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式思考
2020-10-09陈丽莉
陈丽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美术这一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项,包含美术实践和美术理论两方面。其中美术理论作为美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实现对当代美术理论的理性研究和分析,才能发现美术发展的规律,了解美术的本质。因此,本文主要从美术理论研究模式化入手,分析美术理论的来源,思考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和书写问题。
关键词:当代美术理论 研究方法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20-03
根据美术专业方向的研究,发现很多理论性的研究大多在阐述一些客观事物,进而对理论性文章进行研究和编写,当代美术理论中大白话较多,研究论点较为散乱,观点不集中,无法深入了解美术理论的意义,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相关研究者并没有对美术自身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只是根据常规语境进行罗列,没有深入对艺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美术理论研究的模式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具有理论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会在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这些文章包括一些专著、概论性的报告,这些文章看似实现了理论的延伸,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研究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一些西方文学领域的著作,对于中国美术进行理论指导和研究,大多数只是在逻辑运用、词语运用上进行阐述或解释。美术理论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研究结果难以理解,而且有些研究结果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故弄玄虚,一般文章形式中内容比引用的资料文献还要少,将大多数的研究文稿当作一种看似深入的文字并掩藏研究者的对美術作品的真实观念,或者研究者先设计好一个观点,进而引用各种理论再对自己的论点进行验证。同时,除了一些学术研究者(硕士、博士)需要在写作中查看一些理论性的资料之外,这些学术报告并不会引人耳目,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这可以看出其影响力和研究结果传播受到一定的局限。
大多数的美术作品是通过图像、图片等形式进行线上,因此关于美术理论的研究也不能采用一些单调、枯燥的词语进行描述,而是采用具有色彩、丰富、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阐述,这样才能将美术创作和欣赏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中国古人的实用主义在文章写作、现代中也常常见到,根据《画学心法问答》中的一小节内容“李成与范宽”的画作存在什么不同之处,回答道尽管使用的画笔和墨水是一样的,但是用法却不同。“李成笔巧墨淡,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丰神缥缈,如列寇御风。范宽笔拙墨,山顶多用小树,气魄雄浑”。文章中对二者画作不同的描写,句子简单易读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些都将理论反映出来,将方式和兴趣呈现其中,给人想象的空间。
二、美术理论的来源
从目前我国艺术界的理论研究上进行分析,通常流传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籍和绘画理论都是艺术家或者作者参与的表现。根据《中国古代画论类偏》中的信息记载,其中郭若虚、张彦远、唐寅、石涛、张璪、赵孟頫和王原祁等都是著名的圣徒,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结果根源和作品自身有着很大的关联。换句话来说,研究理论的形成和指导终究离不开创作的经验,而且利用经验将自身判断进行取代也是中国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代依旧存在较强的影响力。现阶段,中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本科艺术生的理论教材《艺术概论》和《美术概论》都是站在西方美术发展的角度编写而成,而且这两本教材都成为必修课的重点教材。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时,关于政治制度、艺术创作、思想演变等进行一定的讨论,而且讨论忽视了艺术作品的评价和结论。假如为了考察研究结果编写者的专业能力,就会发现其在学术能力、艺术创作中存在不平衡情况,这些研究者通常采用“顾左右而言它”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意识到目前艺术理论研究最紧迫的任务是在实际艺术创作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而且评论过和测试方式都需要满足目前学术研究的背景,保证文章的可读性,这样才能促使研究者在各种艺术作品研究中挖掘自身的思维方式,并获得灵感和启发。
三、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
美术理论主要是对美术作品进行理性探究和认识,在理性认知中,这是认识过程中的最高级形式和阶段,主要是将外表现象去除之后,根据逻辑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进行把握和分析。而且理性认识能够通过抽象、间接的方式,对所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可以说美术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是通过理性和逻辑思维来完成的。通过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够促使研究者对真实、客观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般逻辑思维的抽象性较强,能够间接的将一些概念体现出来,很多科学性的概念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直观性和抽象性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抽象的发展来自于直观,将直观结果当作中介,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思考。但是,抽象性和理性的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感性特征,直观性的形象思维却没有,因此,逻辑思维是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
抽象思维主要是利用判断、推断和概念性等形式,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发展情况进行反映,这也是逻辑思维认知应用的结果。而其中的推断和推理等,主要是将一个或多个命题当作前提条件或者主要依据,在利用理性逻辑思维获得另一个命题。
人类的思维活动包含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形式,逻辑思维具有理性和抽象性,非逻辑思维具有感性和形象性,将人类的情感、欲望、意志以及信念包含其中。对于非逻辑思维而言,包含两种类型:一是灵感思维;二是形象思维。本研究中提到的非逻辑思维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研究当代美术理论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在美术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尽管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二者从本质和内涵中存在较大不同点,但是这二者在实际应用中却属于相互补充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假如在研究学术理论的过程中,仅仅按照逻辑思维很难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就可以采用非逻辑思维从另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非逻辑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美术理论的研究对象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这种特点自身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此,不仅要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过程中采用非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补充,还要在对研究对象实施科学性和可观性认知时,对非逻辑思维进行良好把握。在某些方面上,研究者还需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从这一观点可以得出,一个为对艺术形式没有真实体验的人,并不会得到一些理论性的成果,即便研究出一些成果,成果内容的可靠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如此看来,每一个理论研究这都必须进行实践,具备实践经验。视觉形式的感知和体验也是当代美术理论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提,假如缺少这一前提,一切理论研究将会无凭无据。
