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宣翻译研究20年:概况、热点及趋势

2020-10-09姚克勤汪学冰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姚克勤 汪学冰

摘 要:为明晰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概况,以中国知网322篇文献为数据源,运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了国内外宣翻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发文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20年来国内外宣翻译研究历时性特征明显,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和作者群,成果丰富,但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成果系统性不足。前沿动态分析表明,探讨更加具体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传播效果,促进中国政治话语走向世界,是未来外宣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展外宣翻译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掌握研究热点和趋势、定位研究方向、寻找合作团队和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关键词:外宣翻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聚类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0)05-0502-09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y(2000—2019) in China:

Overview,Research Topics and Prospect

YAO Ke-qin,WANG Xue-b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visualizes the result of 322 CNKI researchpapers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9with the use of CiteSpace.The study has found that:the studies in this field show a diachronically transitional feature with fluctuations in its advance.Great achievements has been made with groups of scholars and journals focusing on this field in spite of the loose cooperation among the authors.The hot areas of future study cover specific and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and pushing forwar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toward the world in a systematic manner.The findings will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current studies better,developing valuable research topics and locating the most likely working partners and journals to publish research paper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research hotspots;knowledge map;cluster analysis;CiteSpace

0 引言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可追溯到1980年。裘克安最早指出,为了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其中包括翻译出更多的我国好作品和好文章[1]。1980—1999年间,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总结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法,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对外宣传工作。然而在此期间“外宣翻译”并没有被作为专门术语提出,学者们多将其称为“对外宣传中的翻译”“对外出版物的翻译”或“对外宣传品的翻译”。直到2001年,李欣才将其作为独立术语首次提出[2]。

张健认为外宣翻译是以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3]。从广义来说,外宣翻译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从狭义来说,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公示语、信息资料、汉语典籍等实用文体的翻译[4]。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工具,外宣翻译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的质量好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虽然我国外宣翻译活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还尚属年轻[5]。为全面了解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拟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新世纪以来外宣翻译研究文献的知识单元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梳理外宣翻译的研究网络,跟踪研究趋势,挖掘研究前沿,以期为未来外宣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數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文中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在CAJD首页进行高级检索,分别以“外宣翻译”“对外宣传翻译”“外宣”并含“翻译”“对外宣传”并含“翻译”为检索词,以“主题”“关键词”“篇名”“摘要”“全文”和“被引文献”作为检索条件在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进行检索,并添加部分发文量较高的普通期刊(专业翻译期刊和该领域权威学者发表文献的期刊)如《民族翻译》《东方翻译》《英语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布的文献,以尽可能实现数据查全最大化。检索时间为2000年到不限,检索范围为模糊,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为保证数据准确性,数据经人工筛选,剔除重复数据、不属于该领域的文献和无效数据(如会议通知、新闻摘要、本期聚焦等),最终得到有效数据322条。借助CiteSpace(V.5.6.R1)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及统计图表,以期廓清新世纪以来该领域研究的知识结构,探测其发展趋势和动向。

2 研究动态分析

2.1 总发文量趋势

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是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6]。为直观考查国内外宣翻译研究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和重要性,绘制2000年以来发文历时变化趋势图(图1)。

如图1所示,20年来,国内外宣翻译研究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2000—2004年)、成长期(2005—2015年)和转向期(2016—2019年)。2000—2004年,我国学者对“外宣翻译”领域关注度较低,共发文12篇,仅占20年来发文总量的3.7%。2005—2015年,研究热度逐渐增长,与之相应的发文量也呈波动上升趋势,达到197篇,占样本论文数量的61.12%,其中2015年发文量达到近20年来最高峰值。2016—2019年,虽然年发文量从2017年的33篇直线下降至2019年的20篇,下降幅度达33.33%,但据文献内容显示,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外宣翻译从翻译方法、原则及策略研究开始转向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2.2 期刊分布及发文量对比

统计分析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情况能为考察特定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开展该领域文献搜集和前期知识积累提供方向[7]。图2为不同期刊的发文量统计。

