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公民素养培养初探
2020-10-09李莉红
李莉红
摘 要:公民素养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涵养。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公民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对象和使人成为自然的、社会的需要的有重要意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公民教育,他认为: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公民是学校首要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公民;素养
在“以德树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当下,重视培养公民素养更是意义重大。那么,公民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呢,概况地说,它是一种包含与时代同发展的公民道德、公民思想、公民情感、公民义务、公民责任、公民忧虑等在内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公民素养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方向,也关系到國家发展未来。因此,在历史课堂中重视培养学生以上内容的公民意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在历史的追问中培养求真、独立思考的公民素养
在《英美资产阶级革命》二轮复习这课例中,我重点设置了两个历史追问:
追问1.: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那些方面体现了妥协?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典型性首先表现在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由开始时的立宪君主制依次走过了共和制、军事独裁、旧王朝复辟等阶段,最后又回到立宪君主制这一起点上。差不多晚了一个半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又把这个过程重新走了一遍。后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内政治革命大体上都要经历这么一个周期,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有很大差异。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进化的阶段,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人反动时期,其间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成果的巩固-----似乎这就是革命的一般规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从设计目的来说,我设计这个追问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培养学生公民求真和独立思考的素养需要。
其一、从培养学生品格来说,追问学生,既能促使学生检测自己有没有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面对学习中真实的自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研读名家史料中找到接近历史真实的史实,从而逐渐培养求真务实,不做作,不臆断,不人云亦云的品格。
其二、从思想情感来说,通过问题的追问,引导同学们反刍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历史过往在当今还有怎样的遗存?反思人类的种种选择的动因是什么?
追问2.: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为什么“要”,同时也“敢”妥协?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历史创造了人,人承受了历史。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人创造了历史,而是环境塑造了人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英美资产阶级革命中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什么“要”妥协?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大家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的影响,资产阶级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解决当时一切社会问题的程度,所以英国革命中有曲折,资产阶级必须与新贵族、国王妥协。美国北方和南方妥协暂时保持了黑人奴隶制度。法国革命异常曲折也是暴力与妥协交织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出现是受各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或新旧力量对比等环境影响。
为什么“敢”妥协?由于历史的主角已经让位了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产阶级,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当时国人的选择。暂时的妥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通过这些知识的探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理解之同情。理解当时的资产阶级做了怎样的牺牲和努力。
历史不是虚无,是真实可鉴,通过历史学习,我们了解过去的人们都遇到了怎样的问题、用何种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解决了怎样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从中得到启示和反思,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妥协值不值得?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解决,你会不会妥协?后面很多没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的引导,引领学生在求真基础上独立思考,反思历史,着眼今朝。在当今改革开放中,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由于受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的影响,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坎坷,困难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国内各种利益要兼顾,各种矛盾要解决,国际国内形势又风云变幻。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做?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办?作为学生,我们要有接受现实的心态和努力作为的行动。每个人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好当下应该做好的事情,学好真本事,以后为国家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
二、从妥协作用分析中,培养学生注重大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公民素养
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价值论》说到:“当我们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等通过时空观念建立起来时,我们从历史教育中培养的明智之举,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思维立足点一一找回自己的想象力,思考自身对社会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怎样去找回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契合点就是对妥协的作用分析。我提问学生:英美资产阶级通过妥协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有什么根据呢?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能做这样的分析:英国的新贵族已经是资产阶级化的新群体,国王也失去核心权力,两者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资产阶级能与他们妥协;美国中央与地方、中央内部、大州与小州都有相同的根本利益;各个国家的政党派别实质是一样的,当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时,他们就能携起手来。在当时革命斗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明白自身的历史使命,放下了小恨小怨,专注主要矛盾解决。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动乱,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有利于国家发展...。这些精彩的回答让我们很欣喜,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智慧。
英美各种妥协都说明了一点,一定程度的妥协能够减少损失,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合作。当提问:最大的共赢是什么?学生能答出是国家利益。当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每个公民应该奋起争取。甚至有时为了维护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利益,个体利益就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甚至要让渡出个体利益来成全整体利益。
三、从开放、宽松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信、自律、自由、平等、合作、包容的公民素养
古语说得好:“尊人者,人尊之。”历史课堂也是如此。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课堂就如同一开放、宽松的磁场,互相吸引,相互欣赏。说到底,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就是对师生彼此生命的尊重。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不受约束的期盼;尊重学生渴望被肯定,被理解的心理需求...。作为回应,学生会乐学、善学、,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问、质疑、争辩和评价。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中,历史课堂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信、自律、自由、平等、合作、善思的公民素养。
在这课中,开放、包容、宽松的课堂情景是一大特色。课前有自主学习,课中有小组探究合作,有小组代表展示,有个体自主展示,有学生一起总结生成合理性答案,有老师提问引导等多种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得益于我校多年来成功课改的有益探索。在课中同学们活跃,老师喜悦,学习效果当然就会实现跨越。
四、在对抗式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审辨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蓝维教授在《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中说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站在新时代起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审辨思维已迫在眉睫。审辨式思维是一种高端思维品质,其思想独立,不懈质疑,科学论证、包容异见,力行担责。西方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审辨式思维培养,也吸收世界各地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因而就了长时间的辉煌。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勇起直追,希望可期。
为了努力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目标,在这课中,我用了跟之前教学思路迥异的两则材料做支撑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通过分析来构建对妥协这种历史现象的丰富理解。
材料一:1787年宪法中北方资产阶级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让步,使奴隶制合法化。但这是对《独立官言》中“人生而平等”原则的“背叛”,并把这原则变为 “所有白人生而平等”。在这方面,宪法同《独立宣言》相比是一个倒退。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材料二:现在看来,1787年宪法关于奴隶制的妥协和在参众两院问题上的妥协完全不同,毫无伟大可言。岂止不伟大,简直就是有罪,而且危险。因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就埋在这里。对于许多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建国理念的美国人来说,奴隶制是不能容忍的;面對于在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中会尝到甜头的南方各邦,北方废除奴隶制的倾向使他们坐立不安。于是南方终于决定和北方分手,并由此引发了一场长达4年之久的内战。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读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我提问学生:你怎么看待学者们认为的“妥协是倒退,妥协是有罪”?
学生各抒所见,答案异彩纷呈。有通过史实论证支持这种观点的,有反对的,也有综合这两者观点的。他们各持其词,史实充分,论证规范,都有道理,因为他们站的角度,看待影响的时段不一样,结论就会不一样。不管学生最终坚持什么观点,老师都要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善于质疑和批驳,并进行合乎逻辑地论证,最终得到一个较科学的结论。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跟一颗善良的心。清醒的头脑能使我们有独立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不易人云亦云。没错的,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是我们历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五、从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全球观素养
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白寿彝老先生在长期的历史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他颇具特色历史教育思想,他《史学史概论》中说到:历史教学的目的有三:一是讲知识的---历代治乱兴衰得失之故;二是讲道德层面的---做人道理;三是讲智慧的---历史前途和人类命运。“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让历史教育智慧的光芒照进现实,我们希望从历史感悟中获得素养的提高,从历史中吸取解决问题的智慧。
公民素养是一个内容很丰富,培养途径很多的伟大工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任重道远,这需要大家齐参与,共努力。为此,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将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立足于现实和未来,关注青年学生发展,以德树人。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以新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就能够让我们民族和国家勇立时代潮流,今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赵亚夫教授《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