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正心”德育,谈活动育人的价值体现

2020-10-09陈振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德育

陈振

【摘要】很多时候,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给人以“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搞搞活动”的感觉,导致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只有形式上的参与,却没有情感上的认同。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唯有从“心”出发,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唯有深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深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心理认同;正心

郭庄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在编教职工88人,27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1247人。近年来,学校立足“镇江知名,句容一流”的农村中心小学定位,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提炼出了“诚信立德、养成奠基、体艺育美、文化塑魂”的办学特色,为师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一方天地。

很多时候,学校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久而久之,给人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搞搞活动”,导致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只有形式上的参与,却没有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我认为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唯有从“心”出,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唯有深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深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作为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现就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从“心”出发,滋根塑魂,以及在德育创新方式、提升实效上的一些探索与思考分享如下。

一、开展“正心”养成教育活动

“正行”先“正心”。人的言行是受心理支配的,所以我觉得,养成教育首先需要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要端正其心理认识,才能取得实效。2019年12月27日,我校的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优秀做法在江苏教育频道《凡事讲礼》栏目向全省推介播出,我和学校的两名孩子第一次走进省台的演播大厅,第一次在镜头下讲述我们的育人故事。

1.以故事明意义

我们加强榜样教育,开展“十佳水润之星”和“感动校园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通过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发生在身边的形象、生动的故事感动着现场每一名师生。我们以榜样的力量诠释责任,解读真善美,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同时,我们也把生活中的反面事例(如交通安全中的行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引入学校德育题材,以示警醒教育。

2.以标准立规范

一个孩子说话不是问题,一个孩子走路、一个孩子吃饭都不是问题,但1247名孩子说话、走路、吃饭是一个大大的问题。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制定《郭庄镇中心小学文明用语规范》《郭庄镇中心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要求》《郭庄镇中心小学课间活动常规要求》《郭庄镇中心小学午间纪律常规要求》《郭庄镇中心小学集队、集合常规要求》等等,并落实于学生的在校一日学习生活中,有效解决学生说话的问题。疫情期间,我们又临时制定《郭庄镇中心小学错峰就餐方案》,在餐桌上设置隔离挡板,设置每个孩子的固定座位,重新规划进出食堂的行进线路,合理应对学生吃饭的问题。我们在进校门前设置隔离带,画置一米线;我们在校园道路上标记直角拐弯、线路虚线;我们规范学生每一次的出操和集合线路,逐步规范学生走路的问题。

3.以实践端行为

我们是首批镇江市陶行知思想研究实验学校,学校一贯重视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功能,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的教育主张。我们对校园内的30块六边形(每块约6平方米)空地合理规划利用,开辟了劳动实践农场,让每班认领1块,作为班级种植绿地,27个班级参与管理,责任到田。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学农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民生,体会到收获果实的不易。通过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益智。

二、构建“走心”育人课堂

1.在道德与法制课堂

我们避免空洞说教,用案例、体验、经历、参与,在过程中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学校沈老师邀请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带领学生重温长征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陈老师以师生的日常出行为切入点,形象讲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和“靠右行”的意义,将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2.在学科课堂

我们从学生心理出发,融合思想教育,做好学科渗透。语文课汤老师结合《新闻联播》,带领学生了解当前时事政治,开展时政教育活动;科学课赵老师把科学知识编成科普剧,组织学生排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热爱生命的精神,阅读课戴老师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读经典,开展学做人读书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打造“第二课堂”,增强育人功效

社团是学科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借助社团活动,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艺展评活动。美术社团举行了“八礼四仪”绘画、手抄报等作品展;课本剧社团编排了“学晏子使楚”校园课本剧;足球社团开展了“我是校园足球小将”评选活动;象棋社团开展了“校园新棋王”评选活动;田径社团组织学生训练健美操,锻炼学生体魄;等等。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展现新时代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优化“动心”德育活动

