境成为儿童自主游戏的快乐天地。

二问是否存在“死环境”。

针对“死环境”,我们进行了改变。我们在2019年将操场四的西侧背风的地方改造成了“疯狂沙水湾”:把原来的人工草坪做成了一个弧形的大型沙池,使白沙池和黄沙池一小一大融为一体,能够容纳一个班级二分之一的孩子同时进行游戏。北端还铺设了防腐木小平台,安装了两个石臼类的洗手池,供幼儿取水洗手、引水游戏。我们购置了一整套的玩沙游戏设备,幼儿在其中可以堆塑、称量、建构等,其乐无穷。而玩水的游戏可以让幼儿体会流动、洗涤、沉浮、湿润、干燥等感受。

经过排查,我们发现南围墙角下有片纯观赏性的绿植区,孩子无法走进去玩耍。为此,我们发放了改造调查表,让大班孩子来投票决定改造方案。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一部分密植的树木移栽,并用不同材料铺设一条“百变小路”,孩子可用不同感官去体验材料的不同。同时可以观察小路两边的花草树木,俯身即能闻到花香,伸手即可摘到果实,同时投放了写生工具,为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创造便利条件。

二、“二圈”回归儿童本真,改变资源观

1.核心圈——室前圈层户外游戏

我园每幢楼一楼教室前都有一块空地,我们根据各区域的不同地势进行划分和设计。按照“安全、有趣、发展”的原则进行各户外区域的构建。现构建了以幼儿基本动作和材料等多维度的特色区域,如固定运动区域、自主搭建区域、低结构游戏区域、体验游戏区域等。如操场三,我们在2018年审批购置了一组大型户外玩具,东西纵跨整个操场,有爬、跳、钻、拉、跨等多种组合功能,幼儿们十分喜欢,仿佛置身于游乐场一般。午餐后,老师们可以带着幼儿到这里散步,帮助孩子消化食物,也可以使幼儿在散步中认识环境中的事物。此外,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也可以来这里进行互动交往。早上入园、下午离园,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来转一转、坐一坐、玩一玩,十分惬意自在。

2.辐射圈——园内圈层户外游戏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中,我们利用园内的户外环境资源,根据幼儿游戏的进程发挥场地优势,将整个户外环境调整为六大游戏区,即“疯狂沙水湾”、“亲亲农家院”、“炫彩涂鸦社”、“悠悠休闲场”、“嘻嘻欢乐谷”、“自然探秘园”。我们户外游戏环境彰显自然性、趣味性、挑战性,幼儿在享受户外活动“野趣”的同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这里有沙水湾、水幕墙、山坡探秘、快乐涂鸦、低结构建构、农场养殖等,孩子们在这里钻、爬、平衡、搭建、合作、探索、角色体验等,他们自主计划游戏,做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三、“二审”助力儿童成长,改变课程观

1.用儿童的眼审出“趣味”

一天,大三班的张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对话——“你最喜欢到幼儿园的哪个地方”,原以为孩子们会说人气最旺的建构区、好玩的沙池、低结构游戏区……结果却出人意外,孩子们大部分说的是东边长廊的一个小山坡,这让教师充满了疑惑,于是请孩子们来介绍山坡的玩法。就这样,随后的游戏中,师幼一边讨论一边玩,慢慢地又利用各种材料创新了多种玩法,如用放大镜、尺子、记录本去探索山坡上的动植物;用布、报纸、硬板纸、牛奶盒等玩山坡滑草游戏;用画笔、颜料等进行山坡写真……如此玩法,小山坡一下子“活”了起来。

2.用儿童的脑审出“挑战”

孩子们热衷沙水引流游戏,他们用U形管、软管、木板、塑料袋等搭成长长的引水道,也许第一次、第二次都不一定成功,但是幼儿还会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尝试,直到水从龙头的一端成功引渡到沙池中去。如何快速成功引水,用什么材料更合适,木梯架的高度如何摆放,U形管如何衔接,教师都不用纠结这些问题,因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此,我们只需观察儿童给予适当的支持策略,乐在其中的幼儿会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成功中得到解决。

孩子在前,课程在先。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户外游戏中幼儿始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建构者、调整者。在户外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更多一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了转变,看到了教师不断提升的课程领导力。

(作者单位: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江苏 丹阳212300)

猜你喜欢

生趣户外课程游戏化
生趣与生机
生趣与生机
生趣与生机
重影轻波
以安全掌舵 让健康航行
我园混班混龄户外运动组织策略初探
幼儿户外游戏的初探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