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这样做孩子更有界限感

2020-09-30钱志亮

中华家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界限言行边界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孩子:

别人要玩自己的玩具,内心不想却不敢拒绝,只能看看别人玩;

到别人家里去,随便乱翻、拿别人的东西,不让玩就撒泼耍赖;

过于依赖父母,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生气、心怀怨恨:

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高声喧哗、追逐游戏,不考虑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这些表现,其实都可以归因于界限感的缺失。他们对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不懂得守护自己的边界、容易不自觉侵入他人的边界、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而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变成这样的一类人:

讨好型人格,不敢拒绝别人、却又痛苦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压抑,内耗严重;控制欲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身上,干涉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界限感为何如此重要

首先,有界限感的孩子,自尊发展得较好、有健康稳定的自我。能够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问的界限,包括物质、身体的界限。他懂得守护自己的边界,比如自己的玩具不想分享给别人时,能够坦然地拒绝,同时也不会未经允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征求同意时不会因被他人拒绝而伤心失望;不会让别人随便触碰自己、拥抱,同时也不会随便拥抱、亲吻别人;尊重自己的感受,不会为了他人的需求而去压抑自己的需求,无条件地迁就他人、讨好他人。

第二,有同理心。了解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会为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为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恩,不会觉得是理所当然。

第三,有主见,独立,能够自我管理。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懂得自我管理、自我负责,不会过于依赖别人。

最后,有规矩,有责任感。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所以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举止得体、有规矩。

这样的孩子,将来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优秀。

孩子的界限感受父母的影响大

王梓恒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文中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界限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在童年时的界限没有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就会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因此界限感的培养,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做出一些越界的行为,导致孩子的界限感被破坏。把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为孩子做这做那,比如在家上网课,比孩子还勤快积极、定闹钟、提醒孩子上课时间,诸如此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替他做选择做决定,穿什么、吃什么、学什么……越是这样,越会导致孩子分不清什么事是自己的、该自己負责和完成的,容易形成依赖、拖延心理。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种叛逆、反抗的行为,其实背后正是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需求,他在争夺对自己的控制权,争夺属于自己的空间。

父母爱孩子也要有界限感

网上有一个人回忆父母言传身教的故事,其中就体现出对孩子界限感的重视。“我的零食和玩具,享有绝对自主权。‘妈妈想吃个小麻花,请问可以么?‘爸爸想玩下这个玩具,请问可以么?‘不可以!‘好的,尊重你的意愿。”

孩子的物权意识得到保护,他逐渐了解到自己才可以决定自己的物品,而不是可以被别人随意处置。“对于写作业这件事,妈妈从来不管,告诉我写不写自己做主,只是后续的结果也必须自己承担。”

父母要分得清哪些是孩子的事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不随意插手、干涉孩子的事情。鼓励孩子独立、给他自己选择、做决定的权利和空间,同时为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负责。这样,孩子会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承担后果中,学会如何做选择,学会自我管理。

有界限的爱父母需要有原则

不是所有孩子的需求,都无条件满足。自己能力范围外的,或是不合理的需求,可以如实告诉孩子不能满足他,孩子会开始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自己所愿,这个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此外,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特别是在公众场所,遵守规则、不干扰到别人。孩子心中有界限,就会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界限言行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间隙
过去
有边界和无边界
破次元
OF MALLS AND MUSEUMS
言行就像种子等
语录
人蚁边界防护网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