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前期的风俗和学术论辩

2020-09-29周楞伽遗作周允中整理

寻根 2020年5期
关键词:魏晋思想

□周楞伽 遗作 周允中 整理

我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不但是各个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丧乱频仍、法令严峻、朝不保夕的动荡岁月,士大夫们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往往逃避现实,从事玄言清谈。于是,《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均成了士子的枕中鸿宝。同时,因为名教动摇,礼法败坏,过去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说,难以维系人心,人人都以放任旷达为尚,虚静无为作俗。有些人干脆嗜酒狂放,披头散发;有的人去掉巾帻脱尽衣服,裸体相对,说是获得了大道之本;有些人则作隐遁之计,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超尘拔俗,离经叛道,消极避世,以终天年。

正当大多数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之际,早在后汉时期就流传进入中国的佛教,这时候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佛家教义的四大皆空,本来就和老庄的玄言微义相近,加上又有一批所谓的得道高僧,从西域来到中华大地,他们以渊博的知识、美妙的辞令,宣扬佛教的精义,使得原本精神空虚的凡夫俗子,仿佛获得了一剂解脱和安慰心灵的良药。这就是明明知道自己存在在现实的世界里,却幻想超凡脱俗,或者长生不老,或者成仙得道。虽然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然而这些人却相率服膺佛家的教义,希望通过修度超生,寻求来世的荣华富贵。

虽然世俗名教在此时有所动摇,但崇尚实际,务求济世,想在政治上有所革新的士子和官员也大有人在。尤其自后汉以来,历久不衰的品评人物的风气,随着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的确立,也在社会生活中,扩大了势力和影响。这些因素融会在一起,再加上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往往正处在英年就猝告死亡,死者带给生者的伤感和痛苦,引发了许多虚诳荒诞的想象。于是,呈现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亦在思想意识方面,折射出许多复杂多样、光怪陆离的现象和奇观。

魏晋时期的学术空气,当然无法与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相提并论,但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复杂,论辩之风的激烈,恐怕也并不亚于战国时期。每个人各从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出发,提出各自标新立异的学说和主张,排斥他人的见解和学说,实际情况似乎和战国时期差不多,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大相径庭。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形式虽然众多,究其实,几乎都带有一些纵横家的气息。因为创造发明这些学说的人,除了少数具有出世思想的老子、庄子,目的都是在于寻求利禄富贵,想使那些君主信从自己的学说主张,从而获取高位权势,是入世而不是出世。

魏晋之交的思想界,情况恰恰与之相反,是出世的思想占据上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推崇玄学,竞尚清谈。所谈的内容,虽然是《周易》《庄子》和《老子》,但以老子为主,主张无为。如开创魏晋玄学的夏侯玄,在其著作《自然论》中,就主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主张内心要合乎自己思想领悟到的自然,整个社会的秩序也要合乎自然的规范。同时,还主张“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观点。

何晏的《无名论》,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是有自然规律的,即所谓的道。道以无为本,无,潜藏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名,是名利,不要刻意为之。这就是他写作《无名论》的本意。

这样一来,当时和后来的一些文人,在解释玄学的经典著作中,就想方设法地掺入和发挥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使得魏晋玄学的流风,变得更加玄而又玄,整个社会也弥漫在一片玄妙虚诳的风气之中。当然,也有些积极入世的士子,极度反对这种崇尚玄虚的风气,主张改革政治,培养人才,推行礼乐教化。如裴的《崇有论》,就反对这种玄而又玄的无为思想,主张积极用世,有为而治。他说:万事万物应当通过适当的原则,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利用天道,分享地利,亲自致力于各自的职分。劳作后享用美味,居官仁顺,守家恭俭,以忠信为表率,以谦让来行事。没有过分的物欲,没有过分的事用,这样,就可以成就大事了。

◇ 南朝时期砖印模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中的向秀

但是当时处于司马氏的统治之下,寒门庶族的文人为了躲避灾祸,免遭陷害,只能自由放诞,蔑视礼法,其结果也只能获得短暂的自我放松和自我安慰,求得心灵上的自我解放,而于己的健康和抱负,却毫无裨益,徒然缩短了自己的生命。当时的人们由于战争频繁、食物短缺、医疗水平限制,已经极为短寿,怎么还能够忍受嗜酒放达、滥服五石散等热性药物,来戕害自己的身体呢?于是寿命越来越短,文人的性格也越来越稀奇古怪。