统计不同期刊文献发现,322篇样本分布于国内110种期刊,主要集中在翻译类专业期刊、外语学术期刊(不包括翻译专刊)、新闻类期刊、出版类期刊和高校学报,分别占比37.5%、9.0%、4.65%、6.21%和16.77%。从样本的数据特征看,CSSCI刊源论文数量占样本总量的74.84%,北大核心期刊占20.49%,国内外宣翻译的研究成果具备较高学术水准。

从发文期刊的聚集度来看(图3),外宣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外语、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学者关注焦点。翻译类期刊达50%,占据主体地位,其中《上海翻译》《中国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位居前三,占总发文数量的32.30%。3种期刊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分别达到1.842、1.522和1.130,

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地位举足轻重。由此可见,国内外宣翻译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期刊群和代表性期刊。但在发文量前10的期刊中仅1家高校学报期刊,因此,国内各高校应加强对外宣翻译研究的重视度,丰富该领域研究。

2.3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作者合作图谱和机构合作图谱,以直观呈现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及其之间合作关系,有利于把握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图4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和字号越大则该作者发文量越高,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各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明显即合作强度越高。表1为发文量前14位的作者。

结合图4和表1,张健、陈小慰、袁晓宁和朱义华所在节点较为突出,证明其发文量高、且颇受关注,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张健长期致力于新闻编译和外宣翻译等实用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外宣翻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朱义华从政治角度对外宣翻译展开研究[8-9];陈小慰的研究聚焦于新词的文化和修辞层面[10-11];袁晓宁则主要研究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方法和原则[12-13]。从整体来看,各节点分布较散,节点之间连线稀疏且较细,作者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仅为0.009 3。因此,今后该领域学者需开展紧密的交流合作,形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网络,催生前沿性、引领性研究成果。

从研究机构及其发文数量来看(表2),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外国语学院,是外宣翻译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仅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专业外语院校,其余7个均为综合性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发文量最高,达27篇,是外宣翻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这与张健在英语语言文學专业下培养“外宣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密不可分。

通过CiteSpace绘制机构合作图谱(图5),进一步考察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看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等3个节点周围有一些较小的节点,集中分布且均有连线,如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该领域部分研究者及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但其余节点分布零散、连线稀疏,机构共现网络密度仅为0.016 2,合作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学者及研究机构应加强交流,提升外宣翻译研究的影响力。

3 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具有凝练文章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作用。通过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6)和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图7)探究外宣翻译研究热点和焦点,同时梳理该领域研究的演化特征。

中介中心度能够反映出一个节点在整个关键词网络中的重要程度[14]。在图6基础上,统计出各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表3),有助于更加直观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3中呈现的20个关键词在图6中节点大小最为明显,节点位置相对居中,代表新世纪以来外宣翻译研究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整体上看,“翻译策略”是外宣翻译研究主要关键词,其目的性主要集中在“对外宣传”“外宣”“对外传播”“传播效果”等,聚焦于外宣翻译的宣传效果。爱泼斯坦等认为,外语是决定外宣效果最直接的因素,一篇符合对外宣传要求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不高且不懂对外宣传的译者手里,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不爱看、不明白的外文稿[15]。从研究的指向性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央文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等关键词的凸显明显,说明政治文本已经成为外宣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此外,“文化”“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关键词的凸显表明,外宣翻译研究中中国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3.2 关键词时间维度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Q=0.418>0.3,S=0.636 4>0.5),从时间和聚类两个维度进一步考察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演进特征(图7)。

从时间维度看,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宣翻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研究内容更加深入、研究文本更加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多样。

2000—2004年期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外宣翻译工作愈显重要,但此时外宣翻译尚处于萌发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者们多以对外宣传资料、公示语、外宣出版物和企业宣传资料中的翻译实例为研究对象,针对外宣翻译中的翻译问题[15]和翻译难点[16]展开讨论,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技巧[17]、翻译原则[18]、翻译方法[19]以及翻译策略[20],以期减少外宣翻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外宣翻译译文的质量[21]。

