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行为与实践研究
2020-09-30李昌碧
李昌碧
(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350014)
县域金融是服务于县级及以下的一个功能完整且相对独立的金融单元。 一直以来,县域金融服务比较薄弱,资金实力有限,服务模式单一,尤其是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也一直处于办理储蓄的状态。 2005 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将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纳入其重点服务对象。 同时,国家从宏观层面相继制定有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来助推农村发展和农户脱贫。 金融机构作为推行“普惠金融”的带路人,责任重大,以农信社为首的“百姓银行”,充分发扬老一辈“挎包精神”的优良传统,扎根农村,服务农户,发挥了其在支农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 “背包银行”模式的成功实践,将“普惠金融”真正送到了乡村,而要实现乡村的普惠金融,就需要对农村家庭金融进行深入研究。 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的基层单元,在金融资产配置过程中的行为与金融服务关系密切,如何指导农户合理配置金融资产,也是普及金融服务过程中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 我国农户家庭金融资产现状
2013 年11 月12 日,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将过去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广大低收入群体纳入进来,尤其是贫困和偏远地区。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参与到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公布的数据,自2007 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534.4%,11 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6.5%。 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 年末的6.1 万亿元增加至2018 年末的32.7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 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也有较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功能逐渐显现。 2007 年至2018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 亿元增长到572.7 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 万户次增长到1.95 亿户次,分别增长了10.1 倍和2.9 倍。
同时,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看,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偏低,增长也不及收入的增长速度。 表1 为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2013~2018 年农村居民收支情况。
表1 我国农村居民收支情况
表1 显示:2013~2018 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上升,增长幅度达到了55%,其增长主要来自财产收入和经营收入,分别贡献了75.38%和36.16%,年增速远高于同期GDP 增速。 同时,从支出上看,消费支出占比达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因此,可以推断,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占比偏低,这也说明了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 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一)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分析
1. 预期收益与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农户的资金主要来源可分为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其是否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取决于资金的预期收益率。
农户自有资金,是指农户所有和支配的资金,主要包括农户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及历年积累的资金,是农户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户通过借贷方式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较简单:一是银行借款,二是找亲戚朋友或熟人借钱。 一般来说,借贷资金有很强的目的性,专门用于某方面的生产或投资。 假定农户通过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进行金融投资,其收益为R,则R≥C,其中,C为固定的常数。
常数C的大小主要包括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机会成本,另外就是借贷资金的利息成本。 因此,当机会成本越大,借贷利率较高的时候,农户就会减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
2. 生产和消费与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农户进行金融资产配置还受其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农户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家庭成员的经营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事农业生产。 即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②在政府机构或企业就业。 这种情况一般是乡镇的农户,家庭成员在当地的政府或企业上班。 ③外出务工。 即农户家庭的某一个或几个成员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 ④个体工商户。 主要表现为经营一家或几家小店,如餐馆、服装店、百货商店、药店等形式。 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表现出生产性和消费性两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生产性行为一般会导致农户在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上收缩。 生产行为是农户的主要经济行为,当农户大部分资金都用在生产上面时,用于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就会减小,这一点上农户的行为比较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作为一个理性的农户,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肯定会选择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高的生产上面。 其次,消费行为会限制农户在金融资产方面的配置比例。 农户的消费主要由日常消费、子女教育和住房及配套设施的消费支出构成。 这几部分的支出占了其收入的绝大部分,因此,当这方面的消费支出比较大时,也会导致农户缩减其在金融资产方面的配置。
由此可见,农户在金额资产配置上属于一种“被动”的投资行为,其配置行为与其收益和消费支出相关。
(二)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
国内一些学者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影响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经济状况、风险偏好、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农村金融供给结构等方面。
1. 农户家庭人口特征
我国农户家庭一般比较完整,由祖辈、父辈和子辈构成,不同辈分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不一样,因此其投资理念也不相同。 总体而言,文化程度越高,思想越开放,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越容易接受。
2. 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一般很难直接判断,需要借助其他因素来测量,如性别。 虽然从整体上看男性在风险承受能力上要高于女性,但相关资料也表明,男方在决策过程中一般会征求女方的意见。 此外,农户对金融知识的关注度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户风险承受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对金融知识了解得越多,风险承受能力越高。
