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香格里拉桑都格勒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09-30何正文

四川有色金属 2020年3期
关键词:花岗岩石英裂隙

何正文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香格里拉桑都格勒钼矿位于香格里拉市城北东20°方位平距约80km,休瓦促钨钼矿区正南约6km处,隶属香格里拉市格咱乡所辖。矿区地处横断山脉之高寒山地狭谷区,位于哈巴雪山北延之雪线以上,属高山峡谷区。

1 区域成矿背景

桑都格勒钼矿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东缘,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构造线总体呈近北北西向展布[1];区域上跨四川稻城县和云南香格里拉市两省。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处于中甸近南北向重力低异常北部,重力负异常-400×10-5m/s2~-300×10-5m/s2,省界附近强度最大,红山-桑都格勒一带达-400×10-5m/s2,正磁异常值达40-60 nT。在格咱岛弧成矿带的三个亚带中,有30余个矿床(矿点)分布,桑都格勒钼矿区属休瓦促-桑都格勒钨钼矿亚带(东带),西侧为普朗-红山铜多金属矿亚带(中带),格咱断裂以东属雪鸡坪-阿热铜多金属矿亚带(西带),三个亚带均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主要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构造热液型、热液石英脉型等。

2 矿区地质

桑都格勒钼矿主要分布于卜同花岗岩体内,含矿带位于岩体西接触带的内接触带,呈北东-近东西向展布。含矿岩石主要为钼矿化石英脉,次为破碎状钾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造为北西-南东向断裂,出露的地层为上三叠统地层。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分别为上三叠统拉纳山组二段地层和喇嘛哑组一段的一部分地层,并发育第四系(Qg2)堆积物[2]。矿区内地层、岩性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上三叠统拉纳山组二段(T3l2):出露于矿区西部,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38°~60°。岩性为紫灰-深灰色角岩化粉-细砂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板岩及含炭质板岩夹灰白色角岩化磁黄铁矿化石英砂岩和灰-灰白色石英。近接触带则见有黑云母角岩、透辉石黑云母角岩、辉钼矿化角岩及云英岩化辉钼矿矿脉(厚约20cm)灰色角岩化、磁黄铁矿化石英砂岩厚约1m~3m,在地表具强烈的褐铁矿化,呈条带状展布。

上三叠统喇嘛哑组一段(T3lm1):出露于矿区西部,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20°~56°。岩性为灰白-深灰色粉砂质板岩、角岩化粉-细砂岩夹紫灰色厚层状角岩化石英砂岩、细砂岩和深灰色中-厚层状角岩化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呈互层产出,近接触带边缘有角岩出现。

第四系(Qg2):主要分布于矿区南端,由花岗岩、板岩、细砂岩岩块、砾、砂及腐植土组成,为冲积、坡积、冰碛及崩塌岩块等堆积物。

2.2 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以北西向构造为主,并伴有近东西向及北东向断裂和裂隙。

2.2.1 褶皱

主要褶皱为休瓦促背斜构造,轴向北西,东翼倾角25°,西翼倾角60°。由于岩层受动力作用影响,波状弯曲及次级小褶皱发育,规模较小。

2.2.2 断裂

目前在矿区只发现一组北西向断裂[3]。

(1)F1断裂:分布于矿区北西部,走向北西-南东,倾向241°~265°,倾角74°~85°。南西侧出露拉纳山组二段(T3l2)地层,地层倾向220°~274°,倾角33°~62°,具角岩化、辉钼矿化;北东侧为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2)裂隙:区内裂隙发育,主要为走向20°~110°的纵张裂隙,裂隙分枝复合,尖灭再现,尖灭侧现极为明显,局部发育呈“X”型裂隙,有些被钨钼石英脉、乳白色石英脉所充填,是矿区内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2.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出露卜同花岗岩体(ηγ61),岩体长轴呈320°方位展布和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区域面积大于93.6km2,而云南境内只有42.5km2,往南东方向延入四川省境内,为一花岗岩岩基,其时代为燕山运动晚期,卜同花岗岩体具有一定的岩性(相)带特征。

2.2.4 变质作用

矿区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热变质作用,岩体自身的蚀变交代作用等。

2.2.5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矿区位于休瓦促-布斯Cu、Pb、Zn、W、Sn等多金属异常区内,异常面积为160km2,分布于休瓦促牧场至布斯一带,由五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及重砂异常组成的多金属异常区。经岩石光谱全分析成果表明:造矿元素的丰度值较高,而个别含量极高(表1)。