2005—2015年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赢得世界人民的关注。然而我国的外宣翻译工作却存在着“对外宣传力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22]。学者们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23]、建构主义翻译观[24]、语言顺应论[25]、操纵论[26]、翻译适应选择论[27]、模因论[28]、生态翻译学[29]、修辞学[11]、接受美学[30]等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政治文本、外宣新闻、文化文本等的翻译策略、方法和原则,以期提高译文的宣传效果。

2016—2019年期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同时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内,该领域研究内容聚焦于外宣翻译工作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立的作用。学者们从时代特征[31]、跨文化意识[32]、文化认同[33]、国家意识[34]、译语话语权[35]、译介传播模式[36]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政治文本和文化文本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中国文化和政治理念的传播,使外宣翻译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3.3 关键词聚类维度分析

从聚类维度看,外宣翻译、政治翻译、文化翻译、生态翻译和翻译原则与策略聚类特征明显。

3.3.1 外宣翻译(聚类标签#5)

该聚类下的节点主要包括“认同”“受众”“操纵”和“意识形态”“文化传播”和“政治话语”等与外宣翻译宣传效果有关的关键词。不同于文学翻译,外宣翻译更具有实践性,其译文质量会影响到受众群体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其语言文字的修改更多是出于“译者所处时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诗歌观操纵着外宣翻译”[26]。因此,译者对外宣文本的处理要考虑到不同受众对象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依据实际情况对原文进行编译,符合受众认识,以达到实现最佳宣传效果的目的[37]。

3.3.2 政治翻译(聚类标签#2)

“政治文献的英译稿是国际社会和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对中国政府及国家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影响”[38]。学者们围绕“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39]这一理念,对外宣翻译下政治文本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党政文献(如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公文等)、时政新词、中国特色词汇、领导人著作为研究对象,从意识形态[40]、政治意识[9]、地道性[41]、可接受性[42]、“译有所为”[43]等角度出发,前期结合翻译理论知识,探讨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政治性上的统一,如杨明星提出的“政治等效”理念;后期则结合多种学科知识,探索政治翻译译文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途径和效果,旨在提高外宣翻译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3.3 文化翻译(聚类标签#1和#3)

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44]。文化全球化趋势更加彰显了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影视作品、民俗文化、口传文学、文化典籍)、文化负载词、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文学典籍和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文化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前期探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文化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旨在解决译文与原文的文化差异问题;后期则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探讨文化翻译助力中国文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3.4 生态翻译(聚类标签#4)

生态翻译学“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阈转向当代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45]。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将其引入翻译学的研究[46]。学者们对旅游资料、时政新词、公示语、外宣新闻、时政党政话语、彝族民歌的翻译以及外宣翻译误译和译者伦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要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译者需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语境中的多维整合,使其能被更好地接受[47]。

3.3.5 翻译原则与策略(聚类标签#0和#6)

翻译原则与策略在外宣翻译中始终是一个核心话题。学者们前期主要针对外宣翻译中大量误译、错译问题提出了“以语篇为中心”[48]“宁朴毋朽”[49]和“外宣三贴近”[18]等翻译原则,并对翻译策略进行初步探索[20];在之后的研究中,皮德敏指出公示语翻译应坚持“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策略,辅以语境制约原则”[50];刘迎春等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框架,提出信息型公示语翻译“四原则”,即规范性、功能性、一致性、简洁性[51];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张健提出外宣翻译应遵循若干“变通”策略[5];袁晓宁则认为外宣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以实现“以我为准”与“以目的语为依归”的二元共存[13]。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来,虽然外宣翻译研究层次更加深入,但是各个聚类下没有显著节点和连线,主题关键词并没有形成共現。从侧面反应了该时间段研究的指向性、目的性尚不明确,未能形成系统化研究成果。

