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国企改革中弘扬企业家精神
2020-12-10周益明
周益明
(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7)
国有企业是全国企业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更需要一代又一代国企人勇挑重担,守正创新。故而,如何在新时代国企改革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精神在激发国企改革活力中的引擎作用,更好地形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体系,是当前国企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国企改革呼唤企业家精神
进入新时代,国有经济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国企改革必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更需要具有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要求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1.1 爱国情怀是企业家之根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企业,国有企业家首要的就是要有爱国情怀,这是国有企业家的根。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不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一代又一代企业身体力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有企业主动担当,有参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建人,有及时转产熔喷布的石油人,有研发生产口罩机的航天人等等,面对中国经济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有企业家主动作为,带领企业为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实现由负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勇于创新是企业家之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有企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一大批勇于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的贡献,在更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惟有创新方可制胜。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品质,是企业家之魂。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会带领企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高效率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先进制度。国有企业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争世界一流,必须用企业家的智慧与心血推动改革创新,推动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是新时代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敢于打破常规、以超出常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
1.3 诚信守法是企业家之本
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国有企业理应成为诚信守法的模范,诚信守法也是企业家安身立命续业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通行证。要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家就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牢规矩规范意识,做亲清政商关系的维护者,做诚信守法经营的行动者,做清廉公正平等竞争的践行者,把握发展机遇,用守约观念、法律意识、契约精神来增值信用规范行为,做企业家中诚信守法的表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步前行。
1.4 社会责任是企业家之心
国企是国家的企业也是社会的企业,社会以其深厚土壤滋养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家必须心系社会,既要带领企业完成向国家上缴利税,也要尽可能多的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要竭心尽力做好“六保”和“六稳”工作,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关心关爱员工,切实履行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国企改革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1.5 国际视野是企业家之眼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影响胸怀。眼界越高,视野越宽,发展格局越大,生命就越能精彩,人生就越有意义,事业就越能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国有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家也在放眼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在国际市场中锤炼意志、磨砺胆识、积累经验。在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更要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适应新的国际市场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把握和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不断提升把握国际动向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危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的国际视野和预判能力往往成为发展制胜的关键,这样才能带领我们的国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 制约新时代国企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文化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使有的国人缺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缺乏敢于打破常规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与企业家精神中勇于创新形成鲜明反差,成为阻碍创新的消极因素。再加上我国曾长期处于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社会重农抑商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占据较大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观念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某些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正制约着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2.2 选用机制制约
由于我国国企在选人用人上长期采用行政官员供给配置机制,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之间可以实现“等价互补”“交换补偿”[1],导致国企内部缺乏实质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了加强党在经济领域执政骨干的选用和管理,中央和各省都先后出台了国企领导人员的选用管理规定,也进行了一些选人用人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从近年国企高管的来源看,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党政干部、业务能手和技术专家等,由于“由外向内”的人才交流和沟通存在巨大的障碍和壁垒,鲜有外部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骨干进入。另一方面,近年国有企业家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纷纷下海自主创业或进入能提供高薪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导致国企高管的流失,这不仅使得国企人才失血,也造成了一些市场资源、管理经验甚至专利技术的流失。
2.3 激励机制制约
