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2020-10-09姜秋

天津教育·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维定式孔子高中历史

姜秋

【摘  要】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及孔子的思想出发,浅谈高中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定式的现象,并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同时从高中课改及历史试题的分析中得出,思维定式的存在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从而出现了偏差。本文指出,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当秉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关键词】思维定式;高中历史;孔子;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075-02

【Abstract】 Based on Confucius's life and Confucius's though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thinking pattern existing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s and historical test questions that the existence of mindsets has affected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has led to deviations. It also pointed out in the article that the principle of "discussion from history" should be adhered to when viewing historical fig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Keywords】 Stereotypes; High school history; Confucius;Discussing from history

高中歷史第三册思想文化史的开篇就是百家争鸣,首当其冲的人物就是孔子。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孔子其人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地位都是超然的。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在部分公立中小学开设了《论语》相关的课程。但是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孔子在中国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一个刻板、守旧甚至是倒退的形象。在教学中提及孔子时,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是抵触的姿态。这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对孔子的思维定式有一定的关系。

一、孔子其人

历史上的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空有一腔理想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其实并非学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空想家的形象。曾经的孔子在政治上也曾做出过很大的成就,只是与他后来的成就相比,逊色了一些,因而在很多资料里面也就一笔带过,并未多提。那么在讲孔子的思想时,可以简单提及这段经历,虽然这不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但是有了这段经历,可以打破学生对孔子先入为主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后续更好地理解孔子的事迹和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在课文中讲授孔子的思想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低。因为学生容易将孔子与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划等号,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是渴望打破权威的,对于孔子这样的人物,很容易将他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其实,虽然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礼”,但这个“礼”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后世的封建礼教。礼与乐源于上古先民们的宗教祭祀活动,礼是祭祖与祭祀天地神祇活动中的一些仪式规范,乐是与这些活动相配合的乐舞等。上古时期产生的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礼乐文化。其中,西周的礼乐文化很是丰盛、蔚为大观。而春秋战国时期恰巧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情况,孔子试图恢复西周以来的礼乐秩序。那么这个礼乐秩序到底是什么?是否如人们印象里刻板、保守甚至是反动倒退的呢?我们可以从史料寻找答案。《论语·八佾》篇共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从《八佾》篇,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孔子固守西周以来等级秩序的一面,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但是孔子推崇这样一种礼乐秩序又不同于后世,比如在《论语·颜渊》篇里就提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齐景公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给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法,这当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更像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希望每个人做事能符合自己的身份,克己复礼的前提是克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更像我们今天说的教养、礼仪规范,虽然带有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但跟后世封建礼教也并非完全一致。而至于“三纲五常”者,则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对以往的儒家学说加以引申,为其政治理论服务,已非孔子的本意了。

在弄清楚这个点以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则可以以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打破以往学生固有的关于孔子的刻板印象。比如易中天先生则在百家讲坛说孔子是当时的“文化超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些更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来概括孔子,此处的孔子更像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极其自律的绅士,若非如此,又怎能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呢?有了这样的语言,这样的铺垫,学生大概不仅对孔子这个人感兴趣,恐怕对其思想也有了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在打破思维定式的过程中,孔子很多经典的语录以及他的思想也能被学生接受和了解。

三、面对高考是否需要打破思维定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发现历史课程的考察,越发地从死记硬背向能力转化。在教育部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也就改变了历史只靠死记硬背考高分的模式,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记住历史知识,更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以笔者曾经遇到的一个选择题为例,题目考查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责任內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这一题以极高的错误率在高中历史教师之间引起广泛讨论,也恰恰证明了,如今的历史教学需要跳出思维定式。因为如果凭借固有的思维去看待这一道选择题,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部分教师都会选择C,因为在我们思维中,袁世凯是一个固定的符号,是一个窃取革命果实的独夫民贼的形象,孙中山先生则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选择,答案不出意外就是C。但是出题者的意图则着眼于,孙中山先生做大总统就是总统制,而袁世凯做大总统就得是责任内阁制,从这个立意出发,答案则是D。那么这道题跟我们平时的思路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审视问题时带着预设,忽视了题目本身的立意和角度,因此出现了偏差。

四、如何跳出思维定式

明白了问题所在,那我们如何跳出思维定式呢?无非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通过多读多思考,勾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实话孔子》里说:“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人,就是孔子。”而我,有时喜欢孔子,因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不喜欢孔子,因为他还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但是我很推崇他的一句话“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也是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的关键所在——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实际行动,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自以为是,这也符合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论从史出”。

总而言之,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由孔子的思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所延伸出来的一点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笔者也能努力多听、多看,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历史的各个方面,尽量不格式化历史人物,跳出思维定式的框架,看见更真实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唐忠民.简析孔子法律观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J].现代法学,1991(03).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思维定式孔子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三学生解生物选择题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
有效抑制数学思维定式的负迁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