3.4 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

研究前沿反映了某一时间段内,研究内容与体现创新性特征的突现主题词(burst terms)密切相关、且最新发表的文献集所反映的研究主题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属性[52]。绘制CiteSpace的突显词图谱可以直观呈现各个时间段内的突显词及其生命周期和突显强度,以呈现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从图8可以看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翻译策略”和“外宣”4个关键词在2016年至2019年间突显明显,即在未来研究中更成为热点研究的可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4.1 政治翻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关键词与政治翻译息息相关。早在2003年,程镇球就明确提出政治翻译必须严格掌握“忠于原文”的标准,必须考虑用词的政治内涵及影响,强调译者要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敏感[39];2008年,杨明星在探讨“韬光养晦”一词的译法是提出“政治等效”的翻译理念,强调政治翻译中的政治含义信息等值[53];2012年,杨明星等再次以外交语言“不折腾”为例,从政治性、动态性、平衡性三方面阐释了“政治等效”原理[54];2018年,邱大平明确表示在语言层面,政治话语翻译要以目的语为中心以保证宣传效果,在文化和政治层面应以原语为中心,确保政治正确性和文化传播功能,帮助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55];2019年,杜丽娟等以胡庚申提出的“译有所为”为指导,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两方面讨论了政治话语翻译的“为何”和“何为”[43],以实现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的目标。

3.4.2 翻译策略

通过大量翻译实例,金其斌提出,译者要关注对外宣传翻译中常用的策略,提高对外宣传翻译的译文质量,促进其规范化[20];袁晓宁认为针对不同的文体文本和翻译目的,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为达到顺利传达信息的目的,外宣译者应处理好英汉语言风格的差异,化解由文化、社会背景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忠实再现原文意义层次[12];李红霞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提出政论文的翻译要以理解原文、忠于原文为前提,考虑受众群体,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56];张健围绕外宣翻译实现交流、沟通信息的特点,提出译者应采用灵活的“变通”策略,使译文能被读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5];黄映雪等结合“5W”传播学理论,对粤剧采用“译+释”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57]。

3.4.3 传播效果

从历时特征来看,传播效果一直受到外宣翻译研究学者的关注。“对外宣传”“传播效果”“对外传播”“接受”和“外宣”等与传播效果相关的关键词在不同阶段突显明显。张健认为“对外报道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传播效果”[58];李加军认为,译者应考虑到文化系统差异和读者的文化认知水平,以“增强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可接受性”[59];张雯等提出,外宣翻译应采用恰当的修辞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60];司显柱指出应将“翻译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有机结合”以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61];郭彧斌等认为传播效果分析可以把对外传播和外宣翻译有机结合,并为改进外宣翻译和传播质量提供良好视角[62-63]。

综上,在未来外宣翻译研究中,如何促进中国政治话语走向世界、探讨更加具体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传播效果,将会是未来翻译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

4 结论

1)2000年以来,外宣翻译研究成果颇丰,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都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外宣翻译研究。该领域已形成以专业翻译期刊为核心的期刊群和代表性期刊,但高等院校学报对该领域的关注明显不足,处于对研究热点“失明”状态。

2)外宣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外传播、文化翻译、政治翻译、翻译策略等维度,其中对外传播效果占据研究核心地位。外宣翻译涉及翻译、外语、新闻、出版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推动该领域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够大大提升对外传播效率和效果。

3)从外宣翻译研究机构及学者发文情况来看,高等院校是研究的主力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英语学院是代表机构,但各机构之间缺乏联系。张健、陈小慰、袁晓宁和朱义华等对于外宣翻译研究贡献较大,但学者间的合作欠缺,研究群体聚集度较低。

4)从外宣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来看,该领域研究经历了探讨翻译问题与失误、提出改进方法、提高译文质量的萌芽期,以多种翻译理论为框架,探讨翻译策略、原则和方法、提高译文宣传效果的成长期,以及探索政治文本和文化文本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转向期3个阶段。

5)从关键词突显强度和周期来看,政治文本翻译研究的指向性、目的性尚不明确。政治翻译、文化翻译、翻译策略、传播效果将会成为构建外宣翻译研究体系的主要方向。外宣翻译工作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裘克安.翻译工作怎样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J].中国翻译,1980(03):1-3.

[2]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01):18-22.

[3]张健.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18(06):110-115.

[4]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10(03):100-104.

[5]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30(01):19-27+43+72.

[6]楊思洛,韩瑞珍.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2(04):22-28.

[7]胡春阳,刘秉镰,廖信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98-109+191.

[8]朱义华.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0(18):37-38.

[9]朱义华.从“争议岛屿”来看外宣翻译工作中的政治意识[J].中国翻译,2012,33(06):96-98.

