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分析
——以昌吉学院为例
2020-09-29白婷婷
白婷婷
(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引言
声调是汉语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与其他语言不同,在汉语中声调具有区别语意的作用。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未能很好的掌握汉语声调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交流时,常常会因为声调的错误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因此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声调进行偏误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字、词、句中的偏误进行测试调查,归纳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类型,进行偏误溯因分析,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声调学习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减少其产生汉语声调的偏误。
一、昌吉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的掌握能力现状调查
本论文以昌吉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测试文本从字、词、句三方面来进行。其中单字声调的测试分别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进行朗读测试。词语声调的测试分为词组和成语来进行测试,并且所选词语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四声调规律词语分类排列(阴、阳、上、去)。句子方面的测试将对诗和散文的句子进行声调朗读测试。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测试。
按照调查测试方案,收集接受测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班的声调测试数据,接受测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有五十名。将其分为A、B、C、D、E组,每组各十人的测试数据,通过以下表格展现。
1.测试对象阴平朗读掌握情况
统计结果:在五十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声调统计中,阴平的声调发音正确率为66%,误读成阳平的为4%,误读成上声的为14%,误读成去声的为26%。
2.测试对象阳平朗读掌握情况
统计结果:在五十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声调测试中,阳平的声调发音正确率为34%,误读成阴平的为40%,误读成上声的为20%,误读成去声的为6%。
3.测试对象上声朗读掌握情况
统计结果:在五十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声调测试中,上声的声调朗读正确率为26%,误读成阴平的为46%,误读成阳平的为8%,误读成去声的为20%。
4.测试对象去声的朗读掌握情况
统计结果:在五十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声调测试中,去声的声调发音正确率为58%,误读成阴平的为32%,误读成阳平的为4%,误读成上声的为6%。
二、调查测试结果分析
1.汉语单字的声调偏误现象
通过实验调查和数据总结发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上声的难度最大,正确率仅为26%。而后阳平的难度稍次之,正确率为34%。阴平和去声的难度较小,正确率分别为66%和58%。阴平最容易。毫无疑问,少数民族大学生单字声调偏误情况最严重的是在上声和阳平,阴平和去声虽然较容易但也发生了误读和读错的现象。朱俊阳按照声调的划分发现,平调、降调和升调都是发音人在其母语中有基本可参照的调型。上声是折点很低的曲折调,对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是无可比照的调型”。[3]然而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仍然可以读对大多数单字声调,所以我相信通过正确的方法指导和练习,正确率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2.汉语词语声调的偏误现象
实验中按照汉语四种声调,将其两两交叉组合形成了16种组合。而后又根据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顺序,选择了四字词语来测试少数民族大学生声调情况。结果如下:
经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含有阳平字词语的掌握情况较差。表现为当阳平位于双音节词前字:如联欢、直达、华北、辽阔(阳平+阴平、阳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去声)时,同学们朗读时大多将其声调提高。而当阳平位于双音节词后字时,如:资源、滑翔、指南、特别(阴平+阳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去声+阳平)时,则出现有升有降的情况,尤其是指南、特别尤为明显。掌握最差的是含有上声字的词语。表现为当上声位于双音节词前字:如统一、普及、古典、改造(上声+阴声、上声+阳声、上声+上声、上声+去声)时,少数民族同学朗读时声调出现了先升调再降调的情况。而当去声位于双音节词后字时,朗读情况则变为了先降再升的情况。而四字词语的测试结果也与其相似。
因此,我们认为:在双音节词组合中,少数民族同学对去声掌握情况最好;稍次的是阴平;而阳平和上声则是少数民族学生偏误较多的声调,并且在阳平和上声在双音节词语前字和后字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不同的偏误情况。
3.汉语语句中的声调偏误现象
测试调查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诗句和散文的句子,测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句子中的声调偏误情况。主要测试为句首、句中、句末的声调偏误特点。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偏误也存在着和汉语的单字声调和词语声调的偏误同样的问题。并且由于字与词的偏误而使得其在语句上的偏误变得具体起来。胡明扬先生凭着自己的语感,主张汉语有句末调,认为北京话语调的音高问题不是音高变化,即“升”和“降”的问题,而是字调的起点高低问题,或者说是调域的高低问题,音阶的抬高或降低的问题。[6]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语句子的声调偏误特点是“高--低--高”。这主要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母语大多是平调,在句子朗读开始时知道自己声调应该提高,到句中则又习惯使用和母语相似的声调发音,在句末又开始注意自己的声调而将其提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成因分析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在汉语中起到辨别语义的作用,但是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声调学习成为了他们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大难题,因此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母语的语音特征加入汉语声调的发音中,受其母语发音的影响。无论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声调测试中都凸显了这个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母语的特点因而阴平调使用情况特别普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汉语初学阶段到高级阶段,声调偏误一直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的人尽管到了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交流的程度,仍难以去除其母语造成的特有的腔调。[7]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发音在我们母语使用者听来有很明显的“不标准”感觉。
