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习实践平台构建探究

2020-10-09王黎黎

艺术大观 2020年20期
关键词:平台构建

王黎黎

摘 要:《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随着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迫切。然而,合唱指挥人才需要有综合的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获得与提升。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目前实习实践的现状进行梳理,提出实习实践平台构建的具体措施,并对该平台构建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反思,努力为我国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究出更合理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实习实践;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0-0-02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也紧随其后。由于合唱特有的表演形式,深得大家的喜爱,但能为大家排练指导的专业人才却非常的紧缺。高校音乐专业的《合唱与指挥》课旨在培养能够出色完成中小学合唱团和社会业余合唱团的组织、训练、演出工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但综合人才仅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去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策略,构建实习实践平台,通过实践练习进行人才培养。[1]

一、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习实践现状

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是一周两课时,按照1:1的配置,理论和实践各占一节,实习实践以校内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为主。

(一)课堂练习与课后自主练习

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解合唱中的理论知识,也会对相应的合唱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以及指挥手势的设计与展示,以及指挥图示,挥拍等基本要领进行讲解。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或者课后独自或结对子进行练习。课堂练习有老师监督,效果稍好。课后练习通过同学们的课堂回课现象以及私底下的访问与交流中获得,老师在课堂上所布置的课后练习,55%的同学基本不会练习,30%的同学会练习1-2次。只有接近15%的同学会有大于2次以上的练习,然而练习时间并不长。

(二)合唱团与合唱排练课

《合唱与指挥》课程实行实践的安排,极少数院系会配比相应的合唱排练课(整个年级学生都能参加),更多的院系成立合唱团(院系部分同学参与),通过这些形式来达到该课程的练习目的。在合唱排练课上或合唱团的排练过程中,同学们作为合唱团员在演唱合唱的过程中,观察老师的排练过程,包括声音的训练,作品的处理,参与合唱作品从初始化到成品整个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以唱为主,但也是一种实践。然而,合唱排练课上滥竽充数的人不少,能够走进合唱团,获得实践资格的同学很少,效果甚微。[2]

不管是在课后练习,还是参加合唱团排练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能够真正掌握合唱排练技术技巧的同学非常稀少。何有效培养出善于思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格专业人才。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习实践平台的构建值得探究。

二、《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习实践平台构建的具体实施

《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广大中小学和社会业余合唱团队培养合唱指挥人才,因此,立足本身、依托当地,就地取材展开实施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探究。

(一)校内实践平台构建

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不停课,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进行实践。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学业、安全拥有双保障。

为把校内实践形成一种常态化,实施以下两种模式。第一,音乐专业本院系内,按照班级或分组合作模式。这种实践模式适用于大二初次接触合唱指挥课程的同学,通过分组的形式,根据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等方式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时间每周一次,根据课堂上老师的课后作业作为实践的内容。第二,院院、院系合作模式。这种实践模式适用于对合唱指挥课程已經有一定认识的大三同学,并且通过大二时期学院内小组排练的积淀,对如何组织同学进行排练有了一定的经验,再走出本学院,走进学校内其他各院、系,去带团,建立合作关系。大三的同学,根据校内兄弟院系的活动时间进行安排,实践、锻炼4-6个星期,实践内容按照各院系的主题活动进行选择。[3]

(二)校外实习平台构建

校外实习平台的建立,目的在与让大四的同学走出学校,去面对其他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更深一步、更全面的合唱指挥实践锻炼。

大四的同学有了两年校内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走出学校既能与社会接轨,也是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采用以下三种校外实习的模式:第一种,校校合作。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实习平台。第二种,校地合作。与当地的各街道办事处、文化馆、艺术团体建立实习平台。第三种,校企合作。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平台。实习期实习时间为2个月。

通过这样层次分明、梯队培养,输送学院的各年级的同学到不同层次、不同单位去进行《合唱与指挥》的实践实习,这样更能促进同学们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省,提高学习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和提升学生《合唱与指挥》实战的全方位音乐能力,推动学院的学风建设。

(三)实习实践监管与成果检测

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监管制度,出勤由(常规出勤+实践表现)双重考勤来进行体现。常规出勤是指同学们是否有缺席或迟到、早退,考核由对接单位的老师负责;实践表现要求同学们每次实践实习,拍照或录制相应时长的视频,上传至相应的小组群内,作为表现考勤依据,由学生会学习部负责统计。通过这种双重考勤的形式,让同学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实习的实操,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

成果的检测由考勤与考评相结合。考勤就是上述所讲,考评就是在实践实习结束时要上交学院指导老师一个完整的,在实践过程中亲自参与指挥排练的作品视频。实践实习的总成绩按比例,算作《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践的最终成绩100分,由实践实习平台负责人的成绩(30%)+平时排练上传图片与视频的考勤(30%)+实习实践结束的成果视频(40%)组合而成。

通过监管与成果的检测,让同学们要注重排练过程的参与度,不能投机取巧,让实习实践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实习实践平台构建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与反思

(一)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比例上的失衡矛盾与反思

矛盾: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比例上的失衡矛盾。平台构建的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学生综合人数非常的庞大。而我们高校音乐专业该课程的专业教师,一般只有一位。学生与老师人数比例非常失衡,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需要,老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专业时间是极其有限的。除了专业上的指导,心理上的关怀与疏导也需要专业老师的介入,而指导教师的人数有限、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学生群体,这个人数比例的失衡矛盾,值得我们重视。

反思:加强师资建设为实习实践平台提供保障。积极引进《合唱与指挥》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于兼职《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继续培养和继续开发。在专业和非专业的双条腿走路的配合下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打破非“专业”、独自“作战”的现象,为该课程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基础与保障。

(二)学生技能掌握和实习实践单位需求的专业矛盾与反思

矛盾:由于实践单位的多样化,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与不能很好地适应实习实践单位需求的矛盾。《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挥拍子,张嘴唱这么简单。对合唱团队的音准,节奏,声音的判断准确与否,需要有较好的声乐、视唱、练耳、和声各等专业实力护航。通过对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的同学实操观察,以及课后回访,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缺陷暴露与实习实践单位需求的矛盾突出。

反思:加强关联课程的强化练习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合唱与指挥》课堂上对关联课程做一个延伸性的继续学习。不同阶层的合唱团队各有特色,因此,在课程内容選择上,对各阶层合唱团特征都要有所介绍。比如: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初中学生的变声期,老年人声带松弛,企事业单位零基础团员等现象。有了这些课堂上知识讲解的铺垫,为同学们的实践实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结束语

通过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习实践平台的构建探究,为培养出更多的,全面的,能够快速适应各阶层需要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提供了可能性。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实习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有效监管,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实施,能够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冬梅.浅谈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166-167.

[2]刘玉.新时期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3(10):203-204.

[3]李学锦.高师合唱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平台构建
创新创业视角下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安徽农产品网络流通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校园创业平台构建研究
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策略探析
竞争与协同:广东省开放式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构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转型期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立体”平台构建研究
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网络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