从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调查看,相当多的大学生选择国企就业,就业理由大多是国企工作稳定没有竞争薪酬福利待遇好,可见缺乏竞争活力的国企主要是激励机制缺失。一些执掌千亿甚至万亿级资产国企的领导干部年薪才60万元左右,考虑到其个人收益与经营资产规模、权利范围以及担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目前的激励措施完全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这就会导致得过且过干部的出现。激励机制不健全还会导致懒政行为,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当其个人收益不足以体现其价值和管理行为匹配的时候,一些国有企业家就会选择懒政,经常出入茶楼酒肆,工作上应付了事。
2.4 容错纠错制约
根据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基于双因素理论,保障机制的设定和运行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产生较为显著的“倒U型”作用,即适当的制度约束会增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制度约束不当时则会抑制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形成负面效果[2]。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家往往面临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谋划战略规划、抓好改革发展、推行绩效考核、落实党建责任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会受到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不到位,必要的容错纠错机制不明确,导致国企的企业家们在改革过程中很难正向选择和迎难而上,消极应对改革,会产生“不干不出错、越干错越多”的逆向选择;锐意改革者就会打破之前的利益格局,得罪那些甘于享受的既得利益者,甚至遭到被暗地里掣肘甚至挟私诬告的困难局面,挫伤改革者的积极性。
2.5 舆论环境制约
舆论环境对国企领导而言并不宽松,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国企领导都是尽责履职、兢兢业业、实干肯干的群体,但在宣传的选取上更多考虑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而选择内敛的宣传方式或者能不宣传就不宣传,再加上很多国企承担着国之重器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本身就不适合大张旗鼓宣传,这就导致了公众对国企领导的刻板印象。而一旦国企领导因为腐败等负面行为出现时,舆论往往会一边倒地抨击国企领导,再加上国企此时自身选择回避、拖延、封杀等处理方式,更导致社会公众的不满,从而影响国企领导的整体舆论环境的形成,导致外部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增多,制约国企加快改革发展。
3 新时代国企改革中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在新时代国企改革的征程中,企业家精神会成为国企改革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厚植环境和土壤以培育企业家精神就至关重要。
3.1 打造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新时代文化环境
文以化人,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坚实土壤。新时代的文化环境要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具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社会价值体系,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将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造一起嫁接于企业家精神培育之上,促进企业家精神新动能的焕发。营造鼓励实干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国有企业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国企改革的实践中,以创新创造创业践行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3.2 打造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选人用人机制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企业改革发展,关键在企业家。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和制度,按照20字的国企领导人员选用标准,就能选用好治企有方、兴企有为,具有国有企业家奋斗担当精神,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企管理骨干。企业家选用,关键要解决一直困扰国企改革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和畅通外部优秀人才市场化选聘渠道。在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上,既要加强国企企业家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修养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宗旨和党性锻炼,这是由国企性质决定的;又要坚持形式多变、渠道多方、内容多样,聚焦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使企业家通过系统综合学习,持续提升其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创造潜能[3]。在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上,要畅通市场化选聘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关键岗位人才可以通过组织推荐、公开选聘、定向猎聘等多种方式进行选聘,拓宽选聘范围和渠道,在选聘中既重程序更重实绩,建立与选人方式相适应的市场化薪酬确定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对外部市场引进人才的工作进行科学管控和客观评价,开展以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方式防控风险、留住人才。
3.3 建立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要赋予其活力和动力。活力和动力从哪里来,激励就是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探索建立项目激励、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试行项目风险保证金制度、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分享、股权奖励、期权激励等方式,将企业家的业绩考核、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挂钩,引导企业家兼顾项目业绩、短期业绩、中长期业绩和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家把国有企业作为自己能持之以恒地干事创业的平台,避免出现“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国企贪腐行为,大开前门,坚决关好后门,扎牢制度的篱笆,让守规矩知敬畏的企业家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体面生活,实现价值,让靠企吃企胆敢利益输送的人付出惨重代价。
3.4 打造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社会舆论环境
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明确国有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家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这就对国有企业家的特质和使命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和定位。正向引导对企业家的舆论,国有企业家是撬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要为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毅力的国有企业家“站台”“呐喊”,注意倾听国有企业家的呼声,通过宣传舆论手段对企业家进行正面鼓动和宣传,对国有企业家在国企改革过程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坚守精神、创新精神等给予充分肯定,适时表彰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家。在国有企业家精神的形象宣传上,既要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家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和弘扬,也要深入挖掘处理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扭转国有企业长期亏损局面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激励广大国有企业家见贤思齐、奋发有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