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官短穗花鼓文化内涵及非遗保护探析

2020-10-09谭娜刘妍甄惠

现代交际 2020年1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

谭娜 刘妍 甄惠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陈官短穗花鼓作为山东省东营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凭借自身魅力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从短穗花鼓的产生背景、鼓艺特色、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保护的途径,挖掘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价值,以期为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陈官短穗花鼓 产生背景 鼓艺特色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13-02

陈官短穗花鼓作为山东民间舞蹈发展鼎盛时期的产物,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流传于广饶县一带,特别是陈官镇流传甚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陈官短穗花鼓的鼓声歌声是展示当地传统文化、乡土风情的特殊方式。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曾是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重心,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挖掘短穗花鼓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文化。

一、短穗花鼓产生的背景

每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凭空孕育的,其存在与发展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短穗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舞蹈,也是在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下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1.自然生态环境

短穗花鼓的产生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蕴含着满满的地气。短穗花鼓的起源地是广饶县,广饶县地处东营市的南部,北近渤海,位于山东半岛和环渤海经济圈,东、西、南三面分别靠近潍坊市寿光市、滨州市博兴县、淄博市临淄区,属于暖温带并具有雨热同期的季风性气候特点,降水年际变化大,区域内分布有十余条河流。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营市是黄河入海的市区,新生的土地和近海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渔业,也影响着文化开放的程度。东营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缺少历史定式艺术思维,容易产生和接受一些欢快的文化艺术,短穗花鼓因其欢快的节奏和积极向上的鼓点步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喜爱,这无疑为短穗花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短穗花鼓也是基于当地北方独特自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短穗花鼓受场地限制较少且道具简单,人们生产劳作之余随时可以在田间地头享受这种休闲娱乐方式,是对当地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反映。

2.历史人文环境

短穗花鼓的产生过程也蕴含了东营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交织的结晶。东营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并伴有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营文化,文化的持续积淀使得黄河入海口的这块土地钟灵毓秀。广饶县短穗花鼓、吕剧等拥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就显示了东营市厚重的文化内涵。原来的居民与黄河移民和睦相处,生生不息,构成了目前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的黄河口文化类型。旷达豪爽、风韵无限、使人叫绝的“短穗花鼓”就集合了东营文化的这种相互交融的特色,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移民文化的融合,兼具新时代的气息。短穗花鼓就是东营这个古老大地不同文化积淀的卓越代表,是社会历史的文化烙印,是东营百姓创造精神的体现,更是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彰显着文化的迷人魅力。

二、短穗花鼓的鼓艺特色

1.起于民间,反映现实生活

短穗花鼓源自民间舞蹈,初期常见于民间艺人的谋生表演。短穗花鼓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饱含对生活辛酸的提炼。我国最早发现的陶鼓(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在广饶县五村遗址中出土的。鼓在农耕民族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鼓励着人们辛勤劳作,节奏催人奋进。短穗花鼓属于一种鼓舞,是以鼓为主要乐器,以打击乐镲配合。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纯朴的民风。

旧社会流浪艺人借短穗花鼓以乞讨谋生,年谷不登之时,艺人们便背起花鼓各地逃荒。艺人们多采用师徒、伯仲或父子一班的构成形式,靠跑坡或设地摊表演营生。歌词所含内容庞杂,但大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真。比如《串九州》中所唱歌词,将“花鼓”比作“花大姐”,不洗脸也不洗头,背着花鼓就去串九州,反映出北方农民的豪迈,折射出的更是艺人们的生活,滑稽中带着悲伤,加上曲调低沉,生动地呈现了漂泊艺人通过卖艺维持生活的艰苦。头扎白毛巾,身穿对襟褂,配以蓝或玄色布裤子,更是充满了乡土气息,伴上民间小调,令人感觉分外亲切,也浸透了民间艺人的辛酸泪水。常年的流浪生活给艺人们相互交流和切磋鼓技提供了机会,在切磋中,一种技艺独特的民间舞蹈随之产生。

