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考察要迈向“有效、实效、高效”

2020-10-09戴银罗海涛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教材名著题型

戴银 罗海涛

【摘要】统编版教材于2016年开始使用,教师的教学要紧跟教材的变化,中考命题也要跟上发展步伐。中考名著阅读题要符合统编版教材的要求,就要做到以下三点:试题要有效,要能促使学生多读书;试题要讲求实效,能检测学生有没有真读书;试题要高效,要打破传统观念,做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关键字】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三位一体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2016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广使用,至2019年正好三年。新教材非常重视名著阅读,各地区对名著阅读的研究热情也高涨不下。本文将借2019年中考卷以探析名著阅读题“不变”与“变”的特点及2020考查方向。

一、大致走向,“平”中有“新”

1.整体趋势,以“平”为主

2019年的名著阅读试题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平”。不管是统编版教材先行推广地区,还是正在推广地区,总体趋势平稳,卷面反应平淡。

总体趋势平稳是纵向比较得出的结论,指各地区为了保持试卷样式的连贯性,在考查方式上与往年保持一致,调整不大。卷面反应平淡是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各地区的名著阅读试题分值大部分在3~8分区间,赋分占全卷总分的比例还是集中在3%~5%之间,没有特别大的提升。

这些情况与之前的社会预期有一定出入。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是2016年第一批统编教材先行推广城市。2019年是杭州市使用新教材中考的第一年。杭州的语文中考指南提出,考查名著阅读的范围要从往年的5~6本名著增加到18本。这个增量非常明显,改革的步子跨得比大多数地区都大。中考之前,笔者以为杭州市要在名著阅读上大展身手了,结果拿到试卷一看,出现在杭州中考卷上的名著数量和试题分值基本跟前几年持平,题型也基本没变,有点令人失望。杭州并不是一个特例,新教材先行推广的很多地区在名著阅读的考查上,跟往年并无明显区别。

这说明大家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或多或少还只停留在思想上,没有真正体现在行动上。究其原因,可能害怕一旦做出改变,有可能引来争议。

2.部分试题,呈现“新”意

2019年中考试题虽然总体较平,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相比较往年的考人物、情节、鉴赏,部分试题还是有点新意的,比如说2019年的中考试题出现了很多关于阅读方法的考查。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考方法指导。

例如,岳阳卷第4题。题目出示了《骆驼祥子》中的一段原文,共5句话。题干部分对④⑤句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各写了一个批注。要求根据示例对①至③句批注,表达心得体会。《骆驼祥子》是统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篇目,紧跟其后的“读书方法指导”就是“圈点与批注”。这道题的考查目的很明确,就是把书本中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名著上来。相似的有青岛卷第9题。同样是《骆驼祥子》,同样是考批注法的运用,不过青岛卷是选择题,降低了试卷的难度。

第二类:考专题探究。

例如,南京卷第17题,要求根据示例,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

示例。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①书里有浓浓的南京味儿,如,鲍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京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在南京隐居。

此题结合教材中的“专题研究”板块,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识记、概括、分析、评价、运用等多层次能力,是一个经过精心构思的题目。江西卷第21题同样考了“专题探究”。在三个专题“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中,选一个进行探究。两道探究题,南京的更具有开放性,更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江西的更具体,更强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两题各有千秋。

第三类:考名家点评。

统编本版教材在每一篇“名著导读”的前面都有两段名家的点评,一些试卷也借鉴了这种形式。如杭州卷第8题,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列出的茅盾、唐弢、郑振铎和孙光萱四个人的评论,选出不是艾青诗歌的一项。《艾青诗歌》是比较难考的一部著作,考的次数较少。杭州卷这种独辟蹊径的考法,讓那些死记硬背考点的学生无处下手,让那些真正读诗歌、独立思考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再如金华卷第5题引用《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中的一段话,“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要求学生从王冕和牛浦郎中选择一人,指出他属于书评所列的哪种人,并结合小说情节加以阐述。此题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概括、评价等多层次的能力。