有些有识之士,针对这种情况,表达了自己不予苟同的观点和主张,如嵇康发表了《养生论》的文章,认为人之所贵,就在乎生,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要求和主张服养自然,把黄、老之学当作一种养生术来看待。另外,《养生论》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张形体和精神需要共养,尤其要重视精神,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指出人一旦导气养生得当,上获千岁,下获数百。而精神不安,身体就会受到损害,如果沉溺于声色之中,精气容易耗尽,寿命就会缩短,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要虚静无为,才能够淡泊泰然。

这就引起了一贯崇尚玄学,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的不满和反对,为辩驳和启发嵇康进一步阐述其养生思想,经常与嵇康一起合作打铁的向秀,写作了《难嵇叔夜养生论》,以世俗见解立意,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的主张。同时,文章强调: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寡情淡欲,是自己不能苟同的,人能适应自然,靠的是心智和情感,绝弃情感,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好逸恶劳是与生俱来的,富贵能够施展道义,聚集人气。如果只看到其过失,就因噎废食了。人向往五味和情欲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符合道义即可,至于人获千岁,完全是无稽之谈,这样的人,我从未见到过。享受声色,顺从人情是自然的,约束自己,只能短寿,想长生不老,却不快乐,以此养生是有悖天理的。

向秀从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情欲、名利、富贵等,强调突出了“自然”与“名教”的合二为一。

针对向秀的驳难,嵇康又写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进行反驳,他提出了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虚精散。接着,进一步发挥养生的思想,提出了神仙是存在的,借助神奇的力量,授之于自然,加上养生得法,可以活上千岁。然而世人不精于养生之法,所以始终没有能够达到高龄。内心躁动,就会六神无主;安宁心情,可以保全身体。不让爱憎滞留心怀,就能够做到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通过一呼一吸的吐故纳新,使得身体和精神融为一体,互为依托。

此外,如同农夫耕作一般,因为播种和养护的不同,收获就会悬殊,所以喜怒哀乐的心情不同,也会损坏人的平和自在的心智。饮食不节制,好色无度,风寒毒物的侵害,都会使人夭折。这些都是不善养生的缘故。大难临头,才哀叹不已,已经徒劳无功。人不能抵制诱惑,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善于养生的人,清心寡欲,没有烦恼,阴阳二和,身心和顺,加上自然界的滋润沐浴,身心融为一体,怎么能说没有长寿的神仙呢?

然而,令人可悲的是,无论是崇有,还是崇无,无论是提倡养生,还是向往情欲,在这个世道纷乱如麻、政治形势苍黄翻覆、人命贱如草芥的岁月里,即使是想出世的文人,依旧难免在严刑峻法之下,死于非命。有些人只因为名高望重,招人妒忌诬陷,就惨死于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之中。所以,更多的文人用消极避世、装疯卖傻的态度,用不着边际、夸夸其谈的言论,来应付严酷的政治现实,玄言清谈和论辩之风也就愈演愈烈。

文人处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恐怖之中,再加上佛家学说的广泛流传,如地狱轮回、阎罗拘命、因果报应等的迷信说教,逐渐深入人心。于是,鬼怪神异的奇谈怪论,随之盛极一时。《列异传》《博物志》《灵鬼志》《述异记》等志怪小说,也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成为魏晋前期文坛上一株株奇异的产物。

晋朝人好谈神鬼,甚至连篇累牍地写进了史书,这也是当时科学思想没有萌芽,民智未开,把世上一切的事物都视为神仙鬼怪的观念所造成的。这些作品的内容和情节,大多数趋于雷同。例如主张无鬼论的人,会突然遇见妖怪而死亡;禁止祭祀神鬼,神鬼会不邀而来,与之论理,如果不胜,神鬼会作色离开,不久,反对神鬼的人也会猝然死去。这些志怪小说记载的故事,都是事情相同,人名不同而已。这也反映了当时那些小说作者视野不广,认识不足,想象力贫乏,沉溺于神鬼邪说而无法自拔,只能因袭模仿,缺少新意和艺术情操的状况。

这些,正是东晋之前的文风流弊,也是魏晋前期风俗之一隅。

猜你喜欢

魏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