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川李枝子的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教育研究

2020-10-09陈雯安

新一代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审美儿童文学

陈雯安

摘 要:中川李枝子的作品当中,有着对儿童深沉的爱,也流淌着瑰丽的教育智慧,时至今日仍具有着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本文对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美”的进行了解读,并就其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自然之美与儿童审美及艺术之美与儿童审美予以了阐述。

关键词:中川李枝子;儿童文学;审美

中川李枝子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儿童文化家。她的成长经历极富有传奇色彩。中川李枝子毕业于东京都高等保姆学院,特殊的专业视角和丰富的实践思考为她的写作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她的作品《不不园》《古利和古拉》深受儿童的喜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中川李枝子的作品当中流淌着对于儿童深沉的爱,也充满着瑰丽的教育智慧,这些作品不伤儿童的纯真及其人生的起点,有助于拓宽儿童视野,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成因。国内对于中川李枝子及其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儿童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样一位富有想象和智慧的作家开始被研究者所关注[1]。本文将从儿童文学和儿童审美的视角对中川李枝子的作品进行解读,以为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一、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美”的解读

在中川李枝子的作品当中,人类世界与自然是共存在一起的,而儿童与自然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昵,这也使得她的这些作品能够使儿童感受到这样的一种自然的美。这样的一种美也会使得儿童的天性之美得以更好地释放。在中川李枝子的儿童文学世界当中,其构建了一个有自然之美、人工之美和象征之美所构成的一个世界[2]。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因为中川李枝子化了自然,才使得他的作品当中充满了自然之美。《狼》篇里有一只蝴蝶在沙滩上追逐蝴蝶有描写垂柳的场面,《鲸鱼》的篇中有航海中下雨的场面。孩子们可以通过与自然的这种亲昵来实现与美的融合和交流。

儿童的本能是幻想。儿童生活经验上的欠缺导致其无法以一己之力来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但其充满了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及对世界的思考能力。因此,幻想作为儿童生活的一种思维调剂品是必不可少的。从成人的的眼光来看,是以客观存在的基础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而对于孩子而言,其想象的过程要更为奇特,他们不要要所谓的基础,而是为幻想而幻想,这也就让幻想成为了其对情感和思维的既视化、具体化的输出。中川李枝子作品中在对于这一心灵需求的贴合当中,通过色彩、声音、形状、动作的语言的具化来传达了形象,这些丰富的意象成为了儿童发挥想象的原点,色彩,声音,形状,形式之美被儿童所放大[3]。

二、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自然美和儿童美育

美育是儿童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自然美成为了美育的一个天然的涵养地。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狂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自然被视为人类的附属品,成为其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所接续征服的试验场。深痛的历史和自然灾害之后,人类才真正地开始懂得认识自然的孩子,唯有自然能让人重获生命的真谛。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自然美能够让儿童在心底获得一种珍视。其作品当中的这些自然之境成为儿童心灵的旅行地,在这里一花一木、一风一雨都成为了儿童触而可及的朋友,在与这些朋友的心灵对于当中慢慢地成长开来。通过体验和欣赏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自然美能够培养孩子爱美的精神和审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孩子的真与山的意识[4]。

三、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艺术美和儿童美育

中川李枝子作品中的自然美成為了美育的一个天然的生长地。近代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成长之初以获得了真正善和美的基因,目之所及的善与美能够引发其心中的极大共鸣。儿童文学基于这一成长点,将人类社会的善与美物化在文学作品所搭建的小世界当中,其美育的效果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也是绘本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如此受到儿童及其家长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川李枝子作品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她更是将看似荒诞无稽的思维错乱地植入到作品世界当中,让孩子们在取得心理愉悦的同时,实现在美育功能上的发挥。在她的作品《不不园》中,中川李枝子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取外部观察的视点,而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幼儿的心性去与茂茂等一同去淘气、吵架、幻想、冒险。也就是说,作家不是采用成人对幼儿的外部观察这种拟似的儿童本位立场,而是采用了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共感这种真正儿童本位的表现方法。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这一食粮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了儿童未来灵魂的品质。在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的研究当中,应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其审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这些精品而获得价值的反思,这是研究当中的一个必然过程。中川李枝子的作品中流淌着对于儿童的大爱,她为儿童编制了一个精神的乐园,使其在这一充满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乐园的自然成长当中获得社会属性的潜行化教育。在这个对于儿童成长极功利的时代无论是相关研究者还是广大儿童家长,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彩虹.中川李枝子的教育学视野研究——以“古利和古拉”系列绘本为例[J].才智,2014,(3):27-28.

[2]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DOI:10.7666/d.y1868724.

[3]张婷,刘蒙歌.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及其流变[J].青年文学家,2019,(30):119-122.

[4]倪筠.日本儿童文学特点与发展现状研究[J].成才之路,2017,(24):35.

猜你喜欢

审美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