[10]陈小慰.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4-99.

[11]陈小慰.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J].东方翻译,2011(05):8-13.

[12]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01):75-78.

[13]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2013,34(01):93-97.

[14]冯正斌,方敏.贾平凹作品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资源分析(1999—2018)[J].外国语文研究,2019,5(02):63-71.

[15]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06):3-5.

[16]杨贵明,江桦.论汉语时政新词语英译的难点和原则[J].兰州大学学报,2002(04):151-155.

[17]汤富华.谈企业对外宣传品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0(01):26-29.

[18]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19]许建平,王煦云.对外宣传翻译的字斟句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76-80+85.

[20]金其斌.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2003(04):23-27+61.

[21]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04):46-48.

[22]严苡丹.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03-107.

[23]吴自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01):4-7+24.

[24]黄慧,贾卉.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外宣翻译—从“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英译谈起[J].上海翻译,2007(04):38-42.

[25]彭劲松.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1):49-52.

[26]胡芳毅,贾文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翻译,2010(01):23-28.

[27]刘金龙,郑艳杰.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评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J].民族翻译,2011(04):86-92.

[28]曹淑萍.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模因论分析[J].学术论坛,2011,34(11):186-190.

[29]刘彦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J].外国语文,2011,27(S1):74-76.

[30]杨慧群.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J].学海,2013(06):225-228.

[31]鲍同,蒋芳婧.我国党政文献对日翻译活动研究—以建国后65年日译单行本为例[J].中国翻译,2016,37(05):38-42.

[32]吕政.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广告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6(01):43-46.

[33]顾海燕.受众的源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5):108-111.

[34]翟石磊.话语认同与话语协调:论政治话语翻译中的国家意识[J].学术探索,2017(05):28-34.

[35]李艳飞,熊欣.译语话语权下的茶叶外宣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30(01):26-28.

[36]汪宝荣.中国文学译介传播模式社会学分析[J].上海翻译,2019(02):1-6.

[37]胡兴文,张健.外宣编译中的受众意识[J].编辑之友,2012(07):38-40.

[38]郭影平.政治文献英译特点探究[J].上海翻译,2015(04):52-58.

[39]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03):20-24.

[40]贾卉.意识形态与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8(02):27-31.

[41]张佑明.政治文献汉译英译文“地道性”探微[J].上海翻译,2017(02):30-34+93.

[42]谭莲香,辛红娟.从《毛泽东选集》外来译者修改意见谈政治文本英译的可接受性[J].上海翻译,2018(01):71-77.

[43]杜丽娟,张健.中国政治话语翻译的“译有所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5):133-139.

[44]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0-142.

[4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92.

[46]周丽.多维整合原则关照下的时政党政话语翻译[J].上海翻译,2015(03):42-44.

[47]张丽红,刘祥清.生态翻译论对外宣翻译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02):43-46.

[48]傅似逸.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37-39.

[49]周领顺.试论企业外宣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3(03):59-60+39.

[50]皮德敏.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原则研究[J].外语学刊,2010(02):131-134.

[51]刘迎春,王海燕.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33(06):89-92.

[52]吴菲菲,杨梓,黄鲁成.基于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前沿探测模型—以智能材料领域研究前沿探测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5,33(01):11-20.

[53]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5):90-94.

[54]杨明星,闫达.“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03):73-77.

[55]邱大平.论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取向的二元统一[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6):205-212.

[56]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26(05):85-88.

[57]黄映雪,曾衍文.“一带一路”背景下粤剧的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四川戏剧,2019(01):40-44.

[58]张健.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04):24-28.

[59]李加军.外宣翻译中的译员文化认知—以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解读效果为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9,11(06):68-70.

[60]张雯,卢志宏.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J].上海翻译,2012(03):38-40+78.

[61]司显柱.论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J].外国语文,2016,32(03):109-115.

[62]郭彧斌,彭萍.从传播效果看西藏时政外宣翻译[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3):139-146

[63]朱义华.外宣翻译的新时代、新话语与新思路—黄友义先生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9,40(01):117-122.(责任编辑:张 江)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