3.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的差异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选择有一定影响。农民收入来源相对简单,而且比较固定,工资收入又少,导致农户普遍对金融资产的投资没有太大兴趣。 即使有多余的闲钱,也主要是将资金存放在银行等低风险收益稳健的金融产品上。
4. 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必要的金融知识是进行金融投资的基础,农户掌握的金融知识越多,对金融机构设计的金融产品越了解,其投资在金融资产的比例就越高。
5. 农村金融供给结构
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很大程度受金融供给结构的影响。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构成单一,多以银行为主,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基本无覆盖,尤其是镇一级的银行基本只剩下农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等机构。 其次,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多为存贷款业务,或者与存贷业务关联的产品服务,农户选择空间小。
三、 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实践探讨——“背包银行”模式
(一)“背包银行”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近70 年的发展历程中,农信社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截至2019 年12 月,其贷款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12.23%,占涉农贷款比例约29%。一直以来,农信社以服务“三农”、“支农支小”为己任,牢牢扎根于农村,一代又一代农信人靠一双铁脚板,前挎背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村串巷,进企入户推广金融服务,虽然随着时代变迁,交通变得更加便利,科技更为发达,但“背包精神”不变。 借助“背包”这种形式,将银行的服务送到农户家中,也把银行开到了村庄,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也正因此,百姓将其称为“背包银行”。 “背包银行”模式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农信人扎根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情怀体现,是一代代农信人诚信、敬业、务实作风的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背包银行”的模式也在发展,在推进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形成了服务于农户的“垄上行·背包银行”,利用更加便捷的移动通信设备,提供个性化的上门服务,把银行搬进村。 “背包银行”尽管形式在变,但内涵不变。
(二)“背包银行”的服务模式
1. 服务上门
“背包银行”的特点就是便捷、可移动,银行客户经理通过走访偏远山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将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中。 同时,对于有金融需求的客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平台现场办理各项业务。
2. 分类建档
通过上门走访,为每一位农户建立专门档案,根据档案整理获得农户的真实信贷需求。 同时,按照外出务工人员、传统农户、农村经营大户、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七类客户分类动态建档,以便提供精准化服务。
3. 流动宣传
一是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面对面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多媒体,移动通信设备,现场讲解金融基础知识,或者定期开展“系列金融知识讲座”等活动。
(三)运用“背包银行”模式引导农户进行金融资产配置
上文中,影响农户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因素中,家庭人口特征、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是无法短期改变的,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可变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生产获得,一般来说变化不大;风险偏好除了和性别有关外,也和文化程度相关,因此一般也很难变化;而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资产的了解主要靠金融机构的宣传。 由此可知,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行为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干预下,一般不会变化,即可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印证了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的形式是以存款为主,因此,要想改变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行为方式,需要通过外部的力量给予刺激。
在“背包银行”实践中,通过上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自身因素对其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首先,“背包银行”将金融服务送户上门,使金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解决了金融机构网点无法触及农户家庭的现状,同时也为金融供给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其次,通过“背包银行”这种方式,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服务,解决了金融服务过程中农户文化程度不高带来的问题,从而可以在短时间让农户了解金融知识,有利于农户在金融资产配置时做出决策。 最后,“背包银行”的各种宣传手段能让农户快速理解并吸收相关金融知识和金融法律政策,使农户具备基本的金融投资思维。
四、 结论及建议
目前关于农村家庭金融的研究还不是很统一,许多学者还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农户家庭数据的获取和度量比较难,由于家庭普遍具有保护隐私的倾向,尤其对家庭财产方面的保护,会导致调查对象出现故意隐瞒财产等现象,带来样本数据的不准确,样本数据的偏差会导致通过模型拟合出来的结论千差万别。 同时,将影响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各种因素很好地融入一个模型中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文章从农户的行为进行考察,研究了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决策过程,发现以“背包银行”模式作为指导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网点前移至村,服务延伸到户
一般金融机构最末梢的网点只设置到镇,导致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天然的距离感,这也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落后的一个原因。 可以借鉴“背包银行”的经验,在村里面设置联络点,方面农户随时进行咨询,同时,派驻专业人员进村入户,为农户介绍金融产品和知识,引导农户进行合理的配置。
(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农户的投资理念和资产配置行为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地区农户的需求。 如:对于年轻的农户群体,设计一些偏股票或债券的理财产品,而对于50 岁以上的群体,可以设计一些基金类型的金融产品。
(三)合理简化农户借贷渠道,减轻农户还贷压力
借贷难和有钱贷不出去一直是借贷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一个矛盾,其原因就是借贷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农户想贷款但条件不符合或者手续太烦琐,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担心坏账不愿轻易放款。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统筹农户的实际情况,简化流程,打通借贷渠道。 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应制定对应的措施减轻农户的还贷压力以提高其贷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