由以上例子可见,2019年中考体现出来的对统编教材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运用算得上是一个新气象,给2020名著考查带来一丝新气象。

二、未来趋势,立足于“效”

中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有指示、促进作用。笔者觉得,在新教材背景下,除需要增加考试分值外,2020年中考名著阅读题还要注意在“效”上做文章。

1.试题检测阅读有效性——多读书

温儒敏教授一直认为“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端就是读书太少”[1],他反复强调要扩大名著阅读量。新教材在“名著推荐”栏目与其他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这一板块。如果我们的试题不愿意触及自主阅读,一定会造成这一板块在平时教学中形同虚设,浪费了编书者的良苦用心。

对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考查,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一次性考几部无相关的名著。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如江苏镇江一道题四个选项,分别考查四部名著。另一种是多部名著放在一起作相关性考查。通过检测手段能让学生真正有效读书。如温州卷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描述,选出另外四部名著中符合这个条件的人物。

我们希望2020年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考的篇目数量少,但是考查的范围广,让更多的名著进入试卷。如,绍兴卷第5题只有一道填空题,考的是《镜花缘》中的人物,这是12部基本篇目之外的名著。

2.试题要能检测阅读实效性——真读书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大量读书,没有别的办法。我们的试题,要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依托在真正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收到实效,而不是立足于背诵考点的基础上。

2019襄阳卷第6题第(2)小题:“吴敬梓在创作本书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     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     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其批判精神,欣赏    的笔法。”此题表面上看考的是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仔细一看,其实不然。它其实是对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进行概括。这种笼统、抽象的概括填空题,加深了学生背诵考点的想法,把学生限定在文学作品历史定论的思路框架中。这种题型有效与否有待商榷。

2020年我们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试题,试题需要学生真正回忆。如2019昆明卷第24题,给出了《西游记》第25、26的回目,要求选一个回目简述情节,并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学生首先回忆相应的故事情节,然后针对这个情节,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样就能防止出现脱离情节随便分析的现象。

3.试题检测阅读高效性——会读书

对于名著题中能否考其他知识,以前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把名著阅读和其他知识组合在一起,是借名著之名,考其他知识。

但是在2019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题”,让我们为之心动。如江西卷第21题,除考查前面说的“专题研究”,还把名著与写作合在一起考,纳入“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考试范畴,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归纳出来的三部名著的专题研究,给名著的作者写一封信。安徽卷第2题第(3)小题,把名著和语法组合在一起,要求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否定句改成反问句。宜昌卷第21题把名著和诗词默写组合在一起。连云港卷第14题把名著和鉴赏组合在一起,要求分析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威海市第4题把名著和语言运用组合在一起,设定社团招聘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录取或者淘汰沙僧的理由。在各地的试卷中,南京卷的题目最多元,分值最大,达到20分。

以上题型,似乎有悖于前面说过的考查学生真读书的要求。但是我们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新教材的要求,就会发现,这种题型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考查,是学生读书后产生高效能力的表现。

课标里提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課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2]统编教材在“名著导读”里提到“精读就是鉴赏”。温儒敏教授也希望新教材能打通课内课外的对立体系,建立“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根据以上理由,笔者觉得在名著阅读题里考查其他知识是可行的。现实中大量这种组合题型的出现,也说明语文界正在慢慢接受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名著阅读只考这种组合题,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会加深“读名著无用”论的印象。我们必须把这种综合性的组合题与普通的试题结合起来,既要学生认真阅读课外名著,又要学生认真学习课内知识,达到课内课外一体化,达到“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一体化。

统编版教材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名著阅读。增加名著阅读的分值,加大考查力度,是最直观的行动重视的表现。希望今年的中考,我们能看到名著阅读题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4.

猜你喜欢

新教材名著题型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