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机构后勤保障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2020-10-09鲍博健

管理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

鲍博健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科研机构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概率增加,威胁到科研人员身心健康和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加强对科研机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建立合适的应急管理体系,对科研机构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科研机构后勤保障应该突破传统后勤保障理念,树立危机意识,制定合理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机制。后勤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团队管理,承担起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和恢复等工作,预防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并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 突发事件;后勤应急;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后勤部门的任务就是为科研人员的正常科研工作提供保障,保证科研机构以科研生产为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做好科研工作。探索科研机构后勤保障中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水平,保证科研机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科研机构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一)科研机构突发公共事件含义及类型

科研机构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科研机构内,事前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后果严重、需紧急处理且对科研机构正常的科研、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公共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能源断供设备故障类事件

主要指水、电等基础性资源突发性断供,科研设备仪器损坏或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危害人员生命安全等事故如停水、停电、设备爆炸、漏电等。

2.网络信息安全事件

网络信息安全事件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等三个方面。网络安全主要指科研机构内部通信管道、光缆、综合布线、网络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安全主要指科研机构中心专有云的服务器、各应用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以及数据的安全。内容安全主要指各应用系统发布的具体内容安全。

3.科研机密泄露事件

科研重要项目信息泄露,科研知识产权信息泄露,项目采购信息泄露,包括科研设备仪器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

4.卫生事件

是指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实验室有毒性试剂扩散等出现临险前兆或严重损害科研人员健康的事件。

5.自然灾害事件

是指发生水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正常科研工作的突发事件。

(二)科研机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特征

1.事件发生的突发性[1]

事件的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科研机构突发性公共事件不具备发生前的征兆,人员无法对该类事件提前做出预警,并且事件发生后的思考时间有限,人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分析和判断。

2.转播途径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手机电话、博客、微信、空间、论坛、贴吧等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为舆论导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事态影响的广泛性

科研机构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科研人员的言行具有权威性,使得科研机构突发事件大都具有敏感性,加之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的高普及率,突发事件转播速度非常快,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4.事件处理的复杂性

科研机构突发事件由多种原因组成,这些原因又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变性。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否得当,将决定着事态发展的结果。

二、科研机构后勤保障工作职能

在科研机构,后勤提供的物资和服务保障是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后勤保障部对物资和服务提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科研成果的输出。科研机构后勤保障部具有以下两大基本职能:

(一)保障性职能

保障性是后勤部门的最基本职能,充分的物质保障、良好的科研人员生命安全和科研机构财产安全保障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科研工作者思维与灵感有效碰撞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后勤管理体系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推动科研进展[2]。

(二)服务型职能

后勤部门的另一大职能是服务职能,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服务科研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其服务职能在基础设施提升、科研设备维护、生活条件改善等全方位上得到了体现。另外,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服务态度对科研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提供帮助。

三、科研机构后勤保障突發事件预防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思想上,科研机构后勤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一切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建立起服务科研工作的后勤保障体系,全方位地从科研人员角度出发,包括保洁、绿植、会务、餐饮、工程等,必须考虑可能诱发突发性公共事件因素。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后勤团队质量

强大的、高素养的后勤保障团队是做好科研单位后勤服务的根本,高素质的后勤团队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搭建出完善的后勤管理体系,以人为本的、健全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科研单位后勤员工在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服务态度的同时,还得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后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各类活动开阔后勤人员眼界,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努力打造出专业性强、作风硬朗、适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后勤管理队伍[3]。

(三)积极预防,建立应急控制机制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

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机构后勤突发事件监测网络,设立监测点,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检测、记录、信息报告、预警、发布、人员培训等工作。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灵敏高效的信息网络,建立规范的官方网站。

2.加强防控,制定预案

制定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健全高效监测的预警体系,经常性地做好设施设备巡查维护工作,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果断决策,迅速处置,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科研机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首先要建立一个运行机制正常的应急指挥系统,成立后勤服务中心领导,各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并于物业及社会的急救平台(120,110,119等)保持紧密联系,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以科研机构内部网络为依托,组建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平台。随时公布事态发展情况,引导舆论走向,消除和遏制谣言的发展与蔓延。

(三)安全有序,分工负责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坚持安全有序的原则,相关人员要统一服从指挥,一切从保护科研人员生命和财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机制,最大程度减少伤亡的损失。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

(四)善后处置

危机一旦被控制或消除后,及时对科研人员等进行心理安抚和经济补偿,同时查找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有效预防机制,避免事故再发生。

善后处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真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书面向上级主管人员汇报;控制信息传播,稳定科研人员情绪,做好舆论导向,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对在突发事件受伤的人员做好救助;做好各类人员伤亡安抚慰问工作;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正确引导,保护科研人员爱国热情的同时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抵制错误倾向;责任追究及处罚、奖励与表彰、信息发布以及评估与总结。在善后之余也要做好恢复工作,详细制定恢复计划,让科研人员尽早安心回归科研工作,把突然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结语

科研机构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要建立完善科研机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强化后勤服務意识,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将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和谐平安科研环境,促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崇利,徐艳晴.高校后勤保障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13.

[2]李向越.关于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5(25):178-179.

[3]王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应对突发事件的法治化措施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学校突发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