2.表演自成套路,节奏明快

短穗花鼓表演技艺独成一派,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献技时,击镲伴奏与击鼓跳舞各一人,伴唱的人手击小镲,唱一些乡味十足的传统的民歌曲调,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时间久了艺人們也能够即兴伴唱,表演颇具随意性。舞者“打场”需要敲击着,跑鼓点,声音铿锵有力,做“二龙弹须”或“金丝缠葫芦”的动作上场,同时饶场数圈。这个过程是在等观众安静,而舞者站在场中央时表演才算是正式开始。表演一般有固定的动作顺序,按“单劈叉”“双劈叉”“张飞骗马”“黑狗钻裆”“菊花盖顶”“苏秦背剑”“鲤鱼打挺”等动作表演,一个动作次数不限。表演者完成动作后站在原地不动,站立着敲击,短点,然后选唱一遍《报喜歌》《劝人歌》等歌曲(可由击镲者或两人合唱)。这里是没有伴奏的,每唱完三句词后,鼓镲击,短点,再接唱一句。出场需要绕场走出扣手、卷白菜心、绕八字、左、右“月牙”、吊花篮等图形的动作。每个图形走完都要回到场中央,再继续下一个动作。演出时所做动作的个数、重复遍数与速度的快慢,都取决于表演者自己演出时的体力状况、现场观众的情绪等因素。结尾大都是做展现技艺的高难度动作,速度随着表演收尾越来越快,在高潮处结束,最后向观众行礼致谢,走下场也是敲击着。

短穗花鼓最具有自身特色的是打鼓用系在鼓槌端的鼓穗。三寸长的短杆上系着短鞭,短鞭的中心两个猫耳朵上配有两个灯笼穗,使得表演时能够随风飘舞,鞭头加工成疙瘩穗,实现穗头击鼓。打鼓也是考验人的技术活儿,没有长时间的练习积累经验,没有练就高超娴熟的技能是做不到在跳动中用鼓穗打腰间活动的花鼓的。短穗花鼓的击鼓套路更是有张飞骗马、就地十八滚等三四十种。

三、短穗花鼓的传承保护

了解探究短穗花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利于我们研究其发展规律,实现对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以及尚武精神的弘扬。陈官短穗花鼓是我国黄河沿岸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沿岸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其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高难度的表演动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也正是高难度的动作使其流传不广。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短穗花鼓的生存更加举步维艰,急需保护与扶持。

1.不断拓宽挖掘宣传新渠道,提高影响力。

人们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了解是导致非遗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应从这个角度着手改进,提高其知名度。在快节奏且注重流量的当今社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宣传吸引大众的眼球,以此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现代大众传媒(电视、网络媒体等)包装宣传,让大众了解并感兴趣。曾火红一时的电视节目《梨园春》就成功地扩大了豫剧的知名度,更是收获了无数的豫剧迷,同时培养了很多孩子对豫剧的兴趣,唱戏的童星一涌而出,使豫剧迈上了新的阶段,这个节目也家喻户晓。短穗花鼓的传承保护也需要利用从剧本到演员再到演出的全方位宣传报道,实现有效消除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下观众存在的文化隔阂,赢得更多人的认可。传承人的保护与包装也很重要。短穗花鼓表演作为非物质文化,口头传承是不容小觑的方式,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活态的文化靠传承人代代相传,不能仅成为见证。

2.注重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同步发展

创新传播形式可使短穗花鼓能够继续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兴盛,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网络直播、快闪等快餐式娱乐文化,对于民间流传的这些对道具、技艺、场地有一定要求的文化活动逐渐疏远,这影响了短穗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传播形式方面也应注意将“老酒装新瓶”,适应新时期时代背景的需要,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推动文化宣传单位制度调整改革,逐步优化文艺工作者培养体制,使融资与管理制度持续发挥作用;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文体事业绩效评估体制,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广场晚会表演、下乡演出等)、定期举办大型文化活動(文化节);持续支持现代传媒,与此同时,繁荣区域文化市场,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企业适量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打造区域特色,增强竞争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发展艺术培训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人才储备。

3.逐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将“非遗”教育嵌入各级教育体系,解决缺乏专业表演人才、人才招聘与利用渠道脱节等短穗花鼓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学校传道授业的优势,开设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课程,加强学校与当地文艺团的联系,通过交流与合作,编纂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体制方面,推行非遗进大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逐步深入人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层次提高。在流行音乐、网络神曲充斥的年代,年轻人通过可能很难自觉拿出多余的精力来关心非遗;为防止青黄不接、最终被时代淘汰的局面出现,必须从教育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易方星.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艺术特征及文化内蕴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李志强.黄河口“短穗花鼓”的历史嬗变和文化内涵[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6).

[3]隋卉芳.陈官短穗花鼓:从讨生活到登殿堂[J].走向世界,2019(1).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
秦腔吹火绝技浅论
文化空间视阈下的客家花灯材料工艺探究
白族、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对比研究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