因此,美术理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研究无法只利用逻辑思维方法来完成,需要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针对美术理论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相互补充和融合。
四、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的书写问题
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研究大多在绘画和书法技巧、形式、风神等角度进行探究和思索,这些艺术主张和探究形式对现阶段研究研究当代美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当代美术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在中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吸取精华获取研究途径。从表现形式上,将其分为资料整理、案例研究以及画派研究等三个方面;从相关理论论著出版的各种专著角度分析,中国美术名人名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较多,而且在美术家案例分析研究上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画派研究却基本上是对前人画作的注释、朝代更替的角度实现研究,并采用共性特征寻找的形式,对画家流派进行区分和界定,比如,从地域层面、艺术特征层面或者个人思维发展层面对问题进行清楚的表达,但是无法将一个问题的深厚内涵体现出来,而且画派研究从整体上对中国美术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把握并不简单,很多研究者很容易陷入局部概念解释中。根据2002—2019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来分析,现阶段研究者对前人留下的资料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使用的理论性语句却和实际有些偏离,在完全没有了解美术家创造意图的情况下,将西方艺术理论生搬硬套进来,或者直接使用西方译著,将其中添加的中國美术家的姓名、经历和事迹等内容直接拷贝进来,导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缺乏文学和历史学基础。
例如2007年周积寅先生出版的《中国历代画论》,在编辑撰写的过程中重点采用重力略法的精心选择原则,为了避免研究者陷入历史和理论区分不明确的局面,逐渐形成更加具备完善性、严谨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然而,该文章却存在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夸大艺术社会功能的情况,侧重将中国画理、画道的来源地挖掘出来,这严重影响了对单一美术理论深入研究的进展。同时,编写者长期对现代美术家及其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近代画家的语录、谈艺录、笔记等和古代画论进行综合性比对,并利用一些常用词汇、定义对不同阶段不同美术理论进行阐述说明,这样都能够促使相关研究者和读者获取一定的信息。现在,很多研究者大多对美术作品主体语言进行深入探索。
西方美术理论研究者和中国美术理论研究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比如思维定式、表现方式、创作意图等。从绘画角度来说,西方美术理论研究者大多从文艺复兴阶段开始,建立应用科学性研究方式对待绘画创作,而中国很多美术理论研究者大多采用抒情和意象等方式看待绘画创作。从二者的区别可以看出一个具有隐形的问题,也就是研究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对待绘画创作问题。中国美术理论研究者在对美术作品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观察角度上,更多的是对边缘线美感或者线与线之间韵律进行关注,而西方美术理论研究者主要是在观察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其光感、质感以及体感。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异也会在理论表述中有一定的体现。将科学性的眼光放置于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行为,在文章规划和书写的过程中,科学性眼光也意味着对对象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真实性描述,并不是将理论进行合理界定之后,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划分和分析。因此,中国美术理论研究者和西方美术理论研究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将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纯粹化和精神化,在描述过程中夹杂有主观意念,而后者重视思辨和综合性对比,将美术作品和历史发展进行同时表示,将所有的艺术作品放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进而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特征。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需要不断对二者进行调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
随着时代发展,大多美术家自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能够通过文字、语言表达等形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创作方式、感受和经验。对于美术理论研究人员来说,这无疑是和古人实现良好对话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式。研究者不仅要掌握中国古代知识,具有一定文学基础,还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例如潘天寿先生的《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谈到其自身对创作和其他艺术作品评价的内容,为美术理论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真实性资料,促使为能够正确把握美术理论,实现美术理论的正确研究。
五、结语
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针对当代美术理论的研究,需要站在历史发展角度上,客观的看待事物,分析真实情况的起源。美术理论文章并不是哲学论文,其自身具备较强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性,在进行理论概述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逻辑性、非逻辑性和学术归纳和判断,借鉴西方美术理论研究的优势,不断思考出当代美术理论的正确研究方式,促进美术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峰,朱剑,孙欣.“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纪实[N].中国文化报,2020-01-06.
[2]华天雪.中国美术学70年回望·美术理论篇[J].美术观察,2019,(10).
[3]尚辉.构建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11(005).
[4]苏阿嫦.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交互关系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
[5]胡晓春.谈大学美术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才智,2019,(15).
[6]李咏吟.从美术图像出发建构美术理论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5(007).
[7]周颖.浅谈当代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式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2).
[8]李永日.现代(后现代)美术理论与媚俗艺术[J].大众文艺,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