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游戏之门,探寻创意之美

2020-10-09张伟娟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元环境材料

张伟娟

【摘要】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美术活动的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意能力与动手能力,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依托美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活动,能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区;环境;材料;多元;能力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提出:“成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要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那我们应该打造怎样的支持性环境,才能激活美术区的游戏?在美术区我们又该提供怎样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创意的火花呢?

一、“变”环境,打造灵动环境

3~6岁的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大胆丰富。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我们应创设各种各样的环境来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兴趣。新鲜的活动环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创作的兴趣。

(一)材料提供应需求

首先,将单一的桌面创作调整为有桌面、黑板、画架、墙壁挂板等多处可供幼儿创作的空间,增添了支持幼儿感受和欣赏的与当下经验相关的照片、作品及艺术欣赏、工具类书籍。例如,结合季节,提供有关夏日风情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幼儿对端午文化产生兴趣,教师提供关于端午的欣赏类作品,如黏土龙舟、粽叶贴画、编织鸭蛋网等。

(二)材料摆放显艺术

其次,在材料的摆放上,我们将材料从整齐划一的筐子中解放出来,将材料放置在有造型的容器中,例如幼儿装饰过的玻璃瓶、牛奶桶、蛋糕托盘、有洞的泡沫盒等;部分班级能以艺术的形式摆放材料,例如在PVC管上打洞钻孔摆放画笔,树枝上悬挂剪刀;还有用竹筒组合拼装成笔筒、纸箱做成卡通动物材料框等。这样既方便了孩子的取用,又给予孩子美的感受与体验。

(三)作品展示扬个性

与此同时,各班打破以一种材料为主体,其他材料为辅的手工制作活动,促进幼儿使用多种材料,使自然材料、美工材料、废旧材料等呈现多元的组合创意。孩子们的作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自主地与材料、环境互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身边事物的美。

孩子们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张贴、摆放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无比自豪与喜悦。因此我们在作品展示区域留有空白,并把摆放作品的机会还给幼儿,幼儿根据需要随时展示。

(四)自然激发促灵感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大自然对幼儿表现美的激发力。

在大自然中幼儿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自然界的景色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让他们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我们在美术区提供一些植物、小动物供幼儿观察欣赏,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另外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对大自然的感受,让身边的事物丰富幼儿审美经验,激发其创作灵感。例如,幼儿在参观春江民俗文化公园后,教师将活动剪影展示在美术区,幼儿便绘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使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发挥大自然对幼儿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

二、“转”策略,培养灵动幼儿

我们转变“三观”,改变行为,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使其在美术区的游戏中创意无限。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力求促进每个幼儿的水平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通过开放多次游戏现场,园所进行了专题研讨,审视现状,我们针对问题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对接问题,我们的华丽转变

1.材料容器的适宜性。我们在美工区投放的容器有些并不利于材料的拿取,但或为了美观而盲目地选择容器,或为了容器的造型而忽视了材料的取放。因此,我们将容器进行筛选,方便幼儿拿取材料是前提,与幼儿共同装饰、制作。

材料与工具放在有造型的容器中,不仅给予幼儿美的享受,还激发了幼儿想象与创作,幼儿会尽情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图和塑造,在解决问题上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

2.游戏空间的利用性。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桌面根据表现形式或材料进行分隔,如一个桌面是颜料绘画,另一个桌面就只是素描画;或者是一个桌面就只是黏土制作品,另一個桌面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在引导,让幼儿意识到虽然桌面分开,但创作思维不受限制,孩子们了解到两个区域可以融通,允许流动,在同一个作品上可以有绘画和手工等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不再限制每个桌面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幼儿与多种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创作,让孩子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情感,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

3.展示墙面的留白性。原来幼儿作品展示墙只有一面,版面较少,幼儿自主展示的作品较为凌乱。针对展示墙面的问题,我们将幼儿的作品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进行展示。增加了悬挂的作品展示区和柜面立体作品的展示区。教师制作情景性作品展示区域,将幼儿的单个作品自由组合。同时在作品展示区留白,鼓励幼儿自主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参与到美术区环境的创设中。

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美术区“独特”作品的呈现,给幼儿提供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会为幼儿再次创作带来灵感,切实体现幼儿作品的价值。作品展示区域留有空白,看似细微的调整,却给幼儿创作带来巨大的支持作用。孩子们会坚持完成自己的作品,有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有教师的关注与鼓励,因为有对作品的爱护与欣赏,孩子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作品,更敢于表达表现,对美工区活动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二)基于幼儿,我们的支持策略

1.尊重差异,有的放矢。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制作活动中,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合的目標,同时提供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例如在手工活动“粽叶贴画”中,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材料。一种是需要自己在纸盘上绘画的;第二种是呈现多幅图案的轮廓,进行贴画;第三种是单一图案的贴画,三种不同的操作材料满足了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制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还有很多这样的制作活动,如设计制作“牙膏盒汽车”“树叶印画”“漂亮的窗花”“有趣的虎头鞋”等活动,我们都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有意识地引导能力不同的孩子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制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2.实际操作,享受过程。手工制作的过程就是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次制作和探索,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享受制作的乐趣,真正地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直接感知,激发创意。手工制作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欣赏大量手工艺术作品,在引导幼儿在观察基础上制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例如布艺活动“动物音乐会”中,我们以动物为载体,运用几何图形模版来剪切、组合布料,从而拼贴出作品。本次活动的创作利用了各色花布本身所具有的色相、纯度、明度及纹理图案作为创作元素,用剪刀替代画笔,通过巧妙的剪、创造性的拼贴,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三、“求”深度,生发灵动课程

一种材料、一段经验、一次对话就能将幼儿与课程产生联系,生发生动的有意义的课程故事。5月12日母亲节快到了,细心的孩子们早就想为自己的妈妈制作精美的礼物了,美工区的女孩们看到布,想要为妈妈制作钱包。孩子们开始调查并收集制作钱包需要的材料,了解做布包的基本步骤,“布”一样的故事从这开始了。布除了可以做挎包,还可以做什么呢?孩子们想到可以做衣服、发夹、帽子、杯垫等。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我们投入了一些新材料,在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创作,有的为芭比娃娃制作服装,有的用纸盒制作家的模型,孩子们为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制作家居用品:枕头、床单、沙发等。“布”一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孩子们后期制作了旗袍,进行了创意服装鞋;在毕业之际制作了毕业相框;端午节制作了香包。

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半月。在活动开展前,我们有许多的顾虑,尤其是孩子在使用针线中的安全问题。但是,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这些顾虑是可以解决的,孩子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成长。他们穿针引线、剪裁布料、绣花纹、做装饰,制作起来有条不紊,一个个造型别致的作品被创造出来。正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给予孩子尊重与支持,美工区才有了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才会生发孩子喜欢的、灵动的课程。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区这个载体,让他们运用材料表达情绪、展示想象,扬起幼儿心中想象的风帆,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鹤琴全集》(共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课程哲学:儿童、经验与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多元环境材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