由表1中可看出主要的造矿元素的含量高出“维诺格拉多夫”的酸性岩与变质岩丰度值的数倍至几百倍,表明岩体及角岩化带的含矿性较好。

表1 矿区不同岩石单元元素含量表

2.2.6 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内蚀变类型主要有角岩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在矿体或近矿围岩及蚀变破碎带岩石见有硅质交代,有时可见硅化边等。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岩体的硅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围岩的角岩化[4]。

3 矿体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内接触带附近,呈脉状、透镜状,走向为北东-近东西,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均大于65°,近接触带20m~40m,矿化极为强烈,远离接触带,矿化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区内已圈定KT1~KT10号共10个矿体(图1),矿体长度80m~460m,平均真厚度1.27m~5.73m,Mo品位0.200×10-2~0.475×10-2,单样Mo品位最高1.58×10-2,倾角65°~85°。钼矿赋存于岩体内之石英脉中,矿与石英构成矿体,具粗晶~伟晶构造,脉石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少量黑云母、矿石矿物为辉钼矿及极少量白钨矿,偶见绿泥石、绿帘石等。辉钼矿呈斑状、聚斑晶状及团块状分布于石英脉内,矿化不均匀。

3.2 矿石质量

矿体内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白钨矿,尚有黄铜矿、黄铁矿等,偶见锡石和辉锑矿等。矿石中有益组份主要为Mo,普遍伴生WO3,但WO3在该矿区含量较低,难形成可利用矿体,局部伴生有铜元素,无其他伴生元素;矿石中有害组份除CaO、WO3含量较高,但未超过有关标准,其它元素含量均较低(表2)。

根据矿物形态、粒度及相互关系,矿石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粗粒-伟晶结构。

表2 矿层中各微量元素光谱分析结果统计表/%

3.3 矿石类型

从钼物相分析结果得出,矿区硫化物中的钼分布率最低为81.25%,最高为100.00%,地表和地下矿无明显差异,从而确定矿石类型属原生硫化物类型。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含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型;少量含白钨矿、辉钼矿蚀变破碎花岗岩型,偶见锡石和辉锑矿等。钼矿石中伴有黄铜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基本未风化。矿体中钼品位主要介于0.08%~1.580%之间,总体属中贫矿石。

3.4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围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矿体的顶、底板。石英脉型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与野外观察编录收集的矿层(体)及化验结果相吻合。

矿体厚度小,一般无夹石;矿体厚度大,出现分支,夹石厚度一般3.00m,夹石长度80.0m,呈透镜状夹于矿体中,其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具绿帘石化、硅化,夹石一般可见细粒星点状辉钼矿化。

4 矿床成因探讨

4.1 控矿因素

4.1.1 赋矿层位

矿床主要分布于卜同花岗岩体内,受燕山壳型花岗岩控制,矿化既发育于外接触带围岩之中,也发育于岩体内,工业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内或内接触带。矿区构造活动强烈,并有断层及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是含矿热液的通道及成矿场所[5]。

4.1.2 构造

矿区内构造主要有一组北西向的断裂和裂隙节理,在断裂的南西侧有拉纳山组二段(T3l2)地层,地层倾向220°~274°,倾角33°~62°,具角岩化、辉钼矿化;北东侧为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裂隙发育,主要为走向20°~110°的纵张裂隙,裂隙分枝复合,尖灭再现,尖灭侧现极为明显,局部发育呈“X”型裂隙,有些被钨钼石英脉、乳白色石英脉所充填,是矿区内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6]。

表3 样品物相分析结果统计表/%

4.1.3 矿石风(氧)化特征

矿区共送钼物相分析样5件,3件为地表探槽采取,2件为坑道中采取,1件为选矿试验样,从表3钼物相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矿区硫化物中的钼分布率最小为81.25%,最大为100.00%,地表和地下矿无明显差异,从而确定矿石属原生硫化物类型。

4.2 矿床成因

矿床受岩体、构造控制,已发现的矿体均产在花岗岩岩体内部,与后期断层、石英脉和含矿热液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含矿热液沿破碎带上升过程中,产生热变质及交代蚀变,形成含矿石英脉、角岩等。因此,拉桑都格勒钼矿床属于燕山期黑云二长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状钨钼多金属矿床。

猜你喜欢

花岗岩石英裂隙
充填作用下顶板底部单裂隙扩展研究①
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双护盾TBM掘进参数和控制要点分析
潘庄煤层气区块3号煤多尺度裂隙特征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我国石英与长石浮选分离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草店-小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新疆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及其特征概述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