2.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家中亲属大多都不懂汉语。虽然是在汉语言环境中学习,但是在平时交流时,仍旧用母语来进行交流,不会用汉语去交流,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汉语发音。这是由于对母语是无声调的民族来说,汉语声调的学习很容易受其母语固有韵律特征影响,即受其母语音节结构、重音模式、习惯音高、停延节奏等因素的干扰。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汉语教学都是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教师教授,这些少数民族教师发音也不标准。因此,没有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后也大都不进行汉语声调朗读练习,声调偏误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有效练习,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的原因之一。
3.教学和教材因素的影响
在汉语声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的教学和练习不够透彻,声调练习也不够充分。教师教授的声调发音知识点过简单或是太复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将各声调的发音混淆,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声调学习效果。并且,当前教材对于汉语声调的内容和练习安排不够充足,且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于声调的教学重视不足,对声调理论总结较少。此外,仅仅靠书面关于声调教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造成学生会认会写但不会发音的现象。因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教材中关于汉语声调的学习内容就非常必要了。
4.缺乏先进语音教学设备对学生声调偏误进行矫正
语音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语音知觉是多种感官(包括听觉器官、言语运动器官和视觉器官)的协调活动。在学习语音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参与听觉(听音模仿)、视觉(观看教师口型演示)、动觉(口腔、舌位、呼吸等运动器官的模拟操练)、思维(语音理论的认知、记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8]通过测试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发音方面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发音错误存在不自知的情况。有的学生顺着母语音高的语感,怎么容易怎么读,并没有着意去辨读声调。当前的少数民族汉语声调教学依旧沿用看发音部位图和老师纠正来达到正确的声调发音效果。但是由于课上教师并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声调发音情况,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偶尔能在课上发对声调音调,课后或其他时间就又出现发音错误。课上得不到及时自我纠正和有效练习,课后又不能正确有效的练习,这就成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声调教学的建议
1.增加对汉语声调教学
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声调学习情况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语和自己母语的声调区别和发音特点存在模糊和不理解,这就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声调的理论和困难认识不足,这需要我们教师在课上增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理论的学习,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自己汉语声调学习的难点和偏误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以实践中的真实例子来举例印证,从而有针对有计划的对汉语声调发音进行练习,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学习汉语声调时的焦虑和盲目性。
2.明确失误成因,进行针对性口语对话教学
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声调朗读测试调查中,不难发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汉语声调学习十分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部分声调词组组合声调发音较好,但是有些声调组合发音较差。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声调教学方式,强调汉语声调的教学,改变以往忽视汉语声调教学的习惯。可以采取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发音较好的声调去纠正较差的声调组合。如:“去+阳”可以纠正阳平起点过高.升不上去的情况。“阳+阴”可以纠正阴平不够高的毛病。“阴+去”可以纠正去声降不下来的毛病。“去+上”可以纠正上声不会拐弯的毛病。[9]因此要有的放矢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汉语声调教学和练习,根据不同汉语声调的发音和口型来进行反复的发音练习。
3.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课后汉语交流时间和机会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汉语声调存在的问题。强调汉语在运用时,声调的不同也会造成语言意义上的差异。教师应当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授相关的汉语声调理论和独特性,使他们认识到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之间存在的区别,从而克服这种语言文化上的区别,喜欢上汉语。再者,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加入各种形式的汉语声调的实践活动。语言最终是要运用于社会交往中的,仅存在于汉语课堂的汉语声调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因此组织学生到户外或校园活动中运用汉语,通过汉语交流逐渐减少汉语声调上的差距,做到从生活中发现汉语声调的魅力和趣味。
4.引入先进的声调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为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教学课上对汉语声调进行及时纠正,同时减少教师授课压力,让学生自我调整声调发音的错误,应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音实验室内进行汉语声调的学习,将学生的汉语声调发音同标准的声调发音频率波段图去对比,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声调发音存在的问题,在有参照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纠正,避免了教师听取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发音时的主观性和其声调发音的偶然性。
结语
本文通过语音实验调查分析,以昌吉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录音对比实验分析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声调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在实验调查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声调学习时的单字、词语、句子方面的偏误。具体表现在对汉语声调的误读、升调、降调、曲折调等变调情况。并针对此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其汉语声调偏误的类型和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