(一)仪式活动,从动容到动心

我们精心组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从升旗手、护旗手的姿势、表情、着装上统一规范;在全体师生的敬礼、站姿、唱国歌上统一要求,激发爱国之情。在每年一次的三年级十岁集体生日庆祝活动中,我们通过集体成长宣誓、集体诗朗诵《我们十歲了》和进行拥抱妈妈、亲子游戏等环节,增加母子情。每年六月份的毕业季,我们以“亲爱的老师,请让我拥抱您一次”作为毕业典礼的压轴,升华师生情。

(二)研学活动,从开心到动心

我们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暨全童入队活动,增强学生的仪式感;我们组织二年级的孩子开展赤山湖秋游活动,强化师生、同伴间的互学、互助意识;我们举行每年一次的三年级十岁集体生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我们组织四年级同学去市气象局、科技馆科普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普意识;我们组织五年级学生赴葛村青少年社会实践基础户外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体验”激发内在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我们组织六年级学生去茅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祭奠活动,突出思想政治和道德价值引导。

(三)社区活动,从动情到动心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并依托句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本社区的文明活动,为美化家乡做力所能及的服务,为社区文明创建贡献力量,激发责任意识。德育处、少先队在学雷锋纪念日、九九重阳节等,组织学生去居民小区、敬老院开展送温暖联谊活动,让学生感受道德责任的意义。

四、建立“铭心”关爱机制

据统计,2019年秋季,我校有留守儿童359人,占在校在籍生数的28.8%,分布在各个年级的不同班级。对此,我们建立“铭心”关爱机制,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一)家庭走访,温暖童心

我们组织学校行政、任课老师在期中之后进行家访。家访中发现五(4)班叶同学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得了“黑斑息肉综合征”,需要通过手术切除不断新增的息肉。这种罕见病在全国不超过100例。我们得知后,通过平安保险公司联系到了南京“轻松筹”的救助平台,一次性筹集救助金数万元,并让该生享受到了省内外的优质免费医疗。

(二)流动驿站,呵护童心

每个周末,我们有200多名孩子参加郭庄镇关工委组织的辖区内行政村一级的校外辅导站活动。在全市“站校结合”工作的推动下,我们发动学校的在编在岗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学校行政以及有意愿的志愿者教师组建义务辅导员队伍。校外辅导站就成为孩子们假日的“流动驿站”,在做好学科辅导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啧啧称赞和口口相传。

(三)志愿导学,开启童心

每天放学后,校园里三五成群的孩子围坐在老师身旁,聆听着老师的悉心教导,那是我们的老师,在为有需要的孩子进行志愿导学。学校的食堂一楼,每天有200多名在放学后等待第二趟校车回家的学生,对此,我们抓住时机,组织值日教师、学科教师走进食堂进行志愿导学服务,做到了安全管理与质量提升双收获。

五、推行“交心”帮扶举措

2020年的春季开学,从疫情防控下的“错峰开学”到今天的“边防控边开学”的校园防控的常态化,从未有过的超长假期和从未经历的“宅家”生活,让处在童年阶段的小学生接受了陌大的心理考验。开学后,不肯到校厌学的,上网成瘾逃学的,开学恐惧离家的……一系列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学校面前。对此,我们从“开学第一课”入手,建立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档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专题图片、学生谈感想、学校提要求等方式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的动人事迹和真实感受,掌握防疫卫生健康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本次抗“疫”所体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人道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引导学生心存感恩、心存敬畏、珍惜美好、热爱祖国,以适应因疫情影响而带来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相信自己,可以适应变化;接纳变化,积极主动适应;求助他人,帮助自己适应三个维度,阐明智慧的本质就是适應。扶正孩子心理,就是扶正学生的成长之路。

我们认为,新时期德育的工作,唯有从“心”出发,滋根塑魂,才能有效解决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顽疾,成为有效德育的杠杆。当然,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耐心、持久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节渗透德育的语文课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