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课堂、一平台”课程思政模式
2020-09-30王丽静
摘要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两课堂、一平台”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地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涵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持续不断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和全面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两谋堂;一平台
作者簡介 王丽静,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提出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课程思政是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抓住育人的根本,以实现润物无声的一种人才培养境界。
课程思政运用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弓!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两课堂、一平台”是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课程思政模式,它有效地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涵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两课堂”是渠道,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平台”是手段,指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各种网络平台,包括超星学习通、职教云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和微信、QQ等社交媒体。对于一名专任教师来说,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则能起到有效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一、深耕“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计划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主要阵地。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阵地,传道、授业、解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教师要能够结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等情怀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通过自身认真的工作态度、坚定的政治方向、严谨的治学态度、善良友爱的品质、客观公正的处事态度等,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其次,精准挖掘、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高校课程思政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围绕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思政教育自标,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笔者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列以下的思政教学目标(见表1),以此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纪律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激励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敬业、诚信、公道、奉献的精神等。
再次,悉心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课程思政的载体。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之外,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容易产生共鸣的、紧贴专业知识的时政热点和最佳案例等作为辅助教学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引用教学案例或其他素材时,就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讲到招聘模块的内容时,笔者精心选择了“最美快递小哥汪勇连升三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汪勇因为什么袍匀波格提升?其中蕴含了无私、勇敢、大爱、担当、奉献等思政元素,这也是企必先人用人的标准,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卿多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本身对这样的案例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见,这个教学过程是“知识点+时政案例+迁移法”的一种完美体现。
最后,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视听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有机会拓展视野和思路,去获得专业知识以外的职业素养和经验。
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组织的线上模拟面试实践教学活动中,除了面试技巧和方法以外,诚信、责任、敬业、和谐、友善、团队协作、大局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办事公道、积极进取、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正是课程思政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拓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开展与第一课堂相关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高校人才培养要做细做实、无缝衔接,除了把牢第一课堂的思政主阵地,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这个副阵地,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作用。
首先,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价值。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能够突破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展学习内容,拓宽视野和格局,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团队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内化认知、外化行为,树立良好的素质观和价值观。[1]
其次,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和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大赛、专业沙龙或讲座、社会热点调查、专业实习等,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练为主”的转变,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生活、社会相結合。
例如,邀请校友或企业家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举办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实习、就业的平台,提供各种实习、就业岗位,以及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交流、研讨、学习的机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及早了解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教师的指导和反馈要到位。不管举办什么活动,都要安排带队教师或指导教师。很多学校实行导师制,此时导师的作用要发挥出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的监督与指导,并且对于活动开展的情况、学生的表现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与教育性。
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参加名企体验对接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一些名企,了解未来就业的岗位要求,聆听职业指导讲座。通过那次对接会,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感受到了来自职场的压力,认识到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用好网给平台
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网络平台来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和互动交流。“互联网+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的新范式。[2]“互联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线上教学已经让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了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网络平台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上教学和课下交流的优势。未来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普遍地予以应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
其次,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一方面,通过超星学习通、职教云、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指导学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职业指导和帮助。
最后,教师要有“三心”,即爱心、真心和耐心。课程思政不仅要以课程服人、以专业水平服人,还要以情感人。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各种社交媒体的优势,课后与学生多交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同时,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弓!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网络平台和资源,传播正能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总之,互联网助力课程思政,能够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对“两课堂、一平台”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阐述。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专业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去,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提升的过程。课程思政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持续不断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和全面教学改革方能实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地,更是引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主要舞台。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适度的融合,让价值弓I领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如盐入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书.高职院校构建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1):108-111.
[2]刘淑慧.“互联网+课莽思政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责任编辑|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