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察物体》看学习单的妙用

2020-10-09陆雪芳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习单记录储备

陆雪芳

【摘要】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有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为复习、接受、模仿、练习,学习过程比较被动和机械。老师讲过的题目能做,但稍微改变一下就一头雾水,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浅层思维,学习以模仿为主,高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利用学习单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真实学习,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改善课堂听课中的盲从现象,减少成为听众和陪客的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最后能学有所获。应当让学习单成为介质,成为思考与行动的桥梁,让思考成为行动导航,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数学学习单,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真实建构学习数学的意义,是该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价值之一。

【关键词】学习单;调控;记录;储备;重构

“经验”与“知识”常被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事实上却有着紧密关联。北师大郭华教授提出通过 “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可以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1]。具体地说,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回想已有的经验,使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与经验)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又能被联想和调用。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与经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经验支持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可以结构化、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数学学习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不介入数学活动中,就谈不上获取数学活动的体验,更谈不上成为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定是在介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在经历、体验、积累中获取的。所以,“如何让孩子能更优秀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更多的体验,从而为积累活动经验做准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我校沈老师的《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研讨中,我发现了亮点——学习单。这是一个积累数学经验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习单让活动开展有的放矢,对数学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导”是积累活动经验的铺路石

经历活动是获取经验的前提,经历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基本经验获得的程度,而学习单可以调控活动,并对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如本课的教学,首先从设计上说,沈老师站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重组了教材资源。例如,在新知探究的学习单上,沈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添加一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活动二:添加一个正方体 ,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活动三: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

这三个活动无不呈现了它的导向作用,在引导了学生自主、创意的学习中,增加学生“学”的导向、减少教师 “教”的命令,为学生提供了主动积累学习经验的平台,而非被动接受经验的输入,是积累活动经验的铺路石。

其次,从沈老师的上课历程上看,从试上到现在,学习单运用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每一次上课,沈老师都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不同的班级采取了不同的运用方式,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经验的获得,并不断地改进和更新,向展现学生获取经验的主动性靠拢。

首次试上,沈老师安排学生逐一完成学习单活动,并进行随机交流;三个活动是递进运用的。第一次活动,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和台下学生独立操作相结合,操作完后点评活动体验。老师当场指导纠正错误操作体验,指导正确的操作方式,教师导学的作用表现明显。第二次活动,先让学生口头猜测,接着自我独立操作验证,把结果添入学习单,而后交流学习单的结论及学生经历的体验,显著体现了学生的学。第三次活动,让学生先在学习单上填写猜测,而后操作交流验证,对比学习单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前两次获得经验进行提取,同时对提取的经验进行验证。三个层次,逐一递进,多層次体现了学习单的妙用,更体现了沈老师的用心。

这样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沈老师以学生视角出发来设定自己的教学准备。在一次次的试课中,沈老师的学习单也在改进,从只有文字表述,到图文结合,由原来只有新知活动的学习单,又增加了作业训练的学习单和演练竞争的学习单,不仅有基本活动的设置,更有综合活动的体现,在重组教材的同时,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可操作性的依据,注重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单的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开展属于自己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学习单让活动体验有始有终,对活动经历具有纪录作用——“得”是获得活动经验的桥梁

正如贲友林老师所说:“学生经历或参与了数学活动,并不是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2] 而学习单的使用,却能把学生经历的体验记录下来,从而尽可能地在经历的活动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沈老师提供的学习单,在每个活动任务结束后,分别有这样的思考:“一共有       种不同的摆法?我们发现,只要摆在                ,从正(侧,上)面看形状不变。”每次活动后,一个小小的结论会让学生不得不回顾自己操作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而后进行记录和思考,从而使“经历了”向“获得了”转化。

学习单让活动的体验丰满了,具体了,有据可查了,不仅让学生学习行为动起来了,还留存了行动的结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烂笔头的作用下,经验向知识转化得到了保障;同时,在知识内化成活动经验时,又通过学习单的记录,纠正错误的偏离,让获得的经验更科学,更严谨,让理论与实际得到了有效的统一。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验证了理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观。

三、学习单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对活动经验具有储备作用——“扩”是储备活动经验的船舱

人手一份的学习单在帮助学生收集真实的活动数据的同时,还能把数据按恰当的方式记录和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具体经验。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自己的经验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扩充和储备,从而获得更深层的经验。而在交流中,学习单可以更持久地展现个人的体验经历,使得交流更充分深刻。把沈老师课中的学习单的个人记录比作一个点,那么4人小组交流,就是把4个点连成了线,并使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得到再次思考和重组、再记录。就如学习单中所呈现的描述——“我们组发现”“通过3次操作和观察,我们发现:                        ”。接着在全班交流中呈现各个小组代表的学习单,又把小组习得的经验继续扩充深入,使得每个人获得的经验从自己的一个点连成小组的一条线,又点线结合形成了面。每位学生在经历自己的直接经验的同时又深入体会了他人的间接经验,查漏补缺,让本来个体获得的狭隘的、不完整的、局部的体验得到了丰满,形成完整的、全面的、广泛的经验感受,习得科学的、统一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踏实、严谨的科学观。

四、学习单让课堂活动得到延续,对活动经验具有重构作用——“建”是积累经验图式化的基石

孩子们课堂活动积累的经验往往还比较模糊,在巩固运用中有的孩子不能有效地提取经验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时手中的学习单就能唤醒他们积累的活动经验,在不断的唤醒中进行重构,形成理性的数学思维经验。

学习单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来说是课堂的延续,是课堂笔记的一部分,在课后的复习巩固中,看着学习单呈现的知识信息,回想课堂老师的教学,回想自己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動的点滴,使得温故知新的活动更有血有肉。巩固并进一步消化课堂学习的经历,丰满了知识体系,为建构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保障。

总之,学习单使用得当,使学生学、教师教有据可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发展科学的数学观,使得课堂教学更能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行动,传播正确的学习观,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教师以此作为一个点,去改变“虽痛快却无济于事”的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促进用“行动与建设”的教育方式,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传播美好与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郭平.深度学习与调整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3):10-15.

[2] 贲友林.关于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三点认识[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12):10-12.

猜你喜欢

学习单记录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