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0-09-30申波张丽王文杰付文月史少飞崔军民郭芳燕郭秀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性神经功能

申波,张丽,王文杰,付文月,史少飞,崔军民,郭芳燕,郭秀芳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人民医院,河北 邯郸)

0 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一种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是由于血管管壁的病变所引发,并进一步导致供血区域出现缺氧及缺血情况,当脑组织坏死后会导致局部弥漫性脑损害发生,最终使得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现[1]。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该疾病的致死率较高,仅次于心脏病与癌症。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抗血栓、抗凝等方法进行治疗,虽具备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未能达到预期。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导致相关治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对闭塞血管开通的方式,使得患者脑部血流供应得到有效改善。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颅内血管介入进行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9~77岁,平均(57.36±5.28)岁,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为(5.0±1.2)mm。纳入标准:①经过相关检查后,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②无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的禁忌证;③以自愿为原则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②精神异常或存在精神疾病;③近期内接受过其他手术治疗。经过对比后,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使患者于治疗开始前4 d进行药物口服治疗,服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完成全身麻醉后,于介入治疗开始阶段时,使患者全身肝素化,并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对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处理;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后,在超滑导丝的引导下,使得支架处于狭窄部位,待支架得到有效固定后,通过压力泵使其得到释放。待介入治疗完成后再次口服药物,服用药物为100 mg/d的阿司匹林与75 mg/d的氯吡格雷,以1个月作为药物治疗时间。

1.3 观察指标

(1)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收缩期峰流速(Vs)与舒张末期流速(Vd)作为判定指标。(2)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总存活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Vs与Vd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Vs与Vd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Vs与Vd对比情况(±s, cm/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Vs与Vd对比情况(±s, cm/s)

时间 例数 Vs Vd治疗前 30 155.2±26.9 43.6±9.8治疗后 30 102.3±29.2 22.4±9.5 t 7.298 8.507 P 0.001 0.001

2.2 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情况

治疗前患者NIHSS评分为(13.2±3.8)分,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为(2.8±1.2)分;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t=14.294,P=0.001)。

2.3 患者治疗后存活情况

经过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存活28例,总存活率为93.3%。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可包括:对侧偏瘫、视力减退、偏盲及偏身麻木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动脉血栓所形成,进一步导致患者颅内动脉出现闭塞情况,进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缺氧与缺血情况,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还可引发一定的瀑布效应[2]。而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许多该疾病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存在于缺血中心区域,同时周围仍然有较多神经元存在,因此,将其称为缺血半暗带。在对该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通过对闭塞血管的开通,使得脑组织血流得到有效供应,对缺血半暗带进行拯救后,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的提高。

目前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以内科药物治疗与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为常见,但通过研究发现,以上两种方法的实际治疗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需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新型治疗方法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对受到阻塞的血管内放置支架的方式,使得闭塞血管得到开通,待脑组织的血流供应得到有效恢复后,使得瀑布效应得到有效阻断,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3]。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能够使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得到有效降低,使得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长,并进一步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该治疗方法还可在改善缺血区域血流供应的同时,使得该区域内的血管新生,进一步降低神经元继发损伤情况的发生率,使得患者脑功能得到重塑[4]。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时,支架的植入能够使得狭窄部位所存在的内膜得到有效修复,还可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与斑块的脱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预后效果,使得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研究可发现,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收缩期峰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指标得到有效改善;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起到积极效果,能够使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由于血管内支架植入能够使狭窄血管处于尚未完全闭塞阶段时使血流得以恢复正常[5]。中枢神经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能够通过相应方法使其再生修复,已达到修复神经功能损伤的目的。因此相较于治疗前,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脑部神经缺损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药物治疗对于缺损神经功能虽然也具备一定治疗效果,但恢复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相较于药物治疗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能够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增强,进而促进脑功能重塑效果的增强,通过对患者脑部缺血区血流供应情况的有效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神经元继发性损伤的作用,能够为缺血区内血管的修复与新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6]。相较于药物治疗而言,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于神经功能康复过程中,由刺激谷氨酸与其他类型氨基酸释放所产生的毒性损伤得到有效减少,对于未出现受损情况的脑部血管内的神经元细胞活性提供有效保护,最终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得到有效促进。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颅内血管介入方法进行有效治疗,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还可使神经功能恢复得有效到提高,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缺血性神经